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康岚  刘炜桦  肖递祥  师锐  王秀明 《气象》2018,44(11):1414-142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闪电定位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分析了2015年4月4日傍晚到夜间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极端大风天气过程。分析指出:本次雷暴大风过程是由冷锋对暖湿气团的强迫抬升及干冷空气进入暖湿区域触发形成.中空干层、大的温度直减率、高低空急流耦合区、低层温度脊附近是利于极端雷暴大风出现的潜势区域。该区域为雷暴形成提供了条件不稳定、水汽、动力抬升等有利环境条件。冷空气首先从盆地西北部中低层入侵,在低层切变线上触发生成了一系列雷暴单体,在最有利于对流发展的潜势区域迅速发展。潜势区域中线状回波北段的中尺度涡旋环流、前侧入流和后侧入流的相互作用形成单体弓形回波,该弓形回波具有比普通雷暴更高的反射率因子、垂直液态含水量.根据雷达回波演变特征推断,本次极端大风是由单体弓形回波带来的湿下击暴流所导致。弓形回波中高反射率因子的高度连续下降意味着下沉气流伴随降水粒子下降,干空气被夹卷进入下沉气流使得雨滴被迅速蒸发,大大加强了下沉气流强度,因而显著增加了大风强度。分析还指出:通过分析对流发展背景条件,确定最有利对流发展的潜势区域,关注该区域中回波的生成、形态特点、演变特征,可提前预警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12.
苏北浅滩生态状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省盐城市占有苏北浅滩的最大部分,主要由沿海滩涂和辐射沙洲组成,面积46.8万hm2左右,其中:潮上带18万hm2,潮间带16.13万hm2,辐射沙洲12.67万hm2。2004年以来,我们采用社  相似文献   
13.
高喷灌浆技术在卵砾石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成名  刘炜 《探矿工程》2010,37(6):62-64
高压喷射灌浆法具有适用的范围广、施工简便、设备简单、管理方便等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水工建筑物的基础防渗工程中。结合灵关水电站尾水渠高喷灌浆施工,介绍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30~60 d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炜  周顺武  智海 《气象》2014,40(5):530-540
根据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的低频降水特征,并重点讨论了30~60 d低频降水正、负位相期间相关要素场低频分量的异常分布及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1998年高原东南部降水存在10~20、20~30以及30~60 d周期的低频振荡,其中30~60 d振荡的正(负)位相基本对应着降水的盛(间歇)期。(2)在降水正(负)位相期间,高原南侧存在一个低频气旋(反气旋),而日本海上空维持着一个异常低频反气旋(气旋),受高原南侧低频气旋(反气旋)东北侧的偏南(北)气流以及日本海上空低频反气旋(气旋)西南侧的偏南(北)气流的共同影响,高原东南部为明显的低频水汽辐合(散)区。(3)在低频降水正位相期间,高原地区经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到南海均为低频热源区;负位相,热源、汇低频分量的分布与正位相基本相反。(4)1998年夏季存在从西太平洋经长江中下游西传至高原地区的30~60 d整层积分水汽通量辐合(散)和100 hPa低频辐散(合),且西传至高原东南部时基本与高原东南部30~60 d低频降水的正(负)位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对表层耕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影响强烈,但目前大范围复杂地貌地形区的耕地SOC数字制图对人为因素的空间刻画不足。本文以福建省西部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Sentinel-2/MSI时间序列数据提取轮作模式分类信息(Crop Rotation, CR),以及可反映轮作模式信息的植被特征变换变量(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HANTS),分别作为农业活动定性和定量因子,将常规气候和地形因子作为自然环境因子,并对不同类型环境变量进行组合(气候+地形、气候+地形+轮作模式、气候+地形+HANTS变量、气候+地形+轮作模式+HANTS变量)。基于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 RF)对不同环境变量组合驱动的耕地表层SOC空间预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以轮作模式为例的农业活动因子提高耕地表层SOC数字制图精度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同时加入两种农业活动因子的RF模型表现最佳,其模型预测精度相较于纯自然环境变量驱动的模型有明显提高(R2提高了89.47%,RMSEMAE分别下降了10.66%和12.05%)。轮作模式类型(CR)和HANTS变量两种农业活动因子均被保留参与建模,尤其是轮作模式类型显著影响耕地SOC,在最佳模型的环境变量重要性中排序第四。由此可见,轮作模式相关农业活动因子可有效提高耕地SOC空间预测精度。在所有RF模型中,年降水量(Annual Rainfall, Rainfall)的重要性排名都是第一位。通过最佳模型反演得出该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均值为18.22±2.99 g/kg,范围为8.25~30.69 g/kg,双季稻和烟稻种植区域SOC含量高于稻菜种植区域。研究结果为复杂地貌地形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协同变量的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福建海域的一种海参——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描述了海地瓜的骨片、触手、石灰环、波里氏囊、呼吸树、性腺等重要特征。观察到的骨片类型有哑铃体、颗粒体、杆状体、C形体、穿孔板和环形体,数量上以哑铃体为主。与之前的报道相比,颗粒体和C形体是两种新观察到的骨片类型。获得了一段海地瓜的mtCOⅠ基因片段序列(长度为596 bp),基于mtCOⅠ序列的系统发育树(NJ树、ML树和Bayes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海地瓜属于海参纲芋参目尻参科物种的分类地位。将该序列与GenBank中已收录的4条海地瓜mtCOⅠ序列(登录号:MK050109、EU827691、FJ971405、KX874336)进行了遗传距离等分析,结果显示MK050109序列样本与本研究样本为相同物种,即海地瓜,然而其余3条mtCOⅠ序列的物种命名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7.
2021年5月22日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导致了显著的桥梁结构震害。本文基于现场调查,介绍了野马滩大桥、野马滩2号桥、黑河中桥、吾儿美岗大桥和雅娘黄河桥的典型震害特征。进一步结合地震断裂与桥位关系、地震台站的地震动记录与特性分析,初步分析了各桥的地震致灾要素和结构失效机理。野马滩大桥和野马滩2号桥整体划一的落梁震害可能系近断层法向的方向性效应所致;黑河中桥的结构轻微震害应系桥台的纵向约束作用,整个桥梁的纵向地震响应类似于整体式桥;吾儿美岗大桥结构南北方向的地震响应高于东西方向,同时减隔震支座与上、下部结构的有效锚固是发挥其减震耗能功效的必要保证;雅娘黄河桥未见水平方向地震作用所导致的显著震害特征,初步推断墩底的压溃破坏可能系震中竖向地震动所致。  相似文献   
18.
刘炜  李郇  欧俏珊 《地理研究》2013,32(3):518-530
产业集群企业之间建立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联系上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然而,长久以来产业集群的非正式联系在西方主流的技术创新的研究文献中一直被忽视。本文通过对顺德家电产业集群3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总结了产业集群的非正式联系的三种类型,即企业衍生形成的非正式联系、人才流动形成的非正式联系、长期合作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非正式联系。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非正式联系对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有着不同的影响。前两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技术信息与知识的传递,而后者主要体现在使企业之间产生了一种技术上的共同理解和认识,能够提高企业之间技术合作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张英伟  刘炜 《海洋科学》2012,36(1):132-138
近年来,随着石油资源日趋枯竭、全球性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开发绿色、清洁的生物燃料代替传统石化燃料,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在生物燃料的众多原料中,微藻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含油量高、生长周期短、油脂面积产率高等特点,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替代石油的生物质资源[1]。  相似文献   
20.
通过荧光显微计数和恢复培养,分析了东天山和卓奥友峰冰川区雪的细菌数量及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不同深度雪中微生物数量都与可溶性离子Ca2+、Mg2+和NO3等的浓度显著相关,两种不同类型冰川雪坑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从卓奥友样品中培养得到高G+C(67%)、低G+C(22%)、α-Proteobacteria(4%)、β-Proteobacteria(4%)、γ-Proteobacteria(1%)和Cytophaga-Flavobacterium-Bacteroides(CFB)(2%)6种不同类群细菌,但从东天山雪样中仅分离得到β-Proteobacteria(48.5%)、α-Proteobacteria(25.5%)、低G+C(25%)和高G+C(1%)4种不同类群细菌.冰雪微生物的数量及种类与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