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质学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径流量Z指数与Palmer指数对河西干旱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河西内陆河水文代表站1959-2004年逐月径流量资料、内陆河流域灌溉区1949-2001年耕地面积及代表站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 通过对径流量进行正态化处理来确定径流量Z指数, 并以径流量Z指数作为径流干旱指数, 对旱涝等级进行划分; 考虑径流量Z指数的旱涝等级与农业灌溉用水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 给出了径流量Z指数的灌溉指标。将径流量转化为降水量, 改进Palmer旱度模式, 且在作改进后, 又将潜在蒸散量的计算法由利用桑斯威特公式改为利用彭曼公式。结果表明:将径流量考虑到Palmer干旱指数中并改变蒸散量的算法, 使得该指数对河西灌溉区干旱情况的监测均有所改善。对照河西地区的干旱事件, 径流量Z指数监测到的干旱情况, 比Palmer干旱指数改进前、后监测到的干旱情况效果更佳。径流量Z指数能更真实地反映河西灌溉区干旱状况。  相似文献   
12.
螺旋度在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21  
利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 对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次强沙尘暴进行了螺旋度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螺旋度作为强对流天气分析预报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在沙尘暴的预报中同样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沙尘暴区上空螺旋度垂直分布为高层负值, 低层正值。高层螺旋度负值的演变与沙尘暴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14年秋季(9~11月),我国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中南部、华北东部、黄淮北部、江南、华南以及西南地区西部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主要有3个明显的干旱区,分别是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中南部、华北东部以及黄淮北部组成的东北和华北旱区、华南和江南组成的南方旱区以及四川和云南组成的西南旱区。旱区农业、人畜饮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与探空站资料比较,在分析NCEP I、NCEP II和ECMWF再分析资料整层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和显著性水平的基础上,应用NCEP I再分析资料和1960-2010年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研究了祁连山地区过去51 a来空中水汽输送变化特征,分析了水汽输送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探讨了该地区夏季降水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南海季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等季风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的空中整层水汽含量在1960年代下降趋势明显,之后近40多年基本保持稳定,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水汽净收支整体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过境水汽留在祁连山地区的数量在减少.其中,经向水汽整体表现为北风输送,为"+"值,对水汽净收支的贡献为"正",呈下降趋势;纬向水汽整体表现为西风输送,为"-"值,说明对水汽净收支的贡献为"负",表现出的下降趋势说明纬向流失的水汽在减少.进一步分析显示,祁连山地区水汽净收支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由风速减小导致流入本区域的水汽输送量减少引起的.地表到300 hPa平均风速显示,纬向风速率1990年代比1960年代减小了13.2%,经向风速率1990年代比1960年代减小了10.5%.夏季降水量与各季风指数的相关性表明,祁连山西部、中部和东部降水均未与各季风指数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该地区特殊的地形作用和环流条件及该研究关注的季节和时间尺度是产生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部、西南以及黄淮、江淮和江汉5个区域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干旱指数与20 cm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 探讨了前期气象干旱对后期土壤湿度的影响, 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区域、分季节建立了土壤湿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 春季, 东北地区土壤湿度主要受前5~6个月, 尤其是上年秋末冬初的降水的影响, 而其他4个区域土壤湿度主要受前1~2个月大气水分的影响;各区域夏季土壤湿度与前1~2个月时间尺度上的大气水分相关最密切;秋季, 东北地区20 cm土壤湿度主要受前2~4个月的气象干旱的影响, 其余区域土壤湿度仍与前1~2个月尺度的大气水分相关最密切.基于前期气象干旱指数建立的各区域、各季节的土壤湿度回归模型对当地土壤湿度具有一定的拟合能力, 平均估计偏差在10.1%~13.9%之间, 其中, 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春、夏季偏差较大, 2008-2011年间干旱等级拟合准确率在65%~74.9%之间;东北、西南、黄淮、江淮和江汉区域拟合较好, 拟合准确率在88%以上.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61—2012年甘肃省和青海省祁连山区54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甘肃省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各气象要素对不同区域干湿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近52年,以黄河为界,甘肃东、西部呈现出不同的干湿变化趋势,河东地区趋于干旱,尤其是陇中和陇东部分地区;河西部分区域趋于湿润,尤其是祁连山中部地区.河东变干主要是秋季显著变干,其中9月最突出;河西变湿主要是冬季变湿,尤其是在12月和1月.敏感性和贡献度分析表明,除降水量外,地表湿润指数对空气相对湿度的敏感性最高,其次是日照时数,再次是最高温度和平均风速,对最低温度的敏感性最低.近52年地表湿润指数-30%~30%的相对变化量中,降水量的贡献最大,贡献量在-30%~25%;其次是风速,贡献量在-4%~12%,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照时数以及相对湿度的贡献较小,在-4%~4%.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0—2011年中国56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对近52年中国的干旱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中国存在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干旱趋势带,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华北、西北地区东部以及西南地区东部趋于干旱,而西北地区西部的北疆地区、青海中部以及西藏中北部等地呈显著变湿趋势;华北地区干旱化主要是夏季趋于干旱引起的,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干旱化主要是夏、秋季趋于干旱引起的,西北地区东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春、秋季趋于干旱。东北地区20世纪70年代和2000年后轻旱以上日数较多,60年代干旱日数最少;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90年代最多,60—80年代旱日较少;西南地区东部2000年后干旱日数最多,60—70年代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60年代和21世纪后干旱日数偏多,80年代较少。60年代,易旱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中、西部以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70年代,西北西部和东北地区是干旱的高发区;80年代,易旱区位于华北、黄淮、内蒙古中西部以及西南东部等地;90年代,易旱区转移到中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黄淮、江淮以及江汉等地是干旱的高发区;进入21世纪后,东北、内蒙古东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东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干旱高发。  相似文献   
18.
本系统应用微软access数据库系统建立了西北沙尘天气数据库。采用C/S结构在数据库环境下编程,设计了数据挖掘系统(数据挖掘机)、资料维护系统、数据接口系统。数据挖掘机实现了一般用户在不了解数据格式的情况下,通过可视化的界面按任意条件对资料进行查询、统计,并通过各种算法对资料进行处理。生成用户需要的资料序列;数据接口系统实现将查询结果以图形、文本文件、绘图格式文件等多种格式输出;资料维护系统实现资料的追加及维护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夏季(6~8月),我国旱情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区域,华北中北部、东北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黄淮、江淮、江汉以及西南地区北部等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人畜饮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春季(3~5月),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云南、四川、贵州、甘肃、陕西、宁夏、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广东以及西藏等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人畜饮水、江河及湖泊水位、渔业生产、水运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