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5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245篇
测绘学   116篇
大气科学   240篇
地球物理   135篇
地质学   436篇
海洋学   1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6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71.
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布设了一条延川—涪陵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由70个流动台站组成,全长约900km,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东北缘陆内三大构造单元.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5638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使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刻划了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的地壳厚度、泊松比以及构造界带.研究结果显示,(1)关于地壳厚度:地壳最厚的区域出现在大巴山,地壳厚度集中在47~51km之间,秦岭的地壳厚度相对大巴山较薄,且呈向北减薄趋势,集中在37~46km之间,渭河盆地地壳厚度为本区域最薄地带,在34°N左右处达到最薄为35km,剖面北侧的南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缓慢,多为44km左右,南侧的四川盆地东北缘的地壳厚度向南缓慢减薄,集中在42~48km之间;(2)关于泊松比:使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法得到了沿剖面各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纵、横波速度比VP/VS(κ),进一步计算得到泊松比σ,泊松比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特征,秦岭造山带的泊松比明显低于南北两侧区域,其小于0.26的泊松比表征着该区域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酸性岩石,亦即其酸性长英质组分上地壳相对于基性铁镁质组分下地壳较厚,该区域没有高泊松比分布则表明不存在广泛的部分熔融.(3)关于构造界带:秦岭—大巴造山带与扬子克拉通的边界并非在勉略构造带,应向南移至四川盆地的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分踞秦岭—大巴造山带南、北两侧,且分别以较陡倾角向南和相对较缓的倾角向北俯冲于秦岭—大巴造山带之下,使得秦岭—大巴造山带呈不对称状扇形向外扩展与向上抬升的空间几何模型.秦岭和大巴山之间33°N附近存在分界面,两区域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特征各异.  相似文献   
972.
冬春季节的空气质量预测有助于公众合理安排出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交通治理.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主要影响因素有大气污染物、水汽等.为提高PM2.5浓度预测的精度,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考虑GNSS、ERA5水汽、大气污染物等观测要素,构建PM2.5的浓度预测模型,预测研究未来24 h的PM2.5的浓度.利用GNSS水汽校正区域ERA5水汽,并进行精度评定.利用FFT取大气污染物、第五代大气再分析产品(ECMWF atmospheric reanalysis 5,ERA5)水汽等观测要素的公共变化周期,获得最佳公共周期为78 h;选取最佳公共周期长度的各类要素作为模型输入,24 h序列的PM2.5浓度作为模型输出.通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评价指标进行模型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  相似文献   
973.
成都平原第四纪化石冰楔的发现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在成都平原西缘,大邑城西氮肥厂附近,斜江河西岸,上新统-下更新统大邑砾岩剖面的北端新开挖的露头上,发现了4条化石冰楔。这里的地理坐标是30°35'N103°31'E,海拔530m.这些冰楔发育于大邑砾岩露头的顶部。其中最大的一条,顶部宽3m,向下延伸2.5m.这些冰楔垂直向下延伸,与大邑砾岩层面斜交。所以,它们是在大邑砾岩沉积之后并经过构造变动后形成的,是大邑砾岩的后生冰楔。化石冰楔的充填物的特征与大邑砾岩有明显差别:前者为棕黄色,后者为灰白-黄色;前者砾径分选较好,砾径较细,一般长5cm~15cm,而后者砾径分选较差,粗大者20cm~30cm;前者的砾石含量高,约95%,后者的砾石含量低,约85%;前者砾石ab面产状无优势方向,而后者的ab面产状显示优势方向,倾向170°~210°,倾角30°~40°.由于两者有上述差别,所以,化石冰楔在露头上可以被识别出来。采用ESR法测定冰楔充填物的时代为0.171Ma.由此看来,这些冰楔的形成时代可能相当于V28-238深海岩心氧同位素曲线第6气候期(0.195Ma~0.128Ma),也可与中国黄土L2~5(0.195Ma~0.180Ma)和L2~4(0.180Ma~0.167Ma)所记录的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对比。
一般认为,冰楔是多年冻土的指示器,所以这些化石冰楔反映了成都平原在第四纪曾一度发育多年冻土。据研究,冰楔只能形成于年均温<-6℃的地方,高海拔多年冻土下界大致与-2℃~-4℃年均等温线相符。现今,大邑附近年均温约16℃.那么,化石冰楔形成时期,成都平原年均温至少比现今下降了18℃.   相似文献   
974.
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基于位移设计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利用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和桥梁抗震规范方法设计了各2根和1根1:2.5比例钢筋混凝土桥墩试件,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试件试验破坏形态、承载力、位移延性、滞回耗能、刚度退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以认为基于位移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能够达到预期的延性抗震要求,并且在相对耗能能力(与理想弹塑性模型相比)、刚度退化性能方面与现行规范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桥墩相当。试验表明建议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是实际可行的。  相似文献   
975.
以济南市城区及近郊为研究区,用定点观测结合详细调查的方法,取得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排水、耗水等实测数据;用水量平衡方法,对实测资料进行可靠性验证;运用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城市水资源评价,探索出了一套城市水资源精确测验和调查评价方法,可在我国北方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76.
用径向分层的地球模型和可靠的矩张量解,估计了最近20年中大地震对极移的贡献。和以前仅考虑地球弹性响应引起地震矩释放的分析不同,我们考虑了地幔流变,以及由全球地震活动驱动驱动的与时间相关的震后惯量的改变。我们证明,最近20年中。全球地震活动没有明显改变地球自转的参数。,我们发现对于最新研究震后应力扩散中贩软流层粘度值,即便在地10年尺度上,地幔的滞后驰豫也可把平均极移率增大1.2~1.7倍(取决于软  相似文献   
977.
知识的不断创新和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农业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78.
在对历史天气图普查的基础上,用ECMWF数值预告产品资料,选取物理意义明确且与驻马店9县1市降水相关关系较好的格点组合值,建立各县市逐级判别预报模式,制作麦收期3~6天逐日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979.
GPS测量的广泛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测量是测量界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此全国测量技术大会也曾以此为题召开过多次研讨会。由于测量仪器的不断开发、改进和完善 ,GPS在防灾、建设和气象等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扩展。目前 ,国土地理院正在备置电子基准点 ,实时动态测量便成为中心话题。下面介绍包括将来 GPS的可能性在内的有关多种GPS测量应用的见解。1 下世纪 GPS测量展望基本测量中的 GPS测量始于 1992年的 2次基准点测量 ,1995年引进了临时基准点测量。目前 ,国土地理院以 2 5 km间距的均等密度在整个日本列岛布设了约 10 0 0个 GPS连续观测点 (电子基准点 )。这…  相似文献   
980.
应用热脉冲技术对胡杨和柽柳树干液流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应用热脉冲技术对干旱区胡杨(Populus euphrtaicr)和柽柳(Tamaris spp.)树干液流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状态下,胡杨树干单位面积液流通量为0 34L·cm-2·d-1,柽柳为0 15L·cm-2·d-1.树液流速的日变化表现出多峰形特征,在午后有短暂液流急速减小的现象,而晚上植物为了补充体内水分亏缺,保持一定的树液流量.随着胸径的增大,茎流速率和茎流量也随之增大.在生长季节胸径21cm和15cm的胡杨日平均耗水量23.3L和19.25L;基径5cm和4cm的柽柳日平均耗水量0.62L和0.37L.在生长季节(5~10月)胡杨总蒸腾量为3419.4L,柽柳仅为63.9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