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31.
究开发成功的SQ系列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首次采用了薄壁钻杆内镦粗技术。同时,通过优化接头螺纹参数,改进钻杆接头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工艺,简化钻具结构等措施,使绳索取心钻杆强度提高40%以上,使用寿命明显增加,钻具冲洗液过流阻力大幅降低。钻杆可以采用垫叉和扳叉拧卸。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勘探区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32.
水汽含量对飑线组织结构和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2009年6月3~4日一次产生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飑线个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整层水汽含量及其垂直分布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组织类型和强度等的影响。本文的试验表明环境场中不同的水汽含量和垂直分布,会影响下沉气流和冷池的强度,从而影响对流的组织形态、维持时间和强度。整层水汽试验表明,增加(减少)水汽,对流增强(减弱),冷池和雷暴高压增强(减弱)导致大风增强(减弱)。增加水汽越多发展阶段冷池强度越强,最大风速越强,但成熟阶段后期冷池减弱的越快,层状云区的后部入流减弱,不利于雷暴大风的出现和维持。不同层次水汽试验表明,在保持整层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线状对流和雷暴大风易发生在中层干、下层湿的环境中,这种层结条件对雷暴高压的增强有重要作用,但不利于整个对流系统的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   
233.
基于NCEP/GFS资料的中国东部地区雷暴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的GFS(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分析及预报场资料,将多个能够表征雷暴发生动力、热力环境的对流因子作为预报因子,通过费希尔判别准则及逐个引入因子法,建立集合多个对流参数的雷暴预报模型,从而进行较长时效(12—24 h)的区域性雷暴预报。依据临界成功指数(CSI)最高的原则,建立最优预报模型,不同地区所选用的对流参数不同,雷暴模型预报雷暴发生与否的临界值也不同,从而不仅能够得到较好的集合多个对流参数的雷暴区域性预报,还能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雷暴发生的地域性特点和气候背景。将建立的预报方法应用于2012年6和9月的两次强对流过程的预报,发现雷暴预报模型较好地预报出两次过程的雷暴落区。进一步,为了能够在强天气预报中客观有效地区分出雷暴与暴雨区,引入集合动力因子暴雨预报方法。集合动力因子暴雨预报方法在诊断和追踪强降水的发展演变中表现凸出,而集合对流参数雷暴预报方法则对包含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等在内的对流性天气有较好反映,综合两套预报方法各自的优势,建立了集成动力因子-对流参数强天气预报方法,用于降水和雷暴的预报,同时对雷暴加降水型、雷暴无降水型、降水无雷暴型等强天气进行区分预报。对中国多个典型城市的预报效果分析发现,该方法不仅能够较好地预报出较长时效(24 h)的雷暴和降水落区,对区分降水雷暴、无降水雷暴和无雷暴降水也表现出一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34.
针对铝合金钻杆在复杂的超深井钻井工程服役条件,分析了铝合金钻杆腐蚀行为的主要外在钻井工程因素,并进行了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松科二井”铝合金钻杆工程试样腐蚀程度的测试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钻杆结构、磨损与应力、钻井液介质、井内高温高压是其产生腐蚀的主要服役条件因素;铝杆体与钢接头连接处的腐蚀情况最为严重,铝杆体次之,加厚端部分耐蚀性最好;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是Al2O3和Al(OH)3相。  相似文献   
235.
本试验研究了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幼鱼在不同光照环境中的生长状况和体色变化特点。设置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五个光照试验组,每组三个重复,试验周期120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幼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重率在红光组和绿光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鱼红光组红色皮肤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蓝光、黄光和绿光组(P0.05);白光组红皮中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蓝光组(P0.05);在眼、肝、肌肉和白色皮肤组织中胡萝卜素含量在各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光组肝组织中酪氨酸酶活性活性显著高于红光组(P0.05);在眼、皮肤、肌肉组织中各试验组酪氨酸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白条双锯鱼在红光环境下体表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而酪氨酸酶活性减弱,有提高鱼体色泽鲜艳度的作用,此研究结果可为人工养殖海水观赏鱼的体色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6.
一次引发华北和北京沙尘(暴)天气起沙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7,他引:28  
在对气象背景场进行诊断分析的基础上,集中对一次沙尘(暴)天气的起沙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具体做法是先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邵亚平博士发展的具有清晰物理概念的起沙数值模式(非参数化方案),与PSU/NCAR的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式MM5进行耦合.使用该模式系统,根据陆面状况和大气条件,定量模拟出沙尘(暴)起沙的过程.对2000年4月6~7日发生在华北和北京的一次沙尘暴过程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沙尘天气的起沙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237.
高浓度小新月菱形藻保存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建华  王如才  赵强 《海洋学报》1998,20(2):108-112
对小新月菱形藻(Nitz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的保存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证明,小新月菱形藻用不同的方法保存3个月,其最高存活率分别为:(1)在20℃下,15.0%的SAM8组为76.4%,1.5%的抗生素组为54.6%,0.1%的防腐剂组为45.3%,对照组仅为35.4%.(2)在0℃下,10.0%的SAM8组为98.4%,1.5%的抗生素组为78.8%,0.1%的防腐剂组为63.1%,低于对照组(65.5%).(3)-30℃下,10.0%的DMSO组为84.6%,10.0%的甘油组为83.1%,对照组为46.0%.为微藻的浓缩保存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8.
基于HZCORS的车载GNSS测量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HZCORS,提出基于HZCORS的车载GNSS测量方法,论述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并将该方法应用于1∶2 000航测成图道路高程注记点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可靠,精度良好,满足测图要求,可在相关领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39.
采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对月降水量进行模拟.探讨“空中调水”的可能性问题,即观察在青藏高原上打开一些通道对我国西部地区夏季降水将产生何种影响。这里,我们讨论1998年6月和7月两月累计雨量的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在高原中部开一个通道,夏季的暖湿气流可以沿通道向北输送,使得通道内的水汽含量有所增加,在通道中部中心地段,6、7两月份月降水量约增加50~200 mm,亦即在局部地区有明显增雨效果,但除此局部地区之外几无影响,且在入口和出口地区降水反而减少,水汽也不能输送到西北地区。在高原西部打开通道几乎无影响。对模拟环流的分析表明,开凿通道后,仍难于改变高原周围的环流形势,尤其是塔里木盆地上空的下沉气流没有大改变,因而.即使有部分水汽能够到达高原以北.仍很难增加该区域大范围的降水。  相似文献   
240.
2021年7月17日至22日河南省遭遇了罕见特大暴雨过程,特别是郑州市在7月20日出现了极端降水事件。本文首先分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然后采用多源高分辨率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深入分析了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水汽来源以及中尺度系统的活动特征。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的中尺度系统包括:黄淮气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以及与MCS伴随的中尺度对流涡旋(MCV)。第一阶段(7月17~18日)主要为分散性降雨,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海、东南沿海、西北太平洋、长江中游地区的近距离水汽输送和河套地区。影响河南地区的中尺度系统为黄淮气旋,其于7月15日11时(协调世界时,下同)生成河南的东北部,18日23时在河南西南部消亡,垂直伸展最大高度为1000~350 hPa,维持时间约为89小时。第二阶段(7月19~20日),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和台风“烟花”的西进北移发展,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贡献也逐渐增多。由于黄淮气旋中心移动到河南西南部,其北部东南气流影响河南大部分地区。二级地形(伏牛山)东部的局地对流发展为MCS。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对流系统中强上升运动的维持有利于低层气旋性切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