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方一平  刘淑珍 《山地学报》1999,17(4):375-379
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聂荣县草地发展的相关因子进行了系统关联分析,得出由牧业人口和载畜量为主的人为因素是影响该县草地退化,沙化的最强因子,利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对草爱化与强关联因素进行10年的中期预报,并对牧业人口与牲畜结构进行了方案优化与比较。  相似文献   
42.
作者根据几年来所取得的资料.对R0<0.5%的未成熟生油岩中出现的相对高丰度的“地质型”甾烷,提出了新见解.这种现象似乎是一种客观规律,并且可能是以游离状态分解于地质体中的甾类分子化石异构化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揭示了干酪根在通常所说的“成熟门槛”以上就已开始降解,释放烃类,从而为“未成熟原油”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西藏阿里地区耕地土壤的实地踏勘和采样分析,选取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土层厚度、pH值、物理粘粒含量、障碍层深度、地下水位、坡度等共10项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应用基于评价指标隶属度的模糊集加权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了耕地土壤具有质地的沙质性,团聚体的低质性,富有机质的低矿化特性,以及碱性环境下的养分较丰富性等特征。灌淤土的质量较好,其次是耕作草甸土和耕作亚高山草原土,最次的是潮土。  相似文献   
44.
本文采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静止气象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遥测雨量计四种手段进行大气降水的预报与监测,提供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预报产品,构建不同时空尺度满足不同精度要求的泥石流预报系统。该系统具有区域与沟谷相结合,时空尺度合理嵌套的优点,由四川省范围、凉山州地区以及单沟泥石流预报模型组成,可进行不同层次的泥石流预报,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泥石流减灾要求。  相似文献   
45.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草地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鄢燕  刘淑珍 《山地学报》2003,21(Z1):40-44
本文简要介绍了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草地资源基本概况和草地类型、分布等特征,综合分析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子,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46.
基于NDVI的西藏自治区草地退化评价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辉霞  刘淑珍 《山地学报》2003,21(Z1):69-71
本文选择草地退化三个主要的表征因子草地盖度、牧草生物量和牧草植株高度来反映草地“量”的退化程度,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算出各个表征因子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出草地综合评价指数。最后根据NDVI与草地综合评价指数建立草地退化评价模型,为草地退化的遥感宏观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7.
李辉霞  刘淑珍 《山地学报》2003,21(Z1):72-76
本文通过分析那曲县草地退化遥感监测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波谱响应特征和时相特征三个地学属性,得出以下结论:(1)那曲县的自然景观单元分异程度比较低;(2)退化草地植被在TM5、6波段具有高反射值,LAND-SAT TM信息源中具有对草地植被退化敏感的波段TM7,TM5和TM3;(3)高原植被返青比较晚,生长期短,7、8月份是牧草生长旺季。并根据地学属性分析结论选择7月下旬的LANDSAT TM图像作为草地退化动态监测的主要遥感信息源。  相似文献   
48.
概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表现形式,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了该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土地荒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9.
西藏高原土壤侵蚀评价体系及监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高原土壤侵蚀营力多样,侵蚀类型复杂,其评价与动态监测方法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根据多年对西藏高原土壤侵蚀的调查研究,从西藏高原土壤侵蚀区域分布特征出发;提出西藏高原土壤侵蚀应划分为自然侵蚀区和人为加速侵蚀区,分别采用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及土壤侵蚀分类分级的评价体系.前者采用人机交互式遥感动态监测方法,后者采用土壤侵蚀因子数据库与土壤侵蚀模型法相结合进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50.
西藏高原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其平均海拔达4 727 m,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高原地形与生态屏障作用对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西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独特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协调,并对邻近区域环境起到安全保障作用为目的的生态安全进行研究,围绕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原理为指导,采用"3S"技术、野外调查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分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风险对生态安全影响等进行了系统调查与评价.通过多学科综合集成,揭示了生态环境脆弱度、人类干扰度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构建了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体系,为维护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