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8篇
海洋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艾利”热带风暴多普勒雷达定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陈锋  吴智辉 《广西气象》2005,26(A01):125-127,133
对“艾利”各个阶段的多普勒雷达资料的特征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对各阶段的定位方法进行探讨,总结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台风定位方法,以期对将来的台风雷达定位业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根据西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NOAA卫星观测OLR资料和NCEP/NCAR风场再分析资料,在统计和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台风多(少)发年与ENSO事件的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对夏季台风异常偏多或偏少的E1Nifio、LaNifia年的OLR特征量和热带夏季风环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夏季当南半球马斯可林高压和澳大利亚高压无明显的系统性异常时,Walker环流异常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并遵循ENSO事件对大气环流及台风频数影响的基本规律。若E1Nifio期间澳大利亚高压环流出现系统性异常时,南半球环流异常的影响则占主导地位,台风反而异常偏多。对于1999年LaNifia特殊年份,马斯可林高压异常偏强引发的季风西风偏北偏东,台风反而异常偏少。弱风速垂直切变区、西太平洋暖池和季风槽的重叠部分是台风频发源地,本文分别对E1Nifio、LaNifia台风异常偏多(少)年台风频发源地的位詈和范围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雷达数据三维可视化与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ArcGIS Engine与Microsoft VB.NET技术,设计实现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数据三维可视化与预警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基于地理信息的雷达数据的坐标转换、统计与动态分析、三维可视化、自动预警、应急通信以及专题制图等主要功能.在多普勒雷达数据应用中首次建立了基于GIS空间分析的自动预警模型.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为精细化短时气象预报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4.
对2000年以来5个在粤东登陆的、对厦门有较大影响以上的台风,并按类型、路径、生成区域、影响程度等进行分析,找出了冷空气及西南季风对影响厦门的台风所带来的风雨影响特征,以期对台风业务预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冷空气侵入台风“珍珠”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汕头和厦门的多普勒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等资料,研究2006年5月17日台风“珍珠”的短时特大暴雨特征。多普勒雷达探测表明,17日18~19 h,在台风“珍珠”的核半径附近,正、负径向速度极值区分布不对称,即台风前进方向左侧的径向速度明显地大于右侧,研究表明这种特殊情况是由于冷空气(东北风)侵入所导致的,而且该冷空气侵入主要位于4 km以下的中低层,正是因为冷空气侵入造成强迫抬升,加剧不稳定能量释放,触发强降水产生,冷空气影响后期导致台风迅速减弱。与雷达速度场回波观测到的冷空气侵入相对应,17日18 h NCEP风速资料显示在中低层(约1~3 km)台风中心偏西侧,存在明显的全风速高值区,而除了受冷空气影响部位外,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各层风速仍然大于左侧。利用蓝金模式模拟结果,可进一步证实了在台风前进方向左侧的中低层,东北向气流侵入台风涡旋的事实。通过计算物理量表明,在冷空气侵入区域存在高θse密集锋区,θse密集带从底层向高层、由偏东向偏西、由偏南向偏北方向倾斜,闽南地区的特大暴雨就发生在高θse的密集锋区附近。  相似文献   
16.
厦门市自动气象站数据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厦门市实际情况,在信息传输环节,厦门市自动气象站采集的信息传输更适合采用无线方式完成数据通信。设计了一种基于GPRS网络的多点对单点主从式自动气象站数据通信传输系统。系统中各自动气象站点的数据采集器完成气象要素信息采集,各站点的GPRS通信模块在GPRS网络中通过DDN专线与租用静态IP地址的移动中心服务器构成数据通信传输网络,中心服务器与厦门市气象台网络信息中心通过TCP/IP协议实现实时通信,气象观测终端软件完成数据的存储及加工。截止到2010年9月初,系统已稳定运行8个月。该系统不受传输距离的限制、成本低、建设快,适用于各类气象自动站远程数据传输和控制,提高了气象信息发布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提取台风环境风场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蓝金模式模拟了纯气旋性旋转的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特征,还模拟了不同环境风向和吹向台风中心的辐合风对台风多普勒速度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雷达实测台风速度的特征和不同环境风向的速度数值模拟图进行比较,从而提取出相应环境风信息的方法,并应用这种环境风信息来判断台风的移动路径。通过对台风实例分析,特别是在台风发生转折的关键时刻,该方法都能够较准确地判断环境风转折的多普勒速度特征。应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图像与不同环境风向模拟图像进行比较的方法,能够实时(雷达观测时间间隔仅为6 min)监测到环境气流的方向及其变化,比较准确地监测台风的移动路径,这是其他大尺度气象资料难以做到的。分析表明:环境风转向变化的现象在前,台风发生转折的现象在后,对台风路径的短时预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With Doppler radar data from Shantou and Xiamen and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hort-term heavy rainstorm on 17 May 2006 caused by Typhoon Chanchu are studied. Doppler radar data indicates tha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800 to 1900 May 17, the azimuthal phase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radial wind maximums are asymmetric around the core radius of the typhoon, i.e., the radial wind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track is anomalously larger than that on the right side. Studies show that this is induced by the intrusion of cold air (northeasterly wind), which is primarily located at the mid-lower layers, lower than 4 km; this is due to the intruding cold air that forces the atmosphere to uplift, enhancing the release of instability energy, which triggers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late stage of the cold air activity, the typhoon is rapidly weakened. Consistent with the radar-observed intrusion of cold air,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of wind data also shows that there are obvious large scalar wind values at the mid-lower layers (approximately 1–3 km) to the left of the typhoon center (1800 May 17), and in all regions—except those affected by the intruding cold air—the wind speed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track remain larger than those on the left side. Furthermore, the Rankine model results confirm that northeasterly cold air is introduced to the typhoon at the mid-lower layers to the left of the track. Calculations also point out that there exists a frontal zone with high θse that tilt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with height and the super heavy rainstorm occurring in the south of Fujian province lies just near the frontal zone.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计算了2006年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过境引发强降水过程的湿位涡(MPV)和假相当位温(θse),分析了其湿位涡中尺度时空分布特矸,探讨了湿位涡发展、减弱与暴雨增幅、减弱的相关性,并结合假相当位温分布对此次强降水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50 hPa层湿位涡负值中心与强降水区域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的降水区域在850 hPa层位于湿位涡负中心的暖湿气流一侧,与负中心相距1个纬距左右,MPV负值中心大小可反映降水强度;在低纬地区,MPV的湿正压项MPV1负值区、MPV的湿斜压项MPV2正值中心北部以及θse等值面陡然向地面转折处是预报强降水中心落区的一个判据;MPV1负值增长期,MPV2由负值向正值过渡期,对应降水增幅期;  相似文献   
20.
双偏振雷达产品在福建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冯晋勤  张深寿  吴陈锋  江帆  巫锡洪 《气象》2018,44(12):1565-1574
利用高空地面资料和厦门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6年12月21—22日福建东南部沿海出现的一次冰雹、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1日午后的冰雹天气是在暖区内西南气流暖湿强迫背景下产生的,21日夜里的强降水天气则是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利用双偏振雷达产品可分析出冰雹的相态演变:明显的冰雹特征(Z_(DR)≤0、回波强度≥55 dBz)首先出现在0℃层附近,后向上向下发展,高层出现三体散射现象,但由于干湿球0℃层高度相当,融化层厚度厚,午后地面温度超过20℃,冰雹在下降过程中Z_(DR)、K_(DP)由负值转正值,表明冰雹逐渐融化成大雨滴或外包水膜的冰雹;三体散射回波强度15~20 dBz区域,对应的Z_(DR)出现由负极值到正极值的突变区,CC0. 7,呈现非气象回波的特征。短时强降水对应Z_(DR)、K_(DP)随反射率因子的增大而增大,CC0. 97,说明强降雨是由大量粒子较大的雨滴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