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登陆台风变性过程的物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0509号台风“Matsa”和0712号台风“Wipha”,均在中国大陆发生变性成为温带气旋。但前者变性后再度加强,后者变性后减弱消亡。用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对其变性过程对比分析。表明:“Matsa”和“Wipha”均是在登陆后北上与中高纬西风槽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受到冷空气入侵后变性,从垂直对称分布演变为倾斜的非对称分布,且在北上过程中与中纬度高空锋区作用,但“Matsa”中心嵌入中纬度高空锋区,有再加强过程;而“Wipha”仅外围环流与锋区接触,中心未进入锋区,无再加强过程。通过对大气稳定度和垂直螺旋度等进一步分析表明:“Matsa”变性过程是系统性冷空气的南侵,而Wipha的变性只有弱冷空气的入侵;台风中心所在的垂直涡度ζp的增长大值区是否落在△θe<0的大气对流性不稳定的区域内,对台风变性后是否再加强有一定影响。此外,垂直螺旋度的高低空配置及正涡度柱与上升运动的相互配合是使台风变性加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市21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资料,分析了台风“麦莎”对苏州市的风雨影响,并将其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苏州造成严重影响的9015号和9711号两个台风,分别从登陆时强度、登陆后移动路径、影响苏州市的持续时间和形成的风雨实况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台风“麦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苏州影响最严重的一次台风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简称NO-An)的逐日对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场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ing,简称ECMWF)逐日风场(850hPa)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的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简称TC)数据,参考Wheeler and Hendon(2004)提出的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oscilla.tion,简称MJO)指数,通过多元EOF方法定义热带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简称QBW)指数,诊断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QBW不同位相对于TC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TC主要生成在QSW对流湿位相中,集中位置随QBW向西北的传播而向西北移动。在QSW位相phasel中,南海上空盛行QBW反气旋性环流,西太副高西伸,其西南侧偏东南气流受QBW反气旋性环流东北侧气流抑制,生成在副高南侧的TC首先在副高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下移动至近海,在西南季风以及副高西侧偏南气流作用下顺时针北折,因此在140°E以西转折类路径的TC比例最高;而在phase3中,西太副高偏东,南海上空盛行QBW气旋性环流,西太副高西南侧气流强度受QBW气旋东北侧气流影响增强,季风槽偏东,140°E以东转折类的TC比例最高。本文还对TC个例中的QBW流场形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当QBW气旋或反气旋环流中心同TC中心一致时,热带气旋路径会发生突然的右折。  相似文献   
14.
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根据2006年12月在南京市郊观测的3次浓雾过程(12月12日、14日和24~27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发展过程及爆发性增强特征,探讨了雾体爆发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是在很短时间内(30 min以内),能见度急剧下降,雾滴数密度和含水量明显增加、尺度明显增大、雾滴谱变宽。究其原因,发现夜晚长波辐射增强或近地层出现冷平流造成的气温急剧下降,日出后地表水分蒸发或西南湿平流增强造成的湿度明显增大以及湍流混合作用,都能导致雾体爆发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改进气象部门基层台站目标管理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气象部门在目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当前新形势下,应当改进考核管理方式,采取加大日常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管理效能,加快目标考核以经济收入考核为重点向提高预报服务能力为重点转移,全面提升气象科技含量,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江苏连续三次区域性浓雾形成过程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常规观气象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和能见度自动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12月上旬江苏省连续三次区域性浓雾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对锋面冷却雾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次浓雾过程都发生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但成因却显著不同。辐射雾主要由夜间地面辐射冷却配合高湿静风形成,边界层低空急流有利于逆温的形成,为浓雾发展、维持提供条件;平流雾是由海上暖湿平流流经江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东南气流输送充足的水汽、加上稳定的逆温层是平流雾形成的必要条件;锋面雾由冷锋前部的冷平流冷却效应而形成,浓雾主要发生在锋前,但冷锋入侵后,前期充分的水汽积累和动力辐合使锋后能见度依然较低,浓雾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7.
啤麦穗粒结构的分阶段气候评价和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商兆堂  蒋名淑 《气象科学》1999,19(4):407-412
通过对十多年来啤麦穗粒结构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的计算分析,得出了啤麦不同生育阶段影响穗粒结构的主要气象要素,并建立起其间的线性关系模式,为对啤麦产量构成要素进行分阶段的气候评价和预报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灾害性天气实况智能警示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红昇  濮梅娟  赵凯 《气象》2005,31(7):84-87
介绍了江苏省灾害性天气实况警示系统,该系统对9210系统下发的全省重要天气实况报文解码入库、分析处理,以声音、图像、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智能报警,通过图形处理终端进行实时显示。这种灾害性天气实况的网络联防和智能报警功能,为预报员及时监测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进行联防和开展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实时信息。  相似文献   
19.
淮河下游暴雨和非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2003年6月21日到7月11日梅汛期12次暴雨和9次非暴雨过程,对其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了合成平均对比分析;结合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地面锋面的位置,利用T213的20:00格点资料,计算和绘制了暴雨日和非暴雨日的合成平均物理量场,分析两类天气的热力和动力条件特征,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暴雨短期预报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20.
秸秆焚烧导致的江苏持续雾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污染情况、环流背景、地面气象要素特征、水汽、热力及动力条件等几个方面对江苏2012年6月中上旬持续雾霾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及周边省市秸秆焚烧造成大量的气溶胶粒子悬浮于空中,是造成江苏出现持续不同程度的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雾滴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中高层冷空气强度未能完全破坏底层相对稳定的层结,较小的风速和较大的湿度有利于雾霾的发展,重度霾或雾风速多在3 m/s以下,且相对湿度在80%以上。频繁的弱降水过程对雾的形成和霾的加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低层的逆温或近中性层结的维持,为雾霾持续存在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且浓雾形成主要有辐射贴地逆温和平流逆温两种形式;垂直上升运动与雾霾的发展之间有着互相影响的紧密联系,在具备一定的水汽条件时,底层弱的上升运动有利于雾体的向上发展从而促进雾的加浓。后向轨迹模拟雾霾相对较严重的6月10日污染轨迹表明沿江和苏南地区污染物浓度上升除了本地悬浮颗粒物外,安徽境内的污染物的输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北部地区更多还是本地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