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长江入海口原状土动剪切模量预测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保  吴琪  陈国兴 《岩土力学》2019,40(10):3889-3896
为探究同一类原状土在各应变范围内动剪切模量G随土层深度H的变化规律,对长江入海口处同一钻孔自地表至基岩深度范围内原状粉质黏土与粉土展开系列共振柱试验。试验发现:原状粉质黏土与粉土在各应变范围内G均随H的增加而规律性增加,最大动剪切模量Gmax随H的增加而线性上升;G衰减关系随H的增加呈现规律性降低。试验结果表明:原状土G与土层深度H存在一定相关,据此提出了分别基于土层深度H和Hardin模型的G预测方法,用以预测各类原状土在不同深度下的Gmax及其在各应变范围内的G。通过3种预测方法的对比分析,得出基于土层深度H的G预测方法最具优势,并且通过对渤海海域原状土数据的重新处理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2.
中非加丹加-赞比亚成矿带是世界闻名的铜钴铀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其成矿具有"多期次、时空分布集中、规模巨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该地区各类型矿床成因、成矿时代及物质来源研究沿革以及进展的系统述评,获得了以下认识:泛非运动导致了区域性多金属成矿事件,铜钴矿化主要集中在850~640,590~530,525~500Ma 3个时期,铀矿化主要集中在650,540~530Ma 2个时期,铅锌矿化主要集中在680~600,500~450 Ma 2个时期;该地区成矿金属元素以壳源为主,主要受造山活动影响形成的高盐度热卤水分别从不同类型的基岩中萃取金属元素并在特定区域富集成矿,其中长英质基岩主要提供了铜、铀矿源,而铁镁质类岩浆岩则主要提供了钴、铅、锌矿源。此外,还对该地区各类型金属找矿方向提出了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183.
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赞比亚东北部班韦乌卢地块的形成时代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采用LA-MC-ICP MS方法测得班韦乌卢地块中卡萨马西部地区出露的两个石英闪长岩体中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964±8 Ma(MSWD=0.87,N=32)和1913±10 Ma(MSWD=0.77,N=19),表明两期石英闪长岩均形成于古元古代且可能与古元古代乌本迪构造带的活动有关。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石英闪长岩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配分曲线均呈右倾型,具有富含轻稀土元素(LREE)、贫重稀土元素(HREE)以及δEu (0.77~0.80)弱负异常特点。微量元素均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及K)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如Th及U)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Sr和Ti相对亏损。Nd/Th=3.60~4.65,Nb/Ta=12.05~13.87,Th/Ta=11.14~11.81,Ti/Zr=36.84~41.71,Ti/Y=220.28~300.00和具有不均一的ε_(Hf)(t)值(分别为-3.8~1.3和-4.3~8.6)均显示石英闪长岩的原始岩浆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Zr/Y=5.98~7.19,La/Nb=2.91~3.88,La/Yb=12.19~13.92及构造判别图解均显示石英闪长岩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84.
大兴安岭是中国东北部陆相火山岩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空间岩相组合变化较大、成因复杂。笔者对大杨树火山盆地西缘喷发就位在花岗岩带的小莫尔可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岩相学、年代学、元素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出露火山岩可划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夹英安岩组合,呈爆发式火山喷发特征;第二阶段为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组合,呈溢流式火山喷发特征;第三阶段是玄武粗面安山质熔结火山碎屑岩(部分含角砾)。各阶段代表性火山熔岩以及熔结火山碎屑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均为富碱(w(Na_2O+K_2O)=4.88%~7.12%),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相似的痕量元素地球化学分馏特征,即明显富集Ba、K、LRR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HREE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中等(LREE/HREE=8.4~8.5)、Eu负异常不明显(δEu为0.91~1.02)。这些特征表明它们是同源岩浆房结晶分异演化的产物,岩浆源区性质呈现地幔与壳幔混合过渡类型的属性,或呈现E-MORB性质的源区或交代洋壳性质的源区。鉴于获得的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HSY-1)和玄武粗面安山质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P2121)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别为(124.8±1.0)、(123.3±1.3)Ma,ε_(Hf)(t)为1.7~9.7、T_(DM)=705~407 Ma、T_(DM)~C=1 464~748Ma,并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可进一步得出:火山作用背景应属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适值东北地区大规模岩浆底侵、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峰期(约120 Ma),初始岩浆应是古太平洋板块深俯冲作用过程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而呈现埃达克质岩浆与岛弧性质的过渡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是在岩浆底侵、岩石圈拆沉过程与地壳物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混染作用;并从成矿元素的相容性角度确认该期岩浆作用具有提供Mo、Cu和Ag成矿流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5.
186.
187.
一、前言枝角类是淡水中的一种重要的饵料资源,曾已有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其中大多数工作主要在湖泊、池塘等水体方面。对江河的枝角类区系、数量变动等却很少有人作专门研究。因过去认为江河枝角类种类和数量都极为贫乏,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是,在进行珠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时,我们发现,东江的枝角类虽不如湖泊、池塘的丰富,但在该河饵料生物组成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具有不同于其它水体的区系特点和数量变动规律。因此,我们认为对江河枝角类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8.
为了查明土壤中有益、有害元素和污染指标的含量分布特征和质量等级,本文通过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集表层土壤样品4779件,分析测试了养分元素和环境元素指标,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质量以优质、良好等级为主。沂河、汶河两河流域土壤肥力较好,西北部、中东部山区丘陵地区肥力相对差。土壤中的Mo、B、V元素以及有机质含量相对匮乏。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水平整体较好,重金属元素分布除受地质背景控制外,与研究区内矿山开采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壤酸性缓冲能力预警和富硒农用地规划研究工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89.
安徽池州的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铜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侵入年龄为(146.3±3.2)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εHf(t)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布在1 184.51~1 422.72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构造判别图解显示,铜山岩体属火山弧花岗岩,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据此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  相似文献   
190.
西北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是中国地震局5大区域速报系统之一.分析了2009年7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该系统产出的149个天然地震与全国统一地震编目系统定位结果的匹配情况:97.3%的地震发震时刻偏差小于5 s;96%的地震震中偏差分布在5~30 km之间;94%的地震深度偏差不超过5 km;68.5%的地震震级偏差不大于0.3.分析了7个非天然地震的匹配情况.并对未匹配地震及偏差较大地震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整合与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