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浙江景宁岩体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活动带,受丽水—余姚断裂控制,呈近南北向展布,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闪长岩。对景宁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1.3±0.3Ma和111.0±0.7Ma。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成分显示出富硅、富碱、低镁的特征,铝饱和指数介于1.01~1.09之间,分异指数为84.85~96.35,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属于典型的弱过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综合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景宁岩体是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圈大规模伸展构造背景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2.
金庆花  李春麟  王宗秀 《地质通报》2015,34(203):456-465
浙江景宁岩体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活动带,受丽水—余姚断裂控制,呈近南北向展布,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闪长岩。对景宁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1.3±0.3Ma和111.0±0.7Ma。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成分显示出富硅、富碱、低镁的特征,铝饱和指数介于1.01~1.09之间,分异指数为84.85~96.35,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属于典型的弱过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综合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景宁岩体是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圈大规模伸展构造背景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3.
新疆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由西向东表现出由早到晚的演化规律。伊宁县博尔博松河孟玛热勒林场附近大哈拉军山组底部的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359±2Ma,表明西天山西段该组底界时代为晚泥盆世末期—早石炭世之间。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统计表明,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主要受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控制,是泥盆纪末期—石炭纪时期洋壳消减、壳幔混熔的产物。其岩石组成、时空分布的变化与天山洋由西向东的俯冲―碰撞过程相对应,不需要对其进行解体。  相似文献   
114.
苏鲁造山带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现今构造样式复杂多样,位于其西北缘的皇华-铁镢山地区构造变形强烈,且发育呈北东东向展布的韧性剪切带,对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年代学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苏鲁造山带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通过详细地野外调查和显微构造特征研究,对剪切带几何学和运动学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构造年代学资料探讨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演化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韧性剪切带几何学形态表现为背形,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经历了两期韧性变形作用:(1)早期韧性变形是由SEE向NWW近水平的滑脱作用造成,并发育与面理产状一致的伟晶岩脉,其LA-ICP-MS锆石U-Pb谐和年龄为150.1±1.1 Ma,表明早期韧性变形启动时间不晚于150 Ma。(2)晚期韧性变形是由NNW-SSE伸展滑覆造成,同变形期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37.09±0.32Ma,与反等时线年龄一致,且侵入剪切带内无变形的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谐和年龄分别为123.5±0.8Ma和127.1±1.6Ma,表明晚期韧性变形启动时间不晚于137Ma,并结束于127Ma之前。综合研究区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认为苏鲁造山带西北缘早期韧性变形发生于陆内造山的晚期阶段,而晚期韧性变形发生于造山后的伸展阶段,两期构造活动反映了苏鲁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过程,该转换过程与晚中生代中国东部岩石圈的伸展减薄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5.
中华植生藻某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植生藻(Richelia sinica HB 58)是最近分离培养的一个固氮蓝藻新种。该藻能在水生111(HB111)无氮培养基中,在130μE/(m~2·s)下于4—8h内呈指数生长。在指数生长期间,当温度分别采用29℃,35℃和38℃培养时,生长速率均随温度增高而加快,以38℃时为最快;增代时间随温度增高而缩短,在38℃时10.5h为一代。用80%丙酮提取色素,其叶绿素a含量为5.14—6.55 mg/g干重。与固氮鱼腥藻(Anabaena azotica HB686)和稻田鱼腥藻(A. oryzae HB 13)相比,它们的色素吸收峰有一定差别;用0.00lmo1/L磷酸缓冲液提取色素,与固氮鱼腥藻吸收峰相似。藻胆蛋白含量因培养条件或藻生长状况差别变动较大,藻蓝蛋白含量在32.00—134.00 mg/g干重之间;别藻蓝蛋白含量在15.00—52.00mg/g干重之间。不同条件下多次培养,均未发现C-藻红蛋白吸收峰,可能不具C-藻红蛋白或含量甚微。该藻蛋白质含量为59.44%(干重),与螺旋藻(Spirulina)和鱼粉相近,高于鱼腥藻(Anabaena)、栅藻(Scenedesmus)、小球藻(Chlorella)和盐藻(Dunaliella)。有可能代替鱼粉作为家畜、家禽的饲料和水产品饵料的精料或添加成分使用,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藻类。  相似文献   
116.
以煤与海相泥岩的块状样品为研究对象进行多升温速率下的排烃模拟实验,借助生烃动力学方法处理实验模拟结果,对煤与海相泥岩的残留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相泥岩残留烃在Ro为1.0%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降低,而煤中残留烃在Ro为1.0%时达到高峰后便基本上保持稳定。煤吸附能力比海相泥岩的强,其残留烃量也比海相泥岩大。成熟作用对于煤及海相泥岩残留烃都有很大的影响。高过成熟阶段海相地层中烃类构成以油藏或输导层中原油裂解气为主,源岩中的残余液态烃也有一定的贡献,而煤在排烃结束以后煤中分散液态烃对裂解气的贡献更大些。煤中残留烃主要是前期形成的烃类由于排烃效率不高而聚集起来的,而海相残留烃基本上随着残余生烃潜力的降低而降低,这一方面说明海相残留烃受生烃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排烃效率的影响。模拟样品中的残留烃及残余生烃潜力均可以与自然样品对比,表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7.
与北美不同,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层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页岩储层物性受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较大。为了研究构造变形对南方海相页岩储层渗透率的影响特征和机理,以雪峰山西侧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气体脉冲衰减法、压汞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不同变形页岩样品的渗透率、孔隙结构及孔隙形貌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探讨构造变形页岩的渗透率演化特征及其对孔隙结构演化的响应机理。测试结果显示,强烈构造变形页岩的渗透性较原生页岩和弱变形页岩的渗透性显著提高,强变形页岩样品的渗透率在0.2 mD和2.69 mD之间,比未变形和弱变形页岩样品的渗透率(在1.5×10-4 mD和1.7×10-3 mD之间)高三个数量级,表明强构造变形作用对页岩渗透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不同有效压力条件下页岩渗透率的演化特征显示,强变形页岩气体渗透率的压力敏感性比原生页岩和弱变形页岩显著降低。构造变形条件下页岩孔隙结构与渗透率相关性的进一步分析认为,强变形页岩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别是大孔和裂隙的发育,是促进其渗透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伴随强烈的构造变形,南方海相页岩易形成大孔和微裂隙发育的孔隙结构特征,有助于强变形页岩层渗透性的显著提高。构造变形页岩渗透率的提高有利于地质条件下气体的运移,一方面,将有利于页岩气往构造高点的迁移和富集从而形成游离气型或外源型页岩气甜点;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页岩气在盖层条件不佳和断裂发育区的散失。   相似文献   
118.
含有机质热水溶液与金、铜、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含有机质(脂肪酸、腐植酸,氨基酸、原油、油田卤水等)热水溶液对岩石中Au、Cu、Hg的淋滤活化作用.结果表明,含一定有机质的水溶液对岩石中Au的淋滤能力超过含NaCl、KCl等盐类的卤水,含有机质和盐类的卤水的地球化学性质基本上取决于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行为。原油、油田卤水对HgS有较强的溶解作用,腐植酸及低分子的脂肪酸、氨基酸对HgS的溶解基本上不起作用。丙氨酸是岩石中Cu的有效活化剂,常温下可使岩石中46%的Cu进入水溶液。  相似文献   
119.
巴斯湖铅锌矿床位于三江多金属成矿带北段的青海省沱沱河地区,M9铅锌矿体赋存于下二叠统九十道班组碎裂蚀变灰岩和泥晶灰岩中,主控矿构造为切割地层的NWW向断裂构造。成矿过程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重晶石-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和碳酸盐-石英阶段(Ⅲ)3个阶段。成矿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成矿Ⅰ阶段均一温度为315.1~365.9℃,盐度(w(NaCl))为8.81%~11.46%;成矿Ⅱ阶段均一温度为231.1~294.3℃,盐度为4.80%~10.49%;成矿Ⅲ阶段均一温度为155.1~233.7℃,盐度为2.41%~6.88%。成矿流体为典型的中温、低盐度流体,均一温度和盐度从成矿早期到晚期逐渐降低。H-O同位素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水,早期主要为岩浆水,晚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S同位素数据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与新生代深部钾质岩浆活动有关。巴斯湖铅锌矿床M9矿体成因类型为中温热液脉型,形成于印度-欧亚板块晚碰撞造山作用引起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20.
三峡地区自然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鹏  张麟 《四川气象》2000,20(3):47-48
近40年来,三峡地区自然降水资源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局域性的差异。宜昌、万县年降水量呈4.0mm/10年、9.9mm/10年的正值倾向,而绿葱坡、秭归呈82.3mm/10年、8.7mm/10年的负值倾向,但各 降水变化各站点表现显著一致、春、秋季均呈负值倾向,夏季呈正值倾向。通过10年滑动平均可以看出该地区自然降水资源的年际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当前处于一个上升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