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在均生函预报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其残差数据序列对均生函数预报模型进行校正,提出了均生函数残差预报模型。运用两种模型对百色市6、7、8月月降雨量进行了历史样本拟合,并进行独立地样本预报试验。预报结果发现,均生函数残差预报模型对原有模型在预报精度上都有一定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同时,利用M ann-K enda ll法和Y am am oto法,可以明确突变开始的时间,指出突变区域,使待报时段与建模资料处在同一气候阶段则预报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百色酸雨状况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百色市1992~2006年共计1 191个降水样品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百色市酸雨的状况及其与气象条件、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10和11月份百色酸雨的发生频率高达80%以上,15年平均为69.5%。百色酸雨累计量占总降水量的81.4%,各年降水均表现为酸性、平均pH值具有明显的年际差异而总趋势为无明显升降;15年总降水平均pH值为3.66。各级降水的平均pH值没有明显的差异;各月降水的平均pH值均小于4.5,酸雨频率较低的主汛期月平均pH值相对较大。百色酸雨和边界层静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是造成百色边界层静风环境的主要原因。百色酸雨基本上属于局源性污染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百色(59211)1951~2005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日际变化的定量分析,筛选出百色短期气温预报技术研究所需的最佳研究对象,即典型平稳态和显著异常态样本。结果表明:可以用日间振幅的大小来表征日最高、最低气温日际变化的基本属性,百色日最高、最低气温日际变化正常与否的日间振幅临界值分别为3℃和2℃;典型平稳态的日间振幅小于1℃;显著异常态:日最高气温日间振幅为4~7℃,日最低气温日间振幅为3~5℃。  相似文献   
14.
唐毓勇 《广西气象》2006,27(A01):66-67
为了适应定量降水预报和科学设定业务管理目标的需要,统计分析广西自然降水天气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桂西低温雨雪冻害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利用观测实况、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通过一般统计学和天气学诊断分析的方法,对2008年1~2桂西低温雨雪冻害极端天气事件进行分析,揭示了该次灾害有平均气温低、持续时间长、冻雨和冰冻影响及受灾特别严重等特点,造成灾害的主要成因为蒙古高压长期稳定偏强,高纬乌拉尔山高压和巴湖横槽不断重建崩溃,低纬南支西风槽异常活跃,冷暖空气在华南地区上空交绥等大气环流异常。  相似文献   
16.
唐毓勇 《广西气象》2005,26(A02):67-67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有关常规天气资料,对2002年5月12至14日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大范围纂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过程主要的影响系统是高空冷槽、地面冷锋以及高低空急流。暴雨落区位于具有强盛的垂直上升运动的高能、高湿舌的不稳定区内。  相似文献   
17.
百色地区1997年春季出现的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均属于冷高压后部强对流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此类暴雨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上层的槽前正涡度平流与冷空气入侵,对流层低层的风速风向辐合与高后急剧升温增湿等因素,都是产生强对流暴雨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02·5”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有关常规天气资料,对2002年5月12~14日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过程主要的影响系统是高空冷槽、地面冷锋以及高低空急流。暴雨落区位于具有强盛的垂直上升运动的高能、高湿舌的不稳定区内。  相似文献   
19.
唐毓勇 《贵州气象》2005,29(6):12-15
2005年6月20~21日夜间影响桂西的MCC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桂西MCC形成区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可预报时效只有3~6h。卫星云图、天气雷达是最有效的MCC天气监测预报工具。滇北中尺度锋区、桂西地面活跃的中小尺度低压和切变线是桂西MCC的主要影响系统。MCC将在TI〉44的区域内出现。  相似文献   
20.
利用T 213数值预报产品及有关常规天气资料,对2002年5月12至14日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此过程主要的影响系统是高空冷槽、地面冷锋以及高低空急流。暴雨落区位于具有强盛的垂直上升运动的高能、高湿舌的不稳定区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