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随着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土地资源要素制约问题日益凸显.为盘活土地存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济宁市组织力量对全市土地利用及建设用地供需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盘活土地存量,保障建设用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2.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历史时期,由内、外地质动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海域海岛地质遗迹因依托特有的海洋环境更显瑰丽和珍贵,对建设海洋强国也更具资源价值。为给海洋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文章以《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地质遗迹分类”为基础,结合地质条件、遗迹特点和地域分布,将山东省海域划分为滨洲—潍坊海域和烟台—日照海域两区,按海水与岛陆位置关系划分出岛陆、岸线潮间带和岸岛水下三带,在两区三带内按搬运-沉积类、构造-剥蚀类和地质体-地质构造类三大成因类型进行分区、分类综合研究,对遗迹成因进行分析,对重要遗迹资源作了重点介绍,并根据资源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完善源法规体系和保护机制、建立信息与预警系统平台、加强宣传、进行监测、采取必要工程措施等严格保护建议,同时提出促进旅游业发展、开展地学科普、助推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对外交流等利用方向。专门针对省域海域海岛地质遗迹进行综合研究在全国尚属首次,对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海域海岛优势生态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
莱州湾沉积物粒度与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依据2019年8月份莱州湾海洋沉积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组成、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价了其生态风险。结果显示,莱州湾沉积物分为砂质粉砂、粉砂、粉砂质砂和砂4种类型,以砂质粉砂为主,其次为粉砂与粉砂质砂,再次为砂,中值粒径平均58.956μm;表层沉积物中Cr、Zn、Pb、Cu、As、Cd、Hg和TOC平均含量分别为57.6、52.6、18.7、15.3、9.14、0.130、0.0234 mg/kg和0.222%;由于河流排海物质和莱州湾内潮流运动,导致Cu、Pb、Zn、As、Cr和Cd基本呈现中部海域含量较高,西部海域高于东部海域的特征,东南部海域Cd、Hg与矿产资源的开发相关;14.3%的站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中生态风险,Cd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贡献率最高,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域中重金属Cu、Zn含量的分布与沉积物粒径和有机碳的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
以喜马拉雅山系为典型实例,究竟是气候作用还是构造作用引起山体隆升的问题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问题。无论是气候因素还是构造因素引起山体隆升,二者都与一个共同的地表过程——剥蚀作用相关,剥蚀作用对山体中地质体的影响可以用岩石矿物经历的热史演化来描述,所以,在造山作用研究中,山体或山脉的热史演化是揭开地质体经历地质过程、山体隆升研究的重要途径。利用河砂组成矿物来研究流域的地质过程和构造演化已经成为现代地质科学的重要手段。本文采集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以南约50 km处地东河段内的现代河砂,对其中的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及钾长石等四种矿物进行了高精度单颗粒激光40Ar/39Ar年代学测试,并进行了概率统计。地东河段河砂中富钾矿物40Ar/39Ar年代学统计结果显示,大峡谷流域的热史演化可以确定有多个阶段,分别可以识别出70~69、61~60、43~42、35~34、26~25、25~23、22~20、20~18、17~14、12~11、8~6、5~4及<2Ma等13个热史演化阶段。通过将上述热史信息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角度和碰撞速率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确定70~69、61~60、43~42、35~34、22~20和12~11Ma等6个阶段的年代学信息是两大陆碰撞角度和碰撞速率变化事件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热史上的记录;通过与全球深海氧、碳同位素记录曲线的对比,可以认为26~25、25~23、17~14、8~6、5~4和<2Ma等6个阶段的年代学信息是气候变化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热史上的记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质体热史演化是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
废弃矿坑治理是落实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工作理念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州市人民政府结合该市实际,认真落实节约集约和资源优先战略,在废弃矿坑治理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的新路子,为全市露天采矿权监管和低丘缓坡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6.
“粤东”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地名,然而在古代与当代的地理意义迥然不同。即使在当代“粤东”也有几种解释,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探寻“粤东”较为合理的地理意义很有必要,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文章首先根据历史文献,梳理了古代“粤东”一称地理意义的演变,然后以定量的方法统计当代学术界和媒体界对该词的使用。研究表明:由于古代“粤”的地理意义不断缩小,“粤东”的指代范围随之逐渐变小。当代“粤东”的地理意义至少有4种,以“粤东五市”最为学术界和媒体界认可。结合经济发展和自然地形特征,分析了当代“粤东”几种地理意义的优劣,最后提出“粤东”的统一定义:位于广东东部,包括潮州、汕头、揭阳、汕尾与梅州5市的区域。  相似文献   
97.
基于GIS的广州城市商业空间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GIS也得到了发展.据估算,超过80%的商业经济数据具有空间特性或者与空间位置有关,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空间教据,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商业运行成本,同时还可用于规划、监测、改善区域商业和经济环境.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借助于城市空间数据,实现了基于GIS模型的城市商业空间Buffer分析、最佳路径分析、资源配置分析,同时分析了城市商业空间影响的主要驱动力机制及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98.
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地层中斑脱岩广泛分布,蕴含着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开展相关矿物学(XRD)、主量元素(XRF),以及微量元素(ICP-MS)等分析,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对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地层中斑脱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斑脱岩主要由伊利石、斜长石、石英等矿物组成;2)主量元素以SiO2、Al2O3、Fe2O3、K2O 为主,其中K2O/Na2O介于15.54~270之间;3)微量元素富集Th、U、Pb、Zr、Hf、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Rb、Cs、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La、Ce、Sr、Sm、Eu等元素;4)稀土元素∑REE介于19.58×10-6~383.88×10-6之间,平均值为105.43×10-6,LREE/ HREE介于0.74~12.67之间,平均值为3.93,总体表现为轻稀土(LREE)富集,而重稀土(HREE)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Eu表现出一定的负异常,而Ce未出现明显异常。综合分析认为:1)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斑脱岩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与钾质斑脱岩特征相符,且五峰组与龙马溪组斑脱岩特征相似,火山灰物质来源相近;2)原岩构造环境主要为岛弧环境,同时也存在板内环境,火山灰主要来源于北部秦岭地区;3)火山灰可以提高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为优质页岩有机质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9.
提出了地理国情辅助决策分析专题图的概念框架和设计理念,详细介绍了符合地理国情数据特点及辅助决策分析目标的专题图主题选取、表示方法以及符号和色彩设计。以武汉市为例,编制了相关辅助决策分析专题图。  相似文献   
100.
电力隧道超大直径顶管施工扰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顶管工程在经济方面的优势以及控制周围环境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顶管扰动特性方面的研究多数限于中小顶管,未考虑超大直径顶管的特殊性。对上海世博电力电缆隧道顶管施工进行了现场监测,并主要分析了水-土压力变化曲线,测试结果反映了超大直径顶管顶进5阶段的扰动特性。工程经验表明,超大直径长距离顶进成功的主要作用因素有3个:泥浆套作用、开挖面控制和姿态动态调整。最后对泥浆套在顶管中的形成过程以及扰动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泥浆套在注入、泥膜形成以及整体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具备填充、支承、隔阻、润滑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