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3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239篇
测绘学   152篇
大气科学   249篇
地球物理   175篇
地质学   708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33年   2篇
  1932年   2篇
  193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61.
多普勒天气雷达一小时累积降水产品估测能力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2002年4-10月、2003年4-8月宜昌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一小时累积降水(OHP)产品与同期宜昌市气象局所属12个自动雨量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INRAD/SA定量测量降水中采用的混合扫描算法在宜昌市是可行的;总体上,雷达估测的一小时累积降水量比其实况值小,对≥10.0mm/h的降水的估测能力要优于对0.1-9.9mm/h的。  相似文献   
962.
张传林  杨志华 《地质学报》2000,74(4):313-324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秦岭造山带中蛇绿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对秦岭南北两条蛇绿岩形成时代、构造背景以及它们对秦岭-大别山构造演化的制约提出以下认识:①北秦岭构造带不存在显生宙的蛇绿岩套。分布于北秦岭商丹构造带的松树沟蛇绿岩是秦岭造山带中保存最完整的蛇绿岩,形成时代不晚于1000Ma,就位于980Ma。分布于二郎坪群、丹凤群中的超镁铁岩及镁铁质岩可能不属于典型的蛇绿岩,形成时代不晚于80  相似文献   
963.
通过对渤东地区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进行系统、精细研究,认为该区沙三段为深水-半深水重力流水道沉积,砂体呈“条带状”或“透镜体”沿水道方向(北西向)展布,尔后发育的北东向断层将其切割后,既为渍气运移提供了通道,同时又对油气赵到测向封堵作用,从而形成了“切香肠式”岩性油藏、目倾尖来油藏、透镜体油藏等三种油藏类型。该类油藏的油气富集程度受储集层厚度、储集层物性、构造部位以及断层封堵性等因素的控制。由于渤  相似文献   
964.
FMI成像测井给出了由电阻率像素点阵构成的图像。将此电阻率点阵通过Archie公式转换为相应的孔隙度点阵;以一个地层为一个图像窗口单元,计算每一个点阵的孔隙度对用常规测井资料确定的该地层的总孔隙度的贡献份额,并做出它沿孔隙度值的统计分布图;计算出不同m值对应的m√a值,并绘出m√a-m曲线。孔隙度分布图因储层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地层的溶蚀程度是影响石m√a-m曲线形态的重要因素。这些现象给定量评价储层的缝洞孔隙发育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965.
挟沙能力公式系数的最佳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流挟沙能力反映了运动水体所能挟带泥沙的最大能力,确定水流挟沙力公式对于泥沙数学模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关键是其系数的最佳确定。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对目前广泛应用的水流挟沙力公式中的系数确定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枚举法。枚举法直接应用最小二乘法,有别于常用的先取对数后再进行回归分析的传统方法,通过误差分析和结果比较,表明枚举法确定的系数更合理,也提高了公式的精度,使公式能更客观地反映水流挟带泥沙的实际能力。枚举法简单实用,是目前确定水流挟沙力公式系数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66.
讨论了1997年冬季在北太平洋西北海域7个站位的表层至200m水深水柱中溶解及颗粒态234Th,颗粒态有机碳(POC)、氮(PON)及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剖面.溶解态、颗粒态及总的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放射性在水深大于100m时趋于平衡.利用234Th-238U在海洋表层海水中的放射性不平衡推导出了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冬季真光层海水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以及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的输出通量.在亚北极环流区溶解态234Th的停留时间为40~50d,而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为20d左右.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从真光层的输出通量范围分别为3.8~8.2和0.50~0.98mmol/(m2·d),西部海区高于东部海区,南部海区高于北部海区.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较高的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表明光照量及陆源营养盐物质的提供是两个决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叶绿素a的水深分布和POC/PON的值同Redfield的比值的一致性表明这个海区的冬季颗粒物主要由浮游植物构成.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在冬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可高于世界大洋一些海区春、夏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  相似文献   
967.
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洞庭湖的演变主要受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三大因素的控制。目前 ,洞庭湖盆的构造沉降速率虽然较低 (3~ 10mm/a) ,但构造沉降量仍抵消了部分泥沙淤积量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洞庭湖日益萎缩的趋势。由于湖盆中泥沙淤积速率大于构造沉降速率 ,洲滩会继续发育和扩展 ,洞庭湖仍保持淤高的趋势。在“4 35 0工程”完成和三峡建坝后 80年内 ,湖盆泥沙淤积速率将降低到 1 79mm/a ,洞庭湖不断淤高的趋势将得到减缓。  相似文献   
968.
采用ABAQUS建立12层剪力墙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利用该结构1/5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时预留试块的材性试验结果及相似关系,确定相应原型结构材料的性能参数,将试验参数和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给出的混凝土单轴受拉/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相结合,确定ABAQUS模型中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所需的应力-应变参数;将试验参数和张劲公式法相结合,确定ABAQUS模型中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所需的损伤因子参数。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和振动台试验结果,验证参数设置的有效性。ABAQUS有限元分析和振动台试验所得原型结构前三阶振型和自振周期相差很小,说明ABAQUS模型和参数设置能够反映并用于计算实际结构的弹性响应。ABAQUS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结构损伤情况与试验模型的损伤情况基本一致;结构的顶点加速度曲线和滞回曲线等响应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基本吻合,但由于振动台试验累积损伤的影响,两者的差异随着地震波幅值的增大而逐渐增大;ABAQUS有限元分析得到的位移包络曲线与剪力墙结构弯曲变形的特点相符。以上弹塑性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了ABAQUS模型和参数设置能够很好地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相似文献   
969.
2008年11月10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发生了大柴旦M_W6.3地震,为了研究该地震的区域地震波传播与地面运动特征,本文利用地质资料和地壳速度结构研究成果,构建了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区域三维传播介质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大柴旦地震波场传播过程以及地面运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对波场传播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地震波传入盆地后在边界产生次生面波,盆地沉积物对地震波具有围陷作用,地震地面运动在盆地内振幅增大、持时延长.模拟结果给出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分布以及理论地震图均和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反映数值模拟较好地给出了观测地面运动的主要特征以及传播介质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70.
ZH-1卫星观测的VLF人工源信号特征分析与全波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震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ZH-1)已于2018年2月2日成功发射,正在开展卫星数据在轨测试,并对卫星数据质量进行判定.本文对ZH-1卫星2018年5月至6月夜侧的VLF频段电场功率谱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位于不同L值、具有不同发射频率的多个VLF人工源上空的卫星重访轨道观测数据,发现ZH-1卫星记录的人工源信号电场变化标准差与DEMETER卫星记录电场变化标准差几乎一致,说明ZH-1卫星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重访轨道均值与全波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发现两者在数值上较为接近,在形态上较为一致,说明ZH-1卫星VLF频段电场功率谱数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此外,研究了VLF人工源上空及共轭区的电场分布特征和电波传播规律,并与DEMETER卫星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VLF人工源产生的电磁辐射穿透电离层后以导管或者非导管的哨声波模向共轭区传播,因为传播过程中的朗道阻尼,共轭区的电场能量比辐射源顶空更小.VLF人工源位于L1.5时,电磁波传播更容易发生非导管传播,VLF人工源信号导管传播模式在共轭区的电场响应相对于共轭点会发生一定程度北向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