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周超  孙骥  郭爱民  贾朋远  陆文  隗含涛  郭鼎  蔡毅 《中国地质》2020,47(4):1241-1259
古台山矿床和龙王江矿床是雪峰弧形构造带中段颇具代表性的石英脉型金锑矿床。古台山金锑矿床位于白马山复式岩体的外接触带,而龙王江金锑矿床则距离白马山岩体较远。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入手,讨论了成矿流体的特征、来源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表明,古台山矿床成矿期石英中包裹体以气液水两相包裹体和CO2-H2O三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集中在199~298°C,盐度集中在2.07%~11.46%NaCleqv;龙王江矿床成矿期石英中包裹体以气液水两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集中在164~238°C,盐度集中在1.40%~8.41%NaCleqv。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古台山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岩浆水和变质水的混合流体;龙王江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水。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结合显微测温,认为流体不混溶是导致古台山矿区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而龙王江矿区矿质沉淀很可能是温度和(或)压力的变化,或大气降水的加入(混合)所导致。  相似文献   
52.
TDS地震自理软件包是一套适用于单台三分向地震台站的地震数据处理系统。该软件包采用简体中文Windows95/98NT工作平台,能够连续记录实时地动信号,检测、分析、处理和定位地震事件。该系统定位采用P波波列计算方位角,Pg/Pn/P,Sg/Sn/S/Lg1/Lg2计算震中距。介绍了该软件包的功能,技术途径以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3.
湖冰光谱特征是湖冰遥感反演的物理基础,是研究湖冰光学特性和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查干湖为例,使用ASD Field Spec 4便携式地物光谱仪采集冰封期不同类型湖冰、积雪和水体光谱,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法和包络线去除法分析白冰、灰冰、黑冰、雪冰、积雪和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探索气泡对湖冰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积雪和雪冰、白冰和灰冰、黑冰和水体的反射特征随着波长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冰的反射率介于积雪和水体之间,其中白冰的反射率高于灰冰和黑冰,在包络线去除结果中,黑冰和水体在440 nm吸收谷处的吸收面积为5.184和10.878、吸收深度为0.052和0.106,雪、雪冰、白冰、灰冰在800和1030 nm吸收谷处的吸收面积和吸收深度的变化表现为雪<雪冰<灰冰<白冰。气泡是影响湖冰光谱特征的重要因素,气泡使白冰反射率减小和黑冰反射率增大,并且气泡使得白冰在800/1030nm和黑冰在440 nm处的吸收面积和吸收深度减小,其中气泡大小和疏密程度的不同会导致湖冰反射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同时,本文选取时间同步的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在完成辐...  相似文献   
54.
通过监测泥蚶不同组织器官镉含量的变化及构建相应泥蚶镉排出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投喂两种饵料微藻——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alin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成贝镉排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饵料微藻对泥蚶外套膜、鳃、内脏团和肌肉的镉排出均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且投喂混合藻种的效果优于投喂单一藻种。经10d暂养净化后,泥蚶不同组织器官的镉排出率大小依次为内脏团鳃外套膜肌肉,其中投喂混合藻时可食用部分(即肌肉部分)的镉排出率和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的排出速率均比不投喂饵料微藻的对照高出1倍左右[30.02%vs16.13%;0.036μg/(g·d)vs0.017μg/(g·d)];同时,通过上述动力学模型还可算得,投喂饵料微藻的泥蚶体内镉的生物半衰期可比对照组缩短14—22d,其食用部分预期达标时间可缩短12—13d。  相似文献   
55.
基于线粒体DNA的12S rRNA和COⅢ基因序列对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头足类长蛸不同群体(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舟山、温州、厦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由PCR扩增获得80个个体的12SrRNA基因416bp、COⅢ基因512bp的部分序列,两者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80个个体分别检出64(12S)和27(COⅢ)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分别为0.984(12S)和0.909(COⅢ),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028(12S)和0.034(COⅢ),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9.403(12S)和17.265(COⅢ),显示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两种基因遗传分析结果均显示厦门群体与其它群体的显著分化。初步分析长蛸各群体遗传分化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洋流格局的形成阻隔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56.
基于线粒体DNA的12S rRNA和COⅢ基因序列对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头足类长蛸不同群体(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舟山、温州、厦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由PCR扩增获得80个个体的12S rRNA基因416bp、COⅢ基因512bp的部分序列,两者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80个个体分别检出64(12S)和...  相似文献   
57.
新疆西天山木祖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木祖克铅锌矿床成因,探讨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成矿各阶段脉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液矿物中的包裹体类型丰富,主要为气液水两相包裹体和含NaCl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后者主要发育于Ⅰ阶段石榴子石和Ⅱ阶段绿帘石中。由Ⅰ→Ⅱ→Ⅲ→Ⅳ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330~568℃→299~416℃→181~320℃→137~196℃)和盐度(38.8%~49.8%NaCleq→34.8%~38.4%NaCleq→1.4%~11.46%NaCleq→1.1%~5.6%NaCleq)有明显降低趋势。Ⅰ阶段石榴子石和Ⅱ阶段绿帘石中发育气液水包裹体和含NaCl子晶的多相包裹体,Ⅲ阶段石英中的气液水包裹体与同期次的纯液相水包裹体、纯气相水包裹体共生,且均一温度相近;各阶段成矿流体均发生过不混溶作用,其中Ⅲ阶段成矿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导致方铅矿、闪锌矿等的析出并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58.
雁林寺金矿田位于湘东北金矿区南部,发育大量中小型金矿床(点)。前人对区内包括控矿构造在内的各类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形成时代和机制尚缺乏探讨和解析,从而影响到对矿床形成和保存规律的全面认识。鉴此,笔者等基于区域构造特征和大量露头构造的详细解析,厘定了雁林寺金矿田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时代背景,并结合矿床地质和同位素测年等其他资料,探讨了成矿时代和控矿构造属性。主要认识如下:① 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新元古代中期NW—SE向挤压、志留纪早期NW—SE向挤压、志留纪末花岗岩体主动侵位挤压、中三叠世晚期NW—SE向挤压、晚三叠世NNW—SSE向—S—N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NWW—SEE向—近E—W向挤压、白垩纪NW—SE向伸展、古近纪中晚期NE—SW向—NNE—SSW向挤压、古近纪晚期—新近纪初NW—SE向挤压等9期构造事件,形成了不同走向和规模的褶皱、逆断裂、顺层剪切带、正断裂、右行和左行走滑断裂与剪切破裂、断陷盆地、劈理、膝折等构造类型,以及部分构造走向的后期偏转。② 区内存在志留纪末和晚三叠世两期金成矿作用,均与同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③ 雁林寺金矿田容矿构造主要有前中生代顺层脆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断裂、中—晚三叠世的NW向—NWW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裂隙、花岗岩枝的内外接触带等3类。志留纪末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先期NE向深部逆断裂,晚三叠世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中三叠世晚期的NE向逆断裂、晚三叠世早期的NEE向和EW向逆断裂。对两期金矿床而言,成矿后各期变形事件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断裂均可能成为破矿构造。  相似文献   
59.
SeisMIS地震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建立在Linux Oracle平台上,可以提供以单个地震事件为核心的综合性地震数据服务的系统。建设该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和应用现有的SEED格式的地震事件数据。这篇文章阐述了SeisMIS系统的设计方案,重点介绍了SeisMIS系统的数据查询、数据服务以及数据库管理功能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60.
新疆西南天山图尤克阿秀组的建立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图尤克阿秀组为新疆阿合奇县托什干河上游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时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区域层位上,该组与下伏地层托格迈提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阿依里河组为整合接触.其下部为一套火山岩与碳酸盐岩岩石组合,中部为一套复理石建造,上部为一套深海硅质岩建造.总厚度大于3 523 m.经对该组中腕足、三叶虫、放射虫鉴定结果和对玄武岩全岩40Ar/ 39Ar年龄测试,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该套地层是早石炭世南天山微板块和塔里木板块裂解,陆间小洋盆慢速扩张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