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质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大石沟大型钼(铼)矿床虽紧邻金堆城、石家湾等著名钼矿床,但物质成分、产出特点、成矿时间以及与岩浆岩的关系等则与其不同,更明显的差异是本矿床富含铼、铀、铅、硫、硒、碲、锇、银等多种伴生元素。该矿床地表矿化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长期以来都为人们所瞩目。因此总结研究大石沟钼(铼)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等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2.
介绍编码器在全国天气会商网络视频广播中在单收站的应用。  相似文献   
43.
李佳思  余兴  朱涛  严红  张顺存  杨永恒  邹妞妞 《地质学报》2020,94(10):3074-3089
为恢复中拐凸起JL30井区上乌尔禾组碎屑岩储层沉积古环境和物源性质,探明它们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对上乌尔禾组13件细粒碎屑岩样品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主微量元素丰度接近UCC平均丰度,稀土元素丰度变化大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及轻微的Eu负异常,指示物质成分来源于上地壳,且未发生大规模热液作用。剔除成岩蚀变作用影响后的Sr/Cu和∑LREE/∑HREE显示上乌尔禾组沉积期间为温暖湿润的气候,降水丰沛,Mg/Ca和Sr/Ba以及自生矿物中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和Th的比值显示沉积水体属于富氧条件下的微咸水环境。古沉积环境控制了沉积相类型,影响着储层物性的优劣,受此影响,上乌尔禾组沉积环境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向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演变,整体表现为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的正旋回沉积,中间发育多套小旋回,形成了多套下储上盖组合,有利于油气成藏。La/Th- Hf母岩类型判别图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母岩类型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及部分基性岩与长英质岩混合岩,古老沉积岩的贡献不大。La/Sc Ti/Zr判别图及稀土元素参数特征显示源区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类型为切割的岩浆弧。大陆岛弧活跃的构造运动促使研究区形成了“两凸一凹”地貌形态,为沉积物提供了可容空间,是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形成的基础;后期火山活动的停歇是上乌尔禾组碎屑岩沉积物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44.
刘贵华  余兴  师春香  戴进 《高原气象》2011,30(2):461-470
利用FY-3A/VIRR多光谱资料反演了云微物理参数,针对2009年4月18日和5月21日两个个例,选取深厚积云、高、中、低云作为分析对象,并与TERRA/MODIS反演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FY-3A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1)FY-3A反演的云微物理参数形成的可视化RGB合成图,色彩层次较为丰富,与TERRA...  相似文献   
45.
一次强飑线云结构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OAA卫星AVHRR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山东一次春季强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卫星资料多光谱综合分析的强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卫星识别的对流强信号,并与雷达、FY-2C卫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RGB合成图能清晰地显示云顶的结构、纹理、云砧、组成、高度及云厚等信息,是一种很方便的分析工具。(2)多光谱综合分析归纳出卫星探测对流强信号:云顶的对流结构和纹理突出,有明显的云砧,云顶以小粒子为主,粒子有效半径Re随高度增长缓慢,云团上部存在明显的Re随高度递减带,云顶Re和-dRe/dT能定量指示对流的强弱。据此,卫星识别出强中心A比实际降雹提前了近1h,比飑线发生提前了2.5h,比多普勒雷达监测提前了近2h,特别是识别出的强中心B比实际降雹提前了近4h。卫星探测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46.
过去60年中国秦岭地区云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50年秦岭地区高山站及邻近2个地面站的气象资料、季风指数及海温资料,初步分析了云量的变化特征和原因,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云量变化呈减少趋势,其中华山站(高山)、华县和西安站(平原)夜间的低云量分别为-1.74%·(10a)-1,-1.56%·(10a)-1和-4.23%·(10a)-1,白天的分别为-0.73%·(10a)-1,-1.94%·(10a)-1和-4.62%·(10a)-1;(2)夜间高山站总云量比平原站减少的多(-1%·(10a)-1),白天减少的少(<-0.6%·(10a)-1);(3)高山站和平原站四季的低云量都是减少的,除了平原站夏季总云量是增加的外,其他季节均减少。云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局地气溶胶冷却作用,导致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使局地对流减弱,造成低云量减少;(2)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增大,使秦岭地区总云量减少。  相似文献   
47.
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把发展作为气象工作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中国气象局提出的建设“四个一流”、完善“四个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阳泉市实际,提出加快阳泉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步伐,推动气象事业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48.
层状云增雨催化剂用量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原理的分析,从过冷水量的平衡关系.分析了作业时机与部位;从过冷水量、冰面与水面饱和水汽密度差、固相雨胚、催化剂扩散等方面,在国内外的观测事实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估算了催化剂的用量与播撒速率,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所得的结果是初步的.还存在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9.
液态二氧化碳(LC)播撒装置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液态二氧化碳(LC)的播撒问题, 给出了其播撒装置的基本特征、播撒率及主要影响因子;用FSSP-100 、2D-C粒子测量仪、三用滴谱仪及能见度仪等设备测定了LC播出物的相态、粒子形状和尺度谱。测定表明:LC播出物为液、固、气态二氧化碳三相共存混合物。液态、固态粒子存在时间约100~101s, 粒子尺度10-1~102μm, 播出物流束中单位体积质量可达3.6 g·m-3。这些测定结果为使用LC作为冷云催化剂提供了可靠依据, 为国内在较暖云顶层状云中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合适的催化技术。  相似文献   
50.
优选多种人工增雨技术,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探测装备和技术方法,应用新的催化工具与方法集合形成完整的、适合陕西特点的、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人工增雨体系。包括综合探测系统、播云催化技术、资料采集传输系统、作业指挥系统、作业效果评估、人影专业数据库,以及优化的增雨作业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