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辐射平衡和反照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辐射平衡直接影响地气系统物质和能量交换,辐射平衡研究极其重要。本研究使用了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地表辐射和反照率观测资料,分析了辐射平衡和地表反照率季节变化和年变化以及各种典型天气下日变化的特征,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沙漠腹地辐射平衡各分量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各分量最大值出现时间不一致,其中短波辐射5月最大,长波辐射7月最大,而净辐射最大值在6月。各辐射分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总辐射四季平均日变化极值低于青藏高原,与黑河戈壁相差不大;反射辐射春季与夏季、秋季与冬季差值较小。短波辐射和净辐射各季日峰值出现在12:00,长波辐射各季日峰值出现时间比短波辐射滞后1~3 h。大气长波辐射各季日振幅较小,约为地面长波辐射的1/5~1/4,且地面长波辐射各季日变化为不对称分布;长波辐射各季日最小值都出现在日出前1 h。多云、浮尘和沙尘暴天气辐射平衡日变化不规则,云量和沙尘对辐射各分量影响明显;沙尘暴日,大气长波辐射峰值可增加18%,而总辐射、反射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净辐射峰值分别衰减了57.8%、54.0%、55.8%和21.9%。地表反照率3月最大(0.30),7月最小(0.25),平均值为0.27;夏季小,冬季大;晴天早晨和傍晚大,沙尘暴日最大。  相似文献   
102.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下垫面太阳总辐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并比较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沙漠过渡带(肖塘、哈德)与沙漠腹地(塔中)总辐射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沙漠腹地(塔中)总辐射年总量高于绿洲-沙漠过渡带(肖塘、哈德),塔中、肖塘和哈德年总量分别为6 515.0 MJ·m-2、5 666.4 MJ·m-2和5 774.5 MJ·m-2。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幅度,塔中高于肖塘和哈德,肖塘与哈德相近;3个观测点均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高于秋季。塔中月总量最大值出现时间(6月)早于肖塘和哈德(7月),最小值均在12月;塔中月总量最大值比肖塘和哈德分别高99.4 MJ·m-2和81.9 MJ·m-2。平均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小、正午12:00最大。沙尘暴天气下总辐射被明显削弱,日变化波动大。肖塘、哈德和塔中沙尘暴日的峰值分别减少40.3%、56.2%和53.0%;日总量分别减少41.6%、57.8%和61.2%。沙尘暴日的后续天气仍受到沙尘的明显影响,只有当整个沙尘天气过程结束其日变化曲线才恢复。沙尘天气日,小时平均值>500 W·m-2的总辐射明显被削弱,主要向低值区集中,分布在高值区的概率减少。总辐射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致,相同太阳高度角下晴天总辐射高于沙尘天。  相似文献   
103.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长波辐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塔中站)实测的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流动沙漠区的长波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地表长波辐射能具体地反映地表失去热能的状况.在沙漠区,由于地表层的湍流运动较强以及下垫面温度与空气温度的差值较大,使得地表向大气传输的热通量较大,所以地面长波辐射值较大,有时接近于总辐射,最小值出现在日出前,最大值出现在15:00左右;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及云量较少,而沙尘气溶胶含量较高,所以大气长波辐射较大,沙漠区有效辐射也较大,为我国有效辐射年总量最高的地区之一.地表放射的净长波辐射在太阳总辐射中所占的比例小于地表反射辐射,只有在春、夏季两者较接近,且以反射辐射大些.区域气候变化过程中,沙漠加热场的强度是沙漠局地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4.
秋季南疆沙漠塔中边界层O_3浓度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10月11~17日的系留气艇探空资料,分析了塔中边界层O3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塔中秋季边界层O3浓度均值为48.7×10-9。在边界层内中午O3浓度随高度升高几乎没有变化;深夜和清晨O3浓度从地面随高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傍晚O3浓度最大,随高度的升高缓慢减少,达到一定高度后变化均很小。O3浓度随高度变化明显,从1m到700m高度的O3浓度变化分为不稳定型、过渡型和稳定型。根据廓线变化方式分为深夜清晨型、中午型、傍晚型。分析表明,秋季O3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比湿、风速有关。在深夜和清晨出现逆温层,在逆温层内O3浓度较低。O3浓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02:00和08:00的相关性最显著。在深夜和清晨比湿与O3浓度基本上是呈反相的关系。O3浓度与风速的相关性除了深夜相对较高外(R=0.699,n=33,p0.001),其余时间均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05.
利用综合干旱指数CI计算了新疆的干旱等级,并对CI指数定义的干旱等级在新疆的适用性作了分析.对北疆代表站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相关性达到了72.1%,南疆准确率为60.1%,可运用于对新疆的气候干旱监测业务.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的两种前向散射能见度仪(CJY-1C和FD12)2009年6月14日—8月5日的探测数据和人工目测数据对各种天气下的能见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D12和CJY-1C型能见度仪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能见度较低时,FD12型能见度数据与平均值偏离程度最小,测量更加稳定。FD12型能见度仪数据更接近于目测能见度数据。对于两种能见度仪,两者在扬沙天气的相关性最好,浮尘天气下的相关性较好,沙尘暴天气次之,典型晴天下的相关性最小,可在监测浮尘和扬沙天气时互相替代使用。  相似文献   
107.
利用塔中80m梯度观测塔探测系统采集的资料,详细的分析了2006年4月10日沙尘暴过境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地层风速、温度和湿度廓线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风速廓线满足风速值随高度增高而增大,风速梯度随高度增高而减小的对数律关系;沙尘暴由爆发前到过境时,温度廓线的温度值由随高度增高而增大转变为温度值随高度增高而减小,同时在贴地层2m处存在一微弱拐点;沙尘暴过境时,近地层大气出现微弱逆湿现象,并在不同高度上存在多处拐点,比湿增减在时间上与风速的增减呈负相关性,且整个沙尘暴天气是一个降温增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8.
内蒙古拐子湖地区风沙运动若干参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内蒙古拐子湖地区风沙观测场2011年3~5月的沙尘暴强化观测资料,分析计算了巴丹吉林沙漠北缘平坦沙地的地表粗糙度、临界摩擦速度、临界起沙风速等风沙运动关键参数。初步结论如下:观测期间地表粗糙度的变化范围为1.0×10-7~ 9.0×10-1cm,平均粗糙度为0.942 cm;临界摩擦速度约为0.34 m/s;2 m高度的起沙风速约为4.6 m/s。  相似文献   
109.
钟玉婷  刘新春  范子昂  何清 《中国沙漠》2012,32(4):1053-1061
 利用2009年塔里木盆地的塔中、铁干里克、喀什和民丰4个观测站采集的总悬浮颗粒物(TSP)观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分析,研究了塔里木盆地TSP时空分布特征及无机离子浓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塔中、铁干里克、喀什和民丰观测站TSP月平均质量浓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峰值区都在4—5月,而低值区为11—12月,季平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为春季最高,夏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②TSP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年均总离子浓度为塔中>铁干里克>民丰>喀什;SO2-4浓度分别为总离子浓度的58%、50%、54%和51%;Ca2+浓度分别为总离子浓度的13%、16%、16%和11%;Na+浓度分别为总离子浓度的12%、13%、10%和12%;Cl-浓度分别为总离子浓度的12%、16%、11%和22%;所以硫酸盐、钙盐、钠盐及氯离子是塔里木盆地TSP中主要无机成分。③铁干里克、民丰、喀什和塔中的阴阳离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9、0.25和0.91;阴离子平均浓度分别为阳离子平均浓度的2.57、2.12、2.15倍和3.02倍,说明4个观测站的阴阳离子都不平衡。④4个观测站SO2-4/NO-3比值远大于燃煤排放的SO2-4/NO-3的比值,所以4个观测站所在地区的固定排放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移动排放源。  相似文献   
110.
利用乌鲁木齐市5座100 m气象塔10层风速观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城区和郊区近地层风速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风速最大值出现在14:00-16:00,最小值多在夜间或上午。冬季风速最小、夏季最大;冬季风速始终处于较为稳定、有微小波动的低值区;夏季风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2)夏季风速在一年里波动最大,随地势降低波动减小,南郊最大(1.5~6.4 m·s-1),北郊最小(1.3~4.6 m·s-1);秋季和春季风速波动次之;冬季风速波动最小,南郊最大(1.3~4.6 m·s-1),北郊最小(0.7~2 m·s-1)。(3)近地层100 m内城区和北郊风速随高度变化较小,冬季基本为1~2 m·s-1,而南郊风速随高度增加变化幅度最大,从1 m·s-1增加到4 m·s-1以上;愈近地面,城区与郊区风速相差愈大,近地面城区平均风速明显低于郊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低5%~32%、8%~30%、15%~37%、14%~48%。(4)近地层风速廓线在近中性层结时一般符合对数风速廓线模式,对数律显著性不强的时段主要在正午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