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244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0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旱区水-粮食-生态关联机制,是人地耦合系统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为全面保障以水安全为纽带的旱区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通过梳理水-粮食-生态关联研究前沿,凝练得到四方面认识:① 在时空特征判别中,旱区土地利用是普遍涉及的水-粮食-生态关联载体;② 在驱动机制分析中,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得到关注,但研究多止步于统计描述;③ 在模型使用中,社会水文系统模型是重要研发对象,生命周期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流模型也得以使用;④ 在决策支持中,基于水-粮食-生态关联视角并适用于本地旱区的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用途管制、资源使用增效途径仍处探索阶段。在未来研究中,有必要深化旱区生态水文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响应、旱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及其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旱区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下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等研究议题,从而架构水-粮食-生态关联研究从科学到决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2.
面对变化中的全球环境以及变化中的学科热点,以“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新发展与新挑战”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于2017年11月20-22日在南京召开。聚焦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要素与过程集成、空间数据挖掘与系统决策等当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内容,通过学科前沿理论的凝练,引导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继续深化;依托理论与方法创新;在典型流域、区域实现了自然地理过程的初步集成,切实服务于人地耦合视角下的可持续社会决策。深化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过程研究、推进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提升陆地表层系统观测和模拟水平,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地位,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的学科贡献。  相似文献   
103.
Extreme rainstorm and the subsequent flood increasingly threaten the secur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aggravat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y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flood mitigation service(FMS) of ecosystem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mitigate the risk. In this paper, we assessed FM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URHR), China from 2000 to 2014 using the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Curve Number(SCS-CN) model, and further simulated the future FMS under two climate scenarios(in 2020 and 2030).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FMS presented a fluctuating rising trend in the URHR from 2000 to 2014. The FMS in southern URH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rthern URHR, and the change rate of FMS in the upstream of URHR(western URHR) was higher than the downstream of URHR(eastern URHR). The future FMS under scenarios of Medium-High Emissions(A2) and Medium-Low Emissions(B2) will decrease consistently. As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 in the URHR are negligible, we concluded that the change in FMS was mainly driven by climate change, such as storm and runoff. Our study highlights that climate scenarios analysi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assessment of hydrologic-related services to facilitate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04.
武旭同  傅伯杰  王帅 《地理学报》2016,71(10):1849-1855
本文介绍了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会议概况和主要议题,从会议论题中总结当前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态势。当前国际地理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有:未来地球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与环境、健康问题,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风险分析,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与决策制定,地理学与多元文化等。地理学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人地系统的综合研究、自然—社会系统的耦合研究及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突破。中国地理学应关注当前国际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实现系统的综合和耦合,引领地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5.
基于综合指标法的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有效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纳入到传统的以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之中是生态保护研究的新领域。利用综合指标方法,分析了中国从2000-2010年的4种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特征;并对中国的七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区域的服务空间保护成效进行评价,提出了国家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性分级。主要结论为:① 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显著增加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显著减少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及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服务提高主要是农田向草地和林地、草地向林地的转换引的;华北地区的降低主要是耕地的减少以及人工用地的增加引起的;东北地区是由于林地向耕地草地、耕地向湿地与人工用地的转换引起的。② 七大生态保护和恢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均为增加趋势而且显著增加面积大于减少面积;显著增加面积最大的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最小的为重点生态功能区;显著减少最大为重要生态功能区、最小的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区。而且,对服务的保护成效在重要生态功能区最高,其次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其余区域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③ 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优先性等级中,极高级别占到了国土面积的26.18%,保护的生态系统服务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4.19%,保护成效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7倍。  相似文献   
106.
107.
通过对研究区铜矿的控矿构造研究,划分出7种构造控矿类型,探讨了构造叠加成矿,提出“神农期”和“晋宁期”的NW向柳使铜元素初始富集,“加里东末期”的古NNE向构造对铜矿形成起主要改造富集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区铜矿的构造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8.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沉积磁组构特征及其古风向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沉积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和统计分析,揭示了该沙漠磁组构参数在不同层位的变化特征,获得了古风向及其变化趋势和气候带漂变规律。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在早白垩世晚期的风向主要为SEE向和SW向,二者交替出现。晚白垩世早期为SEE向。(2)两组方向所示盛行风为西风和东北信风。(3)该沙漠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的西风和东北信风切变带上,切变带曾作短周期南北向漂变,晚期因切变带南移而处于西风带中,属于长周期漂变。(4)磁组构能很好地显示风沙沉积物中无宏观表征的风向特征。  相似文献   
109.
广西北海市大陆海岸海滩类型多样,具有典型的滨海沉积标志,反映地壳放的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典型的海蚀标志,突出的小构造形迹,尚好的非金属矿产及众多的滨海生物等。其特征明显,可作为科研,教学基地,进一步开发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又可为北海市赢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0.
韩宜迪  傅开道  朱玘  张年 《湖泊科学》2024,36(3):817-826
河流泥沙是水生态系统生源要素的重要附着载体,其微形貌及电荷特性直接关系着泥沙对溶解态营养盐或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本研究选取澜沧江中下游干流及主要支流为考察对象,采集28个河流水库断面的悬移质泥沙,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定泥沙微表面电荷量,探究澜沧江泥沙的微表面电荷性质,研究纳米尺度下泥沙的微表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微观界面,形貌对表面电荷分布影响明显,在纳米尺度下电势图与相位差图均展现出明显非均匀分布特征;(2)在流域分布上,不同区域表面电荷存在较大差异,流域沿程变化对泥沙表面电荷产生重要影响,总体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表面电势值变化范围为-201.47~35.34 mV,表面电荷密度范围为0.07~3.65 mC/m2,不同区域电荷特性差别明显;(3)在梯级水电筑坝影响下,坝上坝下泥沙颗粒电势差与水库库容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14,且坝下电势普遍高于坝上区域;(4)泥沙表面电势与磷吸附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6657,同时表现出较好的线性拟合关系。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水电大坝建设对流域内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解释泥沙的表面电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