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列车已经成为交通运输的首选工具和主力,特别是高速列车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由于高速列车和传统列车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速度高,因此所产生的环境振动越厉害,使得列车运输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矛盾越发激烈。因此,高速列车运行产生的环境振动问题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文中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重点从列车振动的理论研究、数值计算研究、现场测试研究与分析和不同场地列车振动效应研究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对列车运行产生振动的传播特点、场地效应、振动预测以及振动控制进行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62.
参照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样品分析结果,在柴北缘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梳理和识别出了19层海相红层。其中,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了12层海相红层,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了7层海相红层。除奥陶纪石灰沟组海相红层(QORB3,QORB4,QORB5及QORB6)为深水大洋红层外,其余15层海相红层均属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论述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块体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对比。上述研究对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红层分布及对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此外,通过国内同期红层的对比,本文还讨论了河北唐山寒武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中国南方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早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  相似文献   
63.
陈敏  朱庆  何海清  严少华  赵怡涛 《测绘学报》2019,48(9):1129-1140
提出一种基于结构自适应特征的城区宽基线影像特征点匹配方法。首先,对影像提取点特征和直线特征,挖掘点特征与其邻域内直线特征之间的几何关系,构建结构自适应的特征区域和特征描述符,并通过双向匹配策略获得初始匹配结果。然后,基于初匹配结果估计影像基础矩阵,构建核线约束的结构自适应特征匹配算法进行二次匹配。最后,将已匹配特征作为控制基础设计匹配扩展算法,进一步增加匹配点数量。本文方法以特征点邻域几何结构为出发点,构建自适应的特征区域,能够在显著的影像视角变化下,为同名特征点提取影像内容一致的特征区域,进而获得相似的特征描述符。试验结果证明,与传统算法相比,本文方法在城区宽基线影像上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正确匹配特征和更高的匹配正确率。  相似文献   
64.
大河流域的水系统是支撑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解水系统的结构变化是深入揭示区域系统演化的关键。基于自然-社会水系统视角,从黄河全流域和二级水资源分区尺度,利用1998—2018年降水、蒸发、径流、社会经济耗水等水系统变量,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水系统要素的变化趋势及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全流域尺度,降水、蒸发分别以4.25 mm·a-1、4.09 mm·a-1的速率上升,但蒸发在空间上的变化更显著;径流量呈现先减少再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趋势,且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社会系统耗水量呈现增速减缓的特征,农业灌溉占耗水结构的比例以0.50%的速率逐年下降;城镇公共、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耗水比例分别以0.07%、0.29%、0.11%的速率上升。在二级水资源分区尺度,各水系统分异特征明显,兰州至头道拐段及花园口以下区域水系统所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已经出现了超载。各水系统要素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协同演变趋势,在湿润区域,蒸发相较于降水具有明显的滞后现象,但在干旱区域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黄河流域水系统要素在时空上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未来人口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使区域的水资源压力加剧。  相似文献   
65.
马祖望  严济南 《地质论评》1951,16(1):116-116
作者于一九五○年底来沪宁铁路線栖霞山,鑽探该区谢家荣先生在1948年夏所发现铅矿,迄岁末工作仍在进行中,从野外观察及研究槽探与鑽探结果,对若干地质问题与前人意见略有出入,兹简述如下,希地质界同仁指正。 (1)在侏罗纪地层与黄龙船山及栖霞灰岩接触带,养化铅,锰矿,重晶石及高  相似文献   
66.
北京平原第四纪晚期花粉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主席曾经谆谆教导我们:“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研究社会应是这样,研究自然界也应是这样。因为现今的自然界是历史的自然界的最新阶段,如果我们要认识和改造今天的自然界,甚或企图去预测它将来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重视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史,尤其是应注重研究与现今自然界密切相关的第四纪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67.
本世纪全球增暖的显著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用Jones、Walace等人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和全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气温距平格点资料,通过相关和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趋势检验(以下简称MKT检验)发现:本世纪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增暖是显著的,而热带、副热带海洋,尤其是印度洋近百年来增暖最稳定.北大西洋近几十年来的显著降温导致了西半球30°N以北大部分地区增暖趋势明显下降.与之相反,东半球欧亚大陆近几十年来冬季的强烈增温使地球增暖趋势大大增高,以致形成了东亚大陆和北大西洋-北美大陆东部地区在近50年来变温反相的不均衡格局  相似文献   
68.
非均匀介质电磁参数成像理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非均匀良导介质的电磁参数成像理论及方法,给出了频域磁场数据的线性与非线性迭代反演算法公式,讨论了基于架构式分解的整体积分局部微分并行域分解正反演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提出了比散射响应概念和针对比散射响应数据的反演方法,新提出的方法能有效解决近一远场成像问题,并且在Born近拟条件下具有很简洁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69.
严畅达  徐亚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6):2115-2127
利用GRACE卫星重力可对地震引起的大范围重力变化进行观测,并从重力数据中发现主要的变化特征.发生于2010年的MW8.8智利地震震级较高,可观测到震中附近广泛的同震和震后长期重力变化.本文基于GRACERL05Level-2时变重力场数据,对2010年智利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对同震变化的计算发现,智利地震引起的同震变化极值达-5μGal,而本文为减小水文信号的干扰而采用的3年平均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对震后重力变化的计算中发现,智利地震震后在2011-2016年间的重力变化存在先增大后逐渐衰减的过程.对震后变化的拟合表明,智利地震震中附近有约1μGal的震后重力变化,震后变化的特征时间约1.1年.同时,在智利地震中未出现较明显的两个震后变化阶段(短期、长期).  相似文献   
70.
基于高速列车运行引起的轨道-桥梁-桥墩-季节性冻土区场地的地面振动和沉降问题, 选取哈大高速铁路铁岭至四平段某桥墩及周围基础场地为测试段, 对实测数据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进行分析, 研究了桥墩及周围不同场地的振动特性, 结果表明:桥墩和基础场地的振动特性存在很大的差异, 基础场地对振动有放大效应, 且不同基础场地对振动的放大效果也明显不同。结合实测概况建立了桥墩-基础场地有限元数值模型, 分析桥墩及基础场地在不同季节的振动传播特性, 以及基础场地土体内部的应力分布情况, 并利用累积塑性应变模型对重复列车荷载作用下季节性冻土区基础场地的沉降变形进行分析, 发现场地振动加速度峰值随与桥墩距离R的增大而衰减, 且在冻结季的振动衰减速度明显小于非冻结季的; 基础场地地表的累积沉降在距桥墩R=0.5 m处最大, 且随着列车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最后逐步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