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琼东南盆地井震地层对比分析及区域地层格架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琼东南盆地历经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裂后加速沉降等一系列的构造变动,沉积环境由始新世的滨海环境发展为现今的深水环境,形成了一套包括滨岸沉积、滨浅海沉积、陆架和陆坡沉积、以及半深海沉积的地层组合,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的生储盖条件,已成为当前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本文首先对盆地区域内钻井和地震剖面进行了主要地层界面(T20、T30、T40、T50、T60和T70)的识别和提取(点),继而结合连井地震剖面(线)和盆地区域过井地震剖面(面)对主要地层界面做了追踪对比分析,再依据古生物年代,建立了适用于琼东南盆地的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在琼东南盆地浅水区主要沉积了新近系地层(T60-T20),断裂基本不发育,地层厚度变化不大,极少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局部地区发育有利于油气储集的三角洲沉积体系,表明琼东南盆地新近纪时期受构造作用影响较小。在深水区,新近系地层(T60-T20)和浅水区特征相似,仅反射特征有所不同;古近系地层(T100-T60)内部层序结构主要为楔状或近平行状,具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地层厚度较大,断裂明显并导致地层错断,表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在古近纪时期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并伴随着强烈的拉张和快速沉降作用,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在近东西向的中央峡谷内存在有三期砂体:第一期砂体(井深3 528~3 336m,厚约192m)形成于距今11.6~5.5Ma(T40-T30),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陵水-松南-宝岛段,沉积物构成包括浊积水道沉积、浊积席状砂、块体流沉积、深海泥质沉积、天然堤及漫溢沉积等;第二期砂体(井深4 100~3 900m,厚约200m)形成于距今5.5~4.2Ma(T30-T29),分布范围跨越中央峡谷的乐东-陵水段,以重力流沉积为主;第三期砂体(深度3 630~3 400m,厚约230m)发育于距今4.2~3.6Ma(T29-T28),分布于峡谷的乐东-莺东段,以浊积水道沉积为主。三期砂体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自东向西、由老到新依次展布,构成了良好的油气储层体。  相似文献   
52.
53.
水电开发对河流水沙年内分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英  刘新有 《水科学进展》2010,21(3):385-391
以中国西南重要的国际河流澜沧江为研究对象,借鉴"基尼系数"的构建思路,建立了水沙年内分配均匀度计算模型,并通过下游水沙与上游天然水沙和区域降水的关系,建立了河流水沙年内分配均匀度回归还原模型。还原结果与实测对比表明:漫湾、大朝山电站建设以来,澜沧江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年均升高1.14%,变幅在-7.32%~10.81%之间,输沙年内分配均匀度年均降低0.23%,变幅在-18.98%~26.76%之间;漫湾、大朝山电站同时运行期间,澜沧江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年均升高3.90%,输沙年内分配均匀度年均降低0.42%;大朝山水电站建设后,澜沧江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升高而输沙年内分配变化不明显,说明大朝山水电建设后河流水沙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变化较小。该成果不仅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也为水电开发对澜沧江水沙年内分配影响程度的科学评估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4.
刘新秒 《华北地质》2010,33(2):160-160
<正>引言(又名前言、概述)经常作为论文的起始段落,主要回答"为什么做该项研究"这个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从何说起,即问题的出处;二是问题为何提出,即提出的必要性。总的来说,其目的是阐述问题的由来,具体要简明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通过文献综述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找到存在问题,给出本次  相似文献   
55.
混合岩形成模式历来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混合岩在许多情况下形成于进变质的脱水熔融作用,并伴随着有限量的熔体分离作用。熔融过程中形成熔体的多少受到熔体水中含量的控制,而水含量又是温度、压力、熔体成分和水活度的函数。在水活度低和温度高的情况下,产生在地壳中的熔体(如A型花岗岩的)含水量比以前的假设要高。顺时针的P-T轨迹可能有利于流体从结晶熔体中释放出来,同时产生脱水矿物组合,而释放出来的水可以导致相邻岩石的水饱和熔融。熔体形成后的不完全汲取的特点,改变了局部原岩的总体成份,导致原地结晶的熔体和剩余物质随着温度降低而发生退变质反应。这种退变质反应具有不完全性,经常在混合晚期的结构中被记录下来。由此推导的P-T轨迹压力值的误差较大,其准确性受到了怀疑,与之相应的大地构造环境也应该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56.
刘新秒 《华北地质》2001,24(2):116-122
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重建中的SWAET连接方式及后来我国旅澳学者李正祥博士等人的修正和补充 ,近年来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最近 ,澳大利亚的专家们对Rodinia的裂解时间以及华南地块在Rodinia中的位置又提出了新的证据和观点。Wingate和Gidding通过对澳大利亚Pilbara克拉通上的MundineWell岩墙群的地质年代和古地磁的研究 ,得出大约在 75 5Ma时 ,该地的古磁极 (MDS)大约在 135°E ,4 6°N ,A95=4°。从而推断东冈瓦纳和劳伦古陆的裂解时间大约在 75 5Ma之前 ,比原来 72 3Ma约提前了至少 30Ma。李正祥对澳大利亚西北部的Kim berley地块南部新元古代的Walsh冰碛层中的粉色“白云石冒”进行了研究 ,得到古磁极 (WTC)为2 1.5°S ,2 82 .4°E ,dp =12 .2° ,dm =15 .4° ,从而认为Walsh冰川与Marinoan冰川不同期 ,而更类似于Sturtian冰川 ,推断两大陆的裂解时间发生在大约 75 0Ma之前 ,与前者的结论相似。Evanse,李正祥等人通过对华南地块大约 (74 8± 12 )Ma的三峡地区震旦纪的莲沱组的 15 7个样品的分析研究 ,并结合前人在云南的工作结果 ,得到华南地块的综合古地磁极为 0 4 .4°N ,16 1.1°E ,A95=12 .9° ,Q =7。依据这个新磁极 ,推断出华南地块和澳大利亚及劳伦古陆的连接方式可能有 3种。但他  相似文献   
57.
青藏高原表面过程对夏季青藏高压的影响--数值试验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IAP/LASGGOALS气候模式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分别考察青藏高原表面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感热输送显著增强了高原近地层气柱中正涡度的制造和气旋性环流,同时增强了高原上空气柱高层的负涡度制造和反气旋性环流.另一方面,高原表面摩擦拖曳虽然使得低层的辐合略有增加,但施加给整层气柱以反气旋性涡度.因而高原表面的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压都有增强的作用.表面摩擦拖曳对上空环流的影响随着高度升高而减弱,而表面感热输送引起的高层负涡度的增加与低层正涡度的增加在数值上相当甚至更大.  相似文献   
58.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全面迅速地收集知识信息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许多论文收集单位只收录文章的摘要,因此写好摘要无疑对知识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简单的说,摘要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引用,也可以用于工艺推广。摘要的内容应供读者确定有  相似文献   
59.
刘新  朱定真  耿慧  方珂  李明星 《气象科学》2003,23(2):217-223
本文通过对目前IP业务技术发展的回顾,讨论了国内第一家宽带网上视频点播气象网站(SCANWEATHER.COM看天气)的开发基础,介绍了网站的整体结构、建设思路及实现方法、信息流分类、视频业务类型和网站系统的平台设计原则,以及目前网站栏目内容。  相似文献   
60.
文章对辉铜山铜矿床内的钾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化学分析、钕同位素测量和高精度的40 Ar/ 3 9Ar法年龄测定。结果表明 ,钾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 (192± 3)Ma ,相当于燕山早期 ,它们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 ;成岩物质来自地幔 ,并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岩浆侵位可能与本区在燕山早期发生的陆内伸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