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环流场的日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新  吴国雄  李伟平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2):1273-1282
通过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非绝热加热场的日变化特征以及高原上空环流场的日变化特点。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环流的日变化在欧亚地区大气环流系统中表现最为显著。环流日变化是被非绝热加热的日变化所驱动的,特别是被太阳辐射日变化所驱动。由于高原上空大气柱质量远小于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故太阳辐射日变化引起的加热日变化可在高原地区产生更为显著的环流日变化。通过位涡方程的诊断证实,白天高原加热增强,可在大气上层制造大量负位涡并向周边地区辐散,使高原地区大气高层成为负涡源。而低层则是加热制造正位涡,并使周边地区向高原的辐合增强,摩擦耗散是低层抑制正位涡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夜间加热减弱使高原对局地环流的影响作用大为减弱。故而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局地环流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2.
刘新  吴定桂  江和龙  宋娜 《湖泊科学》2020,32(2):440-449
活性氧物种(ROS)参与天然水体系统中的光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影响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归宿及生态效应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对草源型可溶性有机物(DOM)分解过程中ROS的产生过程并不清楚.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首先构建了室内测定3种ROS(~3CDOM~*、~1O_2、·OH)的方法,进而分析草源植物——苔草(Carex tristachya)残体浸出液中DOM光降解过程中ROS的产生过程.结果表明:ROS累积含量的产生随着DOM的降解逐渐升高在3种自由基含量中,~3CDOM*的产生含量最多,·OH产生含量低于另外2种ROS两个数量级.CDOM含量与~3CDOM~*、~1O2、·OH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尤其与~3CDOM~*和~1O_2浓度的显著性水平最高,·OH次之.ROS浓度与水质指标呈现出不同的线性相关关系,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亚硝态氮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亚硝态氮对ROS浓度影响效果极显著.同时类蛋白荧光峰值强度的衰减与ROS累积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脱明在DOM的光降解过程中蛋白质小分子的降解是产生ROS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综上通过对草源型DOM光降解过程中ROS产生过程的研究,增加了对湖泊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产生ROS的过程、迁移、转化、归宿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93.
底泥和藻体对太湖湖泛的诱发及水体致黑物的供应潜力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蔡萍  吴雨琛  刘新  尹洪斌 《湖泊科学》2015,27(4):575-582
为确定底泥和藻体在太湖湖泛形成过程中对致黑物形成的贡献,采用室内模拟系统,研究底泥、蓝藻以及底泥+蓝藻3种处理,模拟湖水在不同厌氧程度下湖泛特征参数(黑度、铁及硫形态)的变化,分析不同处理以及受不同聚藻程度影响区(八房港、焦山)底泥对湖泛的诱发作用及致黑物供给潜力.结果表明,各处理组诱发太湖湖泛发生的难易顺序为:底泥+蓝藻处理组底泥处理组蓝藻处理组.底泥+蓝藻处理组中Fe2+浓度为蓝藻处理组的11~94倍,其平均浓度为后者的33倍,而底泥+蓝藻处理组中还原性硫浓度为其他处理组的2~56倍.研究还发现,聚藻区底泥较非聚藻区更易发生湖泛,这是由于聚藻区底泥富集了更高浓度的铁、硫等还原性物质,但厌氧处理与非厌氧处理在诱发湖泛发生的风险差异不明显.以上结果证实,厌氧环境下低价铁硫供应潜力的差异是决定湖泛发生的主要物质来源,加强对聚藻区底泥及蓝藻的控制是有效防控太湖湖泛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4.
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YL19A钻井岩屑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旨在研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沉积物源及古环境变化。钻井岩屑样品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模式总体呈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的右倾式,但在各时代地层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崖城组和陵水组岩屑呈明显的Eu正异常,而梅山组、三亚组和黄流组岩屑呈Eu的弱负异常,指示了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源上的变化。在早渐新世时期,研究区物源以来自周边凸起的火山碎屑和陆源碎屑为主,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自渐新世晚期开始,随着琼东南盆地全区发生海侵,研究区水深逐渐加大,沉积环境由海陆过渡相变为浅海相,物源变为远源陆源物质,并具有红河与海南岛多物源混合的特征,红河沉积物对物源的贡献相对较大,基性火山物质对物源的贡献减弱。YL19A钻井岩屑的REE地球化学特征在距今30、28.5、25.5和23.8Ma等地层界面处均发生明显的突变,对区域性构造运动事件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95.
试论中国古大陆中—新元古代汇聚与裂解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1990年新元古Rodinia超大陆提出后,现已发展地学研究热点之一。在全球新元古代超大陆旋回的汇聚与裂解机制影响下,中国古大陆也随之变化。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的汇聚和新元古代晚期的裂解是最重要的两次地质事件。塔里木、华北、华南古陆都有它地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96.
对中国红树植物药用状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共有红树植物20科37种,已发现具有药用价值的有23种,民间药用的红树植物主要有13种.已经有26种红树植物涉及到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中木榄、秋茄、老鼠勒、榄李、海漆、木果楝、桐花树、白骨壤和玉蕊等研究较多.主要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二萜、三萜、甾体、黄酮、木脂素和生物碱等,显示抗菌、抗肿瘤、拒食、酶抑制、降压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较高的药物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通过HPLC/ESI/MS检测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Halorosellinia sp.1403#的次级代谢产物,推断代谢产物的分子量大小、极性,结合HPLC/ESI/MS2推断可能的结构。添加硼酸作为生长因子,将在该条件下获得的代谢产物和标准物对比,发现了10个已经在原来条件下得到的代谢产物,包括两个首次从该菌在原培养条件下发现的新代谢产物和14个在原培养条件下没有发现的代谢产物。实验证明HPLC/ESI/MS对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纯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a survey of isozyme frequencies in parthenogenetic Artimia from six salterns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P.R.C. Three of the eleven enzymes we scored using polyacry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roved to be useful for analysis of electromorph frequency variation. These enzymes are tetrazolium oxidase (TO),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nd malate dehydrogenase (MDH). Each of these systems showed extensive isozyme variation both within and between salterns. In addition, we have examined the possibility that electromorph frequencies may vary as the result of natural selection f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salinity, or salinity-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 indication of clinal variation was found in two series of ponds differing in salinity, however more extensive data are needed before it is possible to conclude that these patterns are the result of natural selection. Finally, the use of isozyme analyses such as ours, for unraveling taxonomic problems in Anemia,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
非洲西北部的InOuzzal麻粒岩带是太古宙地体,以构造窗形式出现在新元古代的泛非造山带中。基底岩石主要是2.7Ga前的TTG岩套以及后来的侵入体,表壳岩有绿岩带和变质沉积岩,在20Ga的比里姆(Biriman)期发生了极高温的变质作用(P≈12×108Pa,T≈1100℃),具有顺时针的PTt轨迹。在后来的泛非期,该带两侧叠加了糜棱岩化作用,形成了热液型的世界级金矿床。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该地体是地壳深处岩石的地表露头,对研究地壳的形成、演化及相应的大陆裂解和碰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锆石中放射成因铅的丢失及对锆石测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锆石U-Pb同位素体系测定锆石的生成年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地质测年法之一。这些年龄的解释一直被锆石中放射成因铅的部分丢失所困扰。一般来说Pb通过蜕晶质锆石中的扩散,晶质锆石中的扩散,蜕晶质中的淋滤和蜕晶质的重结晶四个途径丢失。笔者认为,这四种丢失方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低于600℃~650℃时,锆石晶体发生蜕晶质化,在蜕晶质化的锆石中Pb容易扩散或淋滤丢失。如果岩石的温度一直保持在这个温度之上,锆石不发生蜕晶质化,Pb很少丢失。只有温度超过1000℃,Pb才有可能通过扩散丢失。在地壳环境中,Pb的扩散不重要。一般来说锆石熔融再结晶,才能导致钻石U-Pb体系的重设。另外,由于蜕晶质化引起的放射成因铅丢失使锆石不一致线的下交点年龄不一定有实际地质意义,解释时要和地质情况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