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175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4年   5篇
  1962年   4篇
  1960年   7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基于昌吉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20年降水量资料,计算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SPI-7)。运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了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SPI-7指数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物生长季干旱的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并结合该区实际发生的旱灾对SPI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以0.08/10 a的速率呈微弱的正趋势(变湿),在年代变化趋势中呈现出变干-变湿-变干的变化波动, 1981年标准化降水指数由低到高突变;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干旱发生的区域面积有轻微减少的趋势;干旱强度在全区范围内主要为轻旱和中旱等级,并表现为全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空间分布上看干旱率最高区域在东部地区,轻旱主要集中在东部,中旱、重旱和特旱集中在西部地区,干旱强度大的区域大致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周期性变化方面,SPI指数存在着6年、9年、16年周期震荡;历史旱灾与SPI指数干旱评价结果吻合率较高,SPI指数在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的干旱监测与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52.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当地居民对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的响应。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输水与自己、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希望继续输水的人数比例达到82%以上; 90%以上的被调查者赞同生态输水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至少76%的家庭收入在输水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当地居民对输水后生态环境变化感知的明显程度与输水的持续时间相吻合;90%以上的当地居民对生态输水的效益给予高度的肯定和期望, 97%左右的被调查者有强烈愿望实现长期输水。问卷调查的民意结果说明塔里木河下游居民的环境意识增强了,体现出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的明显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53.
对新疆和田地区7个县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的JC病毒IG区域基因型的地理分布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178个40岁以上的男性尿样提供者中分离出了JC病毒,并且对它们进行了DNA提取,对JC病毒IG区域进行了PCR扩增和DNA序列测定,得到了117人的JC病毒DNA IG区域的碱基序列。多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7人中的基因型分别由B1-b,B1-c和EU组成,各基因型所占比率为:88.9%,3.4%和7.7%。研究发现,在各基因型中B1-b所占的比率高,其次是B1-c和EU基因型。通过NJ法进行了聚类分析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分析发现该人群JC病毒基因型中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心的B1-b型占优势。这个结果与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生居过的丁零民族的后裔这个历史事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54.
青藏高原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不同于经典的产于岛弧和大陆边缘的斑岩铜矿,而形成于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转变期,显示了极好的成矿前景。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尼木矿田白容、厅宫和冲江斑岩铜矿区斑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出斑岩体演化和侵入序列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成矿二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K-Ar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获得白容矿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角闪石的K-Ar年龄为16.9±2.4Ma;石英闪长玢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2.3±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5±0.2Ma;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1.5±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4±0.2Ma;厅宫矿区石英闪长玢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3.8±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4.9±0.2Ma;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3.5±0.3Ma、~(40)Ar/~(39)Ar坪年龄为14.2±0.2Ma,这些年龄表明:石英闪长玢岩晚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成矿与二长花岗斑岩有关,其侵位时间晚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早于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尼木斑岩铜矿田这种复式杂岩体较充分的分异演化有利于含矿热液的集中与逐渐富集成矿。白容斑岩铜矿蚀变矿化二长花岗斑岩的蚀变绢云母的K-Ar年龄为11.8±0.2Ma,~(40)Ar/~(39)Ar坪年龄为12.0±0.1Ma,代表了中低温蚀变和矿化末期的年龄。白容矿区绢云母化带的蚀变年龄与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基本一致,与厅宫矿区辉钼矿Re-Os年龄及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同样基本一致,暗示两个矿区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岩浆结晶冷却与成矿二长花岗斑岩后期热液成矿时间上有重叠。结合前人年龄数据大致确定出白容矿区岩浆-热液活动时限为0.5~5Ma,厅宫为4Ma,冲江为4.5Ma。尼木矿田成矿斑岩~(40)Ar/~(39)Ar年龄晚于冈底斯碰撞后第一次快速隆升时间≈21Ma,15Ma冈底斯中段NS向正断层开始活动,表明含矿斑岩体可能侵位于地壳加厚、冈底斯山大规模隆升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弱伸展环境的构造背景下,即斑岩铜矿形成于从南北向挤压隆升到东西向伸展初始发育的过渡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455.
地震的发生与固体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体潮是指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引起的地球弹性变形现象。通过对全球地震资料的分析,已明确了固体潮对地震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Tsuruoka,et al,1995;鶴岡 弘,1995)。不过,由固体潮引起的地球内部的应力变化,充其量为10~3 Pa的  相似文献   
456.
基于GIS的MODIS环境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植被指数计算中引入GIS系统多元数据,它能反映出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可提高MODLS遥感图像的分类精度和反映环境生态变化趋势的能力。  相似文献   
457.
库车河流域是库车县工矿企业的集中地,是阿克苏地区和库车县今后一个时期开发、治理的重点地区。随着库车河流域开发程度的迅速增大,进一步提高该流域水资源及其循环转化关系的研究程度,及时发现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在广泛收集有关水文、水利现状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论述了库车河流域的水资源特征,并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58.
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原油中超痕量稀土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剑昌  吴列平 《岩矿测试》1998,17(4):290-295
报道了用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原油中超痕量稀土元素的研究工作。试验了不同地区原油样品前处理的各种方法,确定以浓H2SO4为炭化剂,克服了原油样品炭化过程中试样膨胀外溢和跳溅诸问题。考察了共存元素的干扰情况,采用Re内标补偿测定信号的影响。各稀土元素的检出限在0.9~16.1ng/L,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9.8%~107.7%,方法精密度好,RSD(n=10)为4.36%~16.53%。该方法已成功地用于不同地区原油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459.
本文主要讨论北镇至赤峰剖面重力场变化特征,尤其是在1997年10月,该剖面出现大范重力场下降,最大值达-70*10^-8m.s^-2。  相似文献   
460.
膜下条播冬小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膜的增温、保墒效应,充分利用晚秋和早春的光热资源,提高冬小麦产量,地膜冬小麦成熟较早,也为复播创造了条件。分析地膜冬小麦适宜的播种期和揭膜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