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5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GMS卫星红外云图强对流云团的识别与追踪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利用GMS静止气象卫星探测所得到的红外云图资料,用计算机图像学技术来研究经对流云图的识别和追踪,以求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并追踪象强对流云团这种能够造成强烈灾害的天气系统。对红我云图的图象处理,提出区域平滑滤波和阈值剔除相结合的强对流云团算法,对于过滤出的经对流云团,应用图象处轮廓编码法的T算法和IP算法提取出它的边界,边界初始点。  相似文献   
112.
分别研究了2006年7月(夏季)和2007年1月(冬季)、5月(春季)、10月(秋季)黄海西北部海域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温度、盐度和Chl a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平均细菌生物量春、夏、秋和冬季分别为:41.083,8.34,16.68和6.20 mg/m3.4个季节表层细菌生物量分布均呈现出从辽东半岛近岸区域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春、秋季除浮游植物Chl a外各生态因子与细菌生物量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夏、冬季与温度、盐度和Chl a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3.
基于MODIS多通道资料的白天雾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云雾微物理性质的差别,用SBDART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了MODIS通道1、6、20、31的云雾光谱辐射特性。模拟结果表明,这4个通道的辐射值中都包含有云雾的信息,能体现出云雾的微物理性质差异,可以用来区分中高云、雾和无云地表,从而实现白天雾的监测。在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白天雾监测的方案,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多通道雾监测方法提高了白天卫星识别低云和大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4.
针对修正的风海流Ekman模型,采用变分同化技术结合反问题的正则化技巧,对模式的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模式参数进行最优调整,使模式解与观测场能较好地符合。在对模式参数的估计过程中,引进正则化思想,在目标泛函中增加稳定泛函,从而克服在调整模式参数时造成的不适定。并通过数值试验进一步肯定正则化理论在资料同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5.
SBDART(平面平行辐射传输模式)是近年来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计算辐射传输的模式,该模式旨在解决在卫星遥感和大气辐射能量平衡研究中遇到的各种辐射传输问题。它是基于大量经过仔细筛选的物理模式而建立起来的辐射传输模式,并且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文章详细介绍了SBDART模式的功能和结构,并利用SBDART模式结合卫星资料反演出云的光学厚度、有效粒子半径及消光系数,实现了对飞机积冰区域的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116.
本文通过对原地矿部所属五所院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与评估,就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科技效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7.
用乙炔抑制法对北黄海海域沉积物-水界面反硝化速率进行了研究,并用分相浸取法对相应站位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界面反硝化速率在3.2.~7.5 μmol/m2·h之间,可提取无机氮的平均含量范围在0.7 2~80.36 μg/g之间.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海域反硝化速率与沉积物中离子交换态(IEF)硝酸盐氮和可提取无机总氮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和0.88 6(P<0.01);与碳酸盐结合态(CF)和铁锰氧化物态(IMOF)的硝酸盐氮及氨氮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8.
基于多期数据集的中亚五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中亚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分布格局方面的信息相对匮乏,现有资料较为陈旧且零散,无法满足中亚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需求的现状,利用全球的UMD, DISCover,GLC2000,GlobCover2005和GlobCover2009的5期土地覆被遥感数据集,提取中亚地区长时间序列土地覆被信息。并针对上述4个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无法进行直接对比和变化分析的问题,分别将其综合为4类土地覆被类型:耕地、自然植被、水体和其他,以分析近30 a中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趋势。中亚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草地、裸地、农田、灌丛占绝对优势。自前苏联解体以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期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至2010年尽管有所恢复,但仍无法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水平。而自然植被表现出了相反的趋势,这说明在此时间段内,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耕地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弃耕,弃耕地通常转换为草地、灌丛等自然植被。近10 a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前苏联解体后所弃耕的土地又被收复和重新开发为耕地。90年代初至2000年期间,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利用全球基于多期不同信息源获得的中亚土地覆被数据,尽管分类体系不统一,但均可较好地表征当时地表覆被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亚地区土地覆被数据不足的现状。通过对耕地、自然植被、水体及其他土地覆被类型进行大类合并,可基本体现中亚土地覆被的宏观特征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9.
����VRSϵͳ�ľ���������ʵ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RS???????????????????????????????????????????????????????????????3 cm??????Ч?????????????????????????Ч???  相似文献   
120.
云分类中逐个修改聚类和模糊聚类分类性能的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亚平  刘健文  白洁 《气象》2007,33(2):15-21
利用卫星图像对各种云型进行识别在大气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深入了解云分类过程中逐个修改聚类和模糊聚类对各种云型的识别能力,采用极轨卫星EOS/MODIS图像资料和静止卫星GMS-5图像资料,在样本采集和特征提取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光谱或纹理特征对两种分类器的分类性能进行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不管采用哪种图像资料,提取哪些特征量,逐个修改聚类的平均分类准确率总体上略高于模糊聚类。但就两种分类器对各种云型的识别能力而言,模糊聚类对低云和高云(如层云、薄卷云、密卷云、卷层云、积云)的分类准确率明显好于逐个修改聚类,而逐个修改聚类对积雨云的分类准确率稍高于模糊聚类。从各类别间混判的情形来看,积雨云和高中低混合云、低云之间及卷云子类之间混判的情形较多,模糊聚类与逐个修改聚类相比,混判的类别增多,相对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