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随着Web技术与GIS技术的迅猛发展,设计开发基于Web GIS的大型防汛指挥信息服务系统已变为可行与必须。结合黑龙江省防汛指挥信息服务子系统的设计开发实际,研究使用基于B/S体系的Arc IMS作为Web GIS的解决方案;研究解决应用Arc IMS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以正向与反向信息查询为例,研究设计信息查询的数据流程;为便于空间数据的管理与应用,研究图层的划分与组织方法;为达到经济与实用的目的,研究不同比例尺地图的无视觉差切换;为按用户要求表现地图,研究如何编写地图配置文件。还给出了这些关键技术在实际设计开发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2.
中国干旱灾害评估与空间特征分析(英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Based on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 for the period 1960-2008 from 616 rainfall stations and the phenology data of main grain crops,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hazard in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at a 10 km×10 km grid-cell scale using a GIS-based drought hazard assessment model,which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3-month 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Drought-prone areas and heavy drought centers were also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hazard in China shows apparent east-west dif-ference,with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being far more hazardous than the western part.High hazard areas are common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Inner Mongolian Plateau,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east China Plain,the northern part of Heilongjiang,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Loess Plateau,the sou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Plain,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Yangtze River Plain,and Yun-nan-Guizhou Plateau.Furthermore,obvious differences in drought hazard were found both within and between different agricultural zonings.  相似文献   
33.
中生代时,华南经历了从古特提斯构造域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转折时限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差异。此外,对粤东地区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沉积背景的工作还很缺乏。对此,本文选取粤东地区出露的早-中侏罗世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锆石U-Pb定年方法,探究华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时限和构造背景。碎屑锆石测年结果显示,早侏罗世的样品中普遍出现约250 Ma的主要峰值年龄,而中侏罗世的样品则都显示约180 Ma的主要峰值年龄。研究区早侏罗世的主要物源为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可能主要来自华南的南部边缘;而中侏罗世的主要物源则可能来自南岭东段中生代火山岩。研究区碎屑沉积岩的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的转变,及其对应的物源区转变可能表明,华南在早侏罗世末期(约180 Ma)即已经完成了从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变。其大地构造背景则相应地从前期总体的挤压转变为伸展作用,粤东盆地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时受挤压叠合走滑作用的类前陆盆地转变为早侏罗世末期的伸展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34.
作为世界铝土矿的第二大矿床类型的喀斯特型铝土矿,由于成矿过程的复杂性,其成矿物质来源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难题。我国桂西喀斯特型铝土矿成矿母岩的来源,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但也一直未得到合理解释。本文对桂西那豆矿区合山组3个铝土矿和4个碎屑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主微量、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微区原位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铝土矿和合山组碎屑岩可能来自同一个源区。碎屑岩和铝土矿中锆石U-Pb年龄谱均出现单一的高峰,峰值分别为253 Ma(71%)和262 Ma(78%),该年龄与合山组和茅口组之间的界限年龄(260.4±0.4 Ma)很相近,暗示合山组铝土矿和碎屑岩的物源可能为二叠纪火山岩。矿物学和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源区岩石表现出酸性岩浆岩的特征,铝土矿锆石对应εHf(t)为-0.7~-26.7,排除了来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可能性。结合该区岩相古地理特征、Hf同位素特征和碎屑锆石的Th/Nb-Hf/Th和Th/U-Nb/Hf构造判别图解,推测桂西铝土矿的物源可能主要来自古特提斯二叠纪岩浆弧。这一研究不仅为该区争论不休的铝土矿物源问题提供了新证据,而且为研究世界上其他地区喀斯特型铝土矿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5.
2021年5月21日及5月22日,云南漾濞县与青海玛多县分别发生破坏性地震,主震震级分别为Ms6.4级与Ms7.4级。本文基于机器学习中的支持向量机方法,以多类型特征参数为输入建立地震预警震级估算模型SVM-M,离线模拟云南漾濞Ms5.6级前震、Ms6.4级主震以及青海玛多Ms7.4级主震的连续震级估算。结果表明:对于云南漾濞Ms5.6级前震,支持向量机方法在首台触发后1s可估算震级为5.6级,且随着首台触发时间的增加,估算震级一直在实际震级附近波动;对于云南漾濞Ms6.4级主震和青海玛多Ms7.4级主震,随着首台触发时间的增加,支持向量机方法对于大震低估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且震级估算结果逐渐接近实际震级。同时,这3次地震的震级估算离线模拟表明:引入震源距的支持向量机方法(SVM-M1模型)对于震级估算有更好的稳定性,且在地震预警系统的震级估算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
我国大火成岩省和地幔柱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阐明大火成岩省和地幔柱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方法,然后对新世纪以来我国中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和早二叠纪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通过不同学科的地质观察与地幔柱理论预测的对比研究发现,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地壳隆升,高温原始岩浆,极短的岩浆作用持续时间以及不同类型岩浆的空间分布特征等均支持地幔柱模型。为了解释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岩浆演化,提出了一个两阶段的动力学模型。最后对大火成岩省和地幔柱领域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7.
针对安塞坪桥区长9油层组致密油储层难以预测、勘探开发有利区不明确、严重制约勘探开发进程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典型取心井岩相、测井相研究,在确定砂岩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空间演化的基础上,对砂岩进行横向追踪对比,准确获取单砂体厚度数据,刻画出单砂体展布特征,并结合生产动态情况,优选出致密油勘探开发有利目标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  相似文献   
38.
2012年2—6月乾陵地震台钻孔体应变多次记录到不明原因的大幅张性突跳,采用HHT方法对边际谱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山东长清地震台体应变因电源不匹配所产生干扰信号的边际谱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据此推断,造成此次应变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电源问题。  相似文献   
39.
四维数据同化在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斌  徐瑞国  牛萍 《气象科学》2012,32(2):160-168
通过2008年梅雨季内的一次暴雨过程来着重研究WRF模式中四维测站同化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不同的同化策略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使用的同化资料包括常规高空和地面探测资料。结果表明:高空探测资料的同化能够较好地修正中α尺度系统的移动发展速度,从而有效地改进强降雨带的落区位置;湿度观测资料的同化反而降低了强降雨带的降水强度,这可能因为同化湿度观测量可能减小近饱和区域内的水汽混合比,从而导致这些区域内的潜热加热减小,对流强度变弱,降水减少;地面观测资料的同化能够对模式行星边界层进行修正,这种同化影响通常在模式最低层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向上逐渐减小,而边界层模拟质量对降水至关重要,因此地面观测资料的加入使得模拟降水更加接近于实况。区域嵌套模拟试验表明对粗网格区域进行四维分析同化处理可以有效抑制中α尺度模式误差的增长,对细网格区域进行四维测站同化处理则可以进一步抑制中β尺度模式误差增长。  相似文献   
40.
用沉积记录来估计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地壳抬升幅度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玄武岩喷发前公里规模的地壳抬升是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的一个重要标志,此类地质证据的缺乏反过来被一些学者用来否定地幔柱学说。本文在厘定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冲积扇沉积记录的基础上,根据茅口组顶部的剥蚀特征,估算峨眉山地幔柱上升造成的地壳抬升幅度大于1000m,这与CampbellandGriffiths的地幔柱理论模型基本吻合,从而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形成机制,乃至激烈争议中的地幔柱学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