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23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3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1.
利用1981—2000年候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MAP全球降水资料,分析了从中国东部大陆到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季风和降水季节变化的特征及其与热带季风降水的关系,探讨了季风建立和加强的原因。夏季东亚—西太平洋盛行的西南风开始于江南和西太平洋副热带的春初,并向北扩展到中纬度,热带西南风范围向北扩展的迹象不明显。从冬到夏,中国西部和西太平洋副热带的表面加热季节变化可以使副热带对流层向西的温度梯度反转比热带早,使西南季风在副热带最早开始;从大气环流看,青藏高原东侧低压槽的加强和向东延伸,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向西移动,都影响着副热带西南季风的开始和发展;初夏江南的南风向北扩展与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有关,随着高原东侧低压槽向南延伸,槽前的偏南风范围向南扩展。随着副热带季风建立和向北扩展,其最大风速中心前方的低层空气质量辐合和水汽辐合以及上升运动也加强和向北移动,导致降水加强和雨带向北移动。热带季风雨季开始晚,主要维持在热带而没有明显进入副热带,江淮梅雨不是由热带季风雨带直接向北移动而致,而是由春季江南雨带北移而致。在热带季风爆发前,副热带季风区水汽输送主要来自中南半岛北部和中国华南沿海,而在热带季风爆发后,水汽输送来自孟加拉湾和热带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112.
大气中的波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波动同纬向平均流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E-P通量和波作用守恒理论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波流作用稳定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13.
The NCEP/NCAR II daily mean reanalysis data and observed precipitation data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during the heavy rain period over the southern China in June 2005.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may exis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west shift of the WPSH and the process of a southern China heavy rain.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vertical motion in the WPSH area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of monsoon rain belts on its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des. The vertical motion could cause the accumulation of air mass in the center and west of the WPSH, which leads to its strengthen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monsoon rain belts could not only enhance the WPSH by strengthening the descending draft, but also excite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vorticity and restrict the WPSH’s movement in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Moreover, the Indian monsoon rainfall to the west of the WPSH may excite the development of anticyclonic vorticity on its eastern side, which leads to the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PSH.  相似文献   
114.
祁莉  张祖强  何金海 《大气科学》2008,32(2):395-404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集II,诊断分析了气候平均场上6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借助一个两层半大气模式,从动力学上初步揭示了西太平洋热带大气准10天振荡(Quasi Ten-day Oscillation,简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与季风槽东伸西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可能的形成机制。分析表明季风槽准10天东西振荡是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季风槽东伸西撤与QTO传播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东风切变作用于斜压辐散的经向梯度,在对流中心北侧生成正扰动涡度。QTO在季风槽东侧激发的气旋性扰动涡度,诱导季风槽东伸,侵入副高,造成副高外围变形,形成双脊线。因此,形成西太副高双脊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西太平洋热带大气QTO。尽管季风槽东伸直接引起副高双脊线发生,但是它只不过是受QTO影响的一种表现。本文仅为诊断结果,其结果还有待于模式敏感性试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115.
韩桂荣  何金海  梅伟 《气象科学》2008,28(6):649-654
本文对2003年7月4日-5日江淮梅雨期间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多尺度的详细分析.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云团和水汽条件分析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典型梅雨的有利环境背景形势下,由梅雨锋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地面低压、低层切变线及西南低空急流与这次特大暴雨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强降水中心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关系十分密切,中β尺度云团的生成合并增强,和其中中γ降水系统的存在,导致了降水强度的局地性差异.江淮流域主要表现为经向水汽通量的辐合区,强水汽通量舌与低层高θse的舌区一致,暴雨过程中水汽的快速集中主要是通过风场散度项造成的,局地风场的辐合在水汽快速集中起主要作用.低层充沛的水汽则通过气旋性涡度柱中的强上升气流输送到对流层的中高层.  相似文献   
116.
初边界条件不确定性对AREM模拟一次华南致洪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REM(advanced regional E-gridη-coordinates model)模式,针对2005年6月21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特大致洪暴雨过程,研究了模式初始场和边界场的不确定性对AREM模拟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模式初始场和边界场对模式模拟降水的不同时段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初始扰动误差越大模式误差也越大;误差增长先在中小尺度内伴随着湿对流不稳定,且增长极其迅速,接着向大尺度传播,由于对流有效位能的逐渐释放,大气不稳定度降低,误差在大尺度上增长缓慢;在初始场和边界场相同精度的情况下,增加边界场的中尺度信息,尤其是400 km以下尺度的信息,比增加初始场的中尺度信息更能有效抑制误差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7.
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宣飞  李青  何金海  王平 《气象学报》2009,67(1):100-107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75-1998年OLR资料,分析了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这种热力差异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从第3候歼始,感热加热的作用使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并一直持续到第25候,之后,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发生逆转,这种逆转是由于第22-23候出现在中南半岛的对流及降水造成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降低所致.进一步研究指出,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的上述季节变化特征还表现出最著的年际差异,这种年际差异对南海季风的爆发有着重要影响.首先,上述热力差异的逆转是南海季风爆发的一个必要条件:1958-1998年,逆转时间均早于(或等于)南海季风爆发时间;其次,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的持续时间与南海季风爆发日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的时间越早、转为低于南海的时间越迟,则南海季风爆发越迟.  相似文献   
118.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CAEM3嵌套区域模式MM5模拟了现代和中全新世时的气候,从模拟结果可以发现中全新世有效降水变化中心随季节变化,最大的有效降水增加出现在夏季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最大值超过3 mm/d;同时,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降水减少,最大变化超过2 mm/d.中国北方地区云量增加,同时,中国东部的长江流域云量减少.高云量变化较小,低云量变化最大,最大变化超过2成.夏季,对应着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的云量减少,这个区域的温度升高最大.从水汽的变化可以看到长江流域地区水汽减少,相对湿度也减少,这与云量的变化一致;华南地区水汽的变化与季节有关;东北地区水汽增加,相对湿度增大,对应云量的增加和降水增多.从结果可以发现相对湿度最大的变化超过15%,不是一个常数.有些地区温度升高,但是水汽却减少.但是,在LGM的温度降低的区域,水汽一致减少.这说明温度降低水汽对应减少,但温度升高不一定对应水汽增加.这与全球尺度水汽相对湿度基本保持常数的结果不同.中全新世时,长江流域除春季外变得干燥、少雨和高温,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变得多雨和潮湿.  相似文献   
119.
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对东亚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04年NCEP/NCAR月平均温度5层和200hPa风场再分析格点资料,以及通过倒算法得到的热源资料,采用SVD方法研究了夏季东亚地区副热带西风急流与青藏高原平均温度场的耦合特征,考察了青藏高原热源及其与西太平洋热源差对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整个青藏高原特别是高原北部平均温度场与急流中心强度变化联系紧密,而高原东南部平均温度场主要体现了夏季西风急流位置纬向一致的南北移动;其次,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还与青藏高原西南部与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热源差变化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0.
低空越赤道气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赤道气流是南、北半球物质、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其强弱对夏季风爆发、台风的发生及中国降水等有重要影响。简要回顾了低空越赤道气流强弱突变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早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位置、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生成多寡及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并简要讨论了越赤道气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