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2000年1、4、7、10月为例,利用区域气候模式,比较了模拟硫酸盐气溶胶分布和直接辐射强迫的在线模拟方法与固定SO2到硫酸盐转化率方法,并与全球模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表明:在线模拟得到的主要结果与全球平均结果符合得很好,但固定转化率方法存在明显偏差;两种方法硫酸盐柱含量的差异在-4-12mg/m^2范围内,占在线模拟柱含量的42%以上,7月份差异最显著,1月份差异最小;大气顶辐射强迫差异在-1.8-0.4W/m^2之间,此差别占在线辐射强迫的26%以上;采用36.7%的固定转化率对冬季过大、夏季偏小,只有春秋季的江南部分地区适合。由于固定转化率方法不能反映温度、辐射、水汽、云水等气象要素的季节性变化对硫酸盐生成率的影响,因而对硫酸盐含量和分布的季节变化模拟存在偏差,这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云南省雨日及降水量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符传博  吴涧  丹利 《高原气象》2011,30(4):1027-1033
利用1959-2009年云南省3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相关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云南省年、季、月雨日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多年平均雨日空间分布和降水量空间分布基本一致。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滇西南地区,滇中到滇东南地区相对较少;年雨日最大值也出现在滇西南地区,滇中地区最少...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对流层顶高度演变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948~2004年东亚增暖背景下对流层顶高度的演变特征,重点分析对流层温度、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在1970年代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上升趋势不如南半球显著;东亚对流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对流层中上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的正相关最显著,这说明对流层中上部的增温对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贡献较大;东亚平流层中下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基本呈显著负相关,70hPa层上的负相关最显著;近20年来东亚对流层温度上升了约0.2℃,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下降了约1.2℃,对流顶高度上升了约86m,对流层的增暖和平流层的冷却作用共同导致了东亚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区域边界层模式对杭州市热岛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1,他引:20  
利用一个三维非静力区域边界层数值模式,对杭州地区城市热岛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杭州地区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夏季城市热岛现象较强,春秋季次之,冬季较弱。利用资源卫星遥感资料反演所得的地表温度,以及与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相比较,数值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得较好。在此基础上,模拟并探讨了人为热源、风速、地面粗糙度等因素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之间臭氧通量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1年的臭氧混合比和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_range Weather Forecast)资料,采用Wei诊断模型定量计算了穿越全球对流层顶的臭氧质量通量.结果表明:(1)臭氧通量场存在纬向型和经向型的空间波列结构,这些空间波列均未能跨越对流层顶断裂带到达热带对流层顶控制区,其中南北两极的极区、地中海-伊朗高原-青藏高原-日本南部-北太平洋和南半球对流层顶断裂带中沿纬圈完整的空间波列最为显著.海洋上空臭氧通量的性质较为均匀一致,大陆上空的空间结构多变.北半球向下与向上的局地平均最大臭氧通量分别是-4μg.m-2.s-1和2.5μg.m-2.s-1,南半球的对应值为-2.5μg.m-2.s-1和1.5μg.m-2.s-1.(2)纬向平均的臭氧净通量依赖于纬度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具有显著的非对称特性,总效应是平流层臭氧向对流层输运注入.臭氧通量有着显著的季节变化,可随不同季节在地理分布上发生空间转移现象,而且其控制机制不仅受对流层顶的季节运动影响,也随大气环境的季节调整而发生改变.(3)南北半球臭氧净通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南半球为双峰结构,表现为非对称振幅的季节波动结构.全球臭氧通量振幅的年际变化表现出明显的QBO(Quasi_Biennial Oscillation)特性,年代际演变的结构形态(向下的臭氧净通量)可划分为4个阶段:1960年代是平稳变化期,1970年代为增强期,1980年代是又一个相对平稳期,1990年代为剧烈变化期.向下的臭氧净通量主极大值出现在1977、1990年和1998年,极小值在1993年和1996年.  相似文献   
16.
The ozone data observed by TOMS in every 5°N are extended into the phase space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zone with phase trace. First of all, the fractional dimension of the ozone layer is calculated. Then.the phase points are regarded as some discrete characteristics solution, and the parameters of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describe the time variation of system state are retrieved, so that the nonlinear dynamic system which reflects the short-term variation of zonal average ozone layer over the tropics is rebuilt.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地区云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涧  刘佳 《热带气象学报》2011,27(4):551-559
利用ISCCP的D2云气候资料集,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得到了东亚地区1984—2006年各种不同种类云量的变化趋势,并重点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气温与不同云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0年东亚地区总云量和高、低云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减少量分别为2.24%、1.65%和1.68%,中云量呈增加趋势,增加量为1.07%;且云量变化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温室效应所导致的东亚地区气温改变和水汽含量变化,是导致云量分布变化的重要原因,在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及热带辐合带区域的气温与高云存在显著负相关,与中、低云存在正相关,而在西太平洋、日本以东以北洋面的气温与低云呈显著负相关,与高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丹利  杨富强  吴涧 《气象科学》2011,(4):405-413
利用1960—2009年北京地区20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分析 了北京城区和郊区蒸发皿蒸发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趋势和特点,并探讨了城市化对北京地区局地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 北京地区蒸发量有明显减小趋势,城区和郊区变化趋势分别为-881 mm/10a和-760 mm/10a。受城市化影响,北京城 区蒸发量的变化主要与降水、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和平均风速的变化有关;郊区蒸发量的变化主要受相对湿度、日照 时数、平均风速和空气饱和差的变化影响。总体而言,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和平均风速的变化对北京地区 蒸发量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0—2009年北京地区20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城区和郊区蒸发皿蒸发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趋势和特点,并探讨了城市化对北京地区局地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北京地区蒸发量有明显减小趋势,城区和郊区变化趋势分别为-88.1 mm/10a和-76.0 mm/10a。受城市化影响,北京城区蒸发量的变化主要与降水、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和平均风速的变化有关;郊区蒸发量的变化主要受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空气饱和差的变化影响。总体而言,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和平均风速的变化对北京地区蒸发量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丽亚  吴涧 《湖北气象》2014,33(3):202-207
小雨的变化是研究降水变化重要且不可忽略的方面,小雨频次和小雨量的减少已成为我国气候变化及干旱化的重要特征。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近几十年来小雨量和小雨频次除了西北地区外均呈现减少趋势,并且这种减少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其中小雨频次的减少比小雨量的减少更为显著。通过对小雨的减少及其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应着力从增暖、水汽以及气溶胶三个方面,综合运用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这几种可能影响因素对小雨减少的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