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出露有少量酸性火山岩,它们与基性火山岩共生,表现出双峰式的特征,为研究峨眉山地幔柱晚期岩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本文通过对双峰式火山岩主、微量元素和斑晶电子探针分析研究表明,基性火山岩属于碱性玄武岩,酸性火山岩主要由粗面岩组成;相对玄武岩,粗面岩中MgO、Fe2O3、P2O5、TiO2、CaO含量明显降低;粗面岩与玄武岩具有相互平行的REE配分模式,但粗面岩出现明显的Eu负异常,以及Sr、Ti等元素的强烈亏损;粗面岩与玄武岩具有同源的特征,通过稀土元素模拟计算表明粗面岩可以由玄武质岩浆经过80%分离结晶作用(辉石、斜长石和Fe-Ti氧化物)而形成。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晚期出现双峰式火山岩,可能与地幔柱活动晚期岩浆供给少,在地壳岩浆房中停留时间长,岩浆发生强烈分离结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2.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中小尺度涡旋族发生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密集的地面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1999年6月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过程。分析发现:暴雨过程是由排列于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上近乎同时产生的小扰动所致;涡旋扰动的初始动力条件和触发系统与边界层内的中尺度辐合和低压倒槽有关;随着涡旋中心降水量的增大,近地面γ中尺度涡旋扰动出现气旋式的辐散环流,导致涡旋在低层减弱,同时又促使相邻γ中尺度涡旋发展的涡旋族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03.
对西南地区茅口灰岩生物地层对比和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灰岩之间的界面特征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茅口灰岩在玄武岩喷发前存在差异剥蚀,自西到东可分为深度剥蚀带(内带)、部分剥蚀带(中带)、古风化壳或短暂沉积间断带(外带)和连续沉积带;整个剥蚀区的范围同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基本一致。差异剥蚀是中二叠世晚期上扬子西缘一次快速地壳抬升和穹状隆起的结果,这说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与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上升地幔柱地表抬升模型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空间展布进行了讨论,并推算出该大火成岩省的规模。  相似文献   
104.
南京地震台地电阻率NS向整点值时序曲线2012年4月3日至4月19日线出现无序异常变化,经过分析和现场调查确认,形态规则的数据变化为震前数据异常,而形态不规则的数据变化为高压输电线缆施工造成.  相似文献   
105.
针对钻孔岩芯基础数据库构建中钻孔的岩芯试验、数据处理和数据汇集等关键问题,提出钻孔岩芯基础数据库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以江苏常熟台钻孔建设施工为例,基于新颁布的《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为施工标准,完成包括钻孔施工流程、岩芯实验步骤和岩芯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的开发等钻孔岩芯基础数据库的前期关键工作。钻孔岩芯基础数据库的设计方案为钻孔岩芯的收集和试验提供详细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实例,填补全国钻孔规范化建设中新增技术指标的空白,为全国钻孔岩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桂东北中生代恭城盆地位于南岭成矿带西段,是研究华南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事件动力学过程中浅表地质响应的重要窗口。盆地内上二叠统乐平组被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天堂组不整合覆盖,天堂组与下侏罗统大岭组、中侏罗统石梯组为整合接触。沉积相分析表明,乐平组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天堂组底部砾岩、含砾粗砂岩代表盆地早期山前快速堆积的冲积扇相沉积,天堂组上部、大岭组和石梯组砾岩、砂岩和泥质岩则代表河流相沉积。碎屑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乐平组和天堂组底部岩屑石英砂岩均以980 Ma和~2500 Ma锆石为主,暗示晚二叠世以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盆地的碎屑物主要来自南部云开地区。然而天堂组上部、大岭组和石梯组长石岩屑砂岩则以1790~1875 Ma和2370~2490 Ma锆石为主,并伴随有燕山早期(189~174Ma)锆石,指示早-中侏罗世时盆地的碎屑物主要来源于北东部武夷山-南岭地区,与古水流方向分析的结果一致。恭城盆地早-中侏罗世时沉积物源的变迁规律很好地记录了华南东南部从印支期挤压应力状态向燕山早期伸展拉张作用的转变以及区域构造机制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7.
本文报道了安徽洪镇地区董岭群片麻岩中高精度的独居石SIMS U-Th-Pb定年结果,以~(207)Pb含量为基准对普通Pb进行校正后得到~(206)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8.4±0.7 Ma(MSWD=1.6),~(208)Pb/~(232)Th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28.6±0.4 Ma(MSWD=1.4)。作者认为独居石的SIMS U-Th-Pb年龄(128.4±0.7 Ma)代表了董岭群片麻岩的前进变质年龄。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董岭群片麻岩为新元古代沉积物在中生代经岩浆热动力接触变质的产物。这一发现不仅否定了前人提出的董岭群为前寒武纪区域变质地体的观点,而且否定了这一地区的"洪镇变质核杂岩",对进一步研究中国东部零星出露的中高级片麻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构造演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8.
东吴运动性质的厘定及其时空演变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东吴运动是华南地区二叠纪影响较大的一次地壳运动, 然而对其涵义、起始时间、构造界面位置、影响范围和运动属性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对上扬子茅口组对比、不整合面特征和岩浆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结合对华南地区二叠纪的地层、沉积及岩相古地理等综合分析, 对东吴运动的性质、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茅口末期峨眉山地幔柱上升引起的地壳抬升、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和东吴运动这三者之间存在成因联系; 上扬子中晚二叠世之间的东吴运动是峨眉山地幔柱上升所造成的地壳快速差异抬升.东吴运动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变规律, 空间上西强东弱、南强北弱, 时间上西早东晚、南早北晚.下扬子及华南地块可能不存在东吴运动, 其中晚二叠世的沉积作用主要受华夏古陆控制.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重点回顾了近十年来华南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主要研究进展,特别是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华夏块体拼合形成华南陆块、新元古代中期华南的陆内裂谷岩浆作用和盆地演化及其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裂解的关系,并对一些重要区域地质演化和深部动力学机制的学术争议进行评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0.
为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桩基-土-核电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土结动力反应规律,对拟开展的地震模拟振动试验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核电工程结构上部质量大和刚度大,试验模型不同于一般的工程结构,为检验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传感器布设方案,对试验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以单端承桩为研究对象,计算了上部结构质量和刚度变化时,在脉冲荷载及基于RG1.60谱人工合成地震动作用下桩身的地震反应规律。数值模拟表明:在水平地震动作用下,桩身剪力和弯矩包络线呈"X"状分布,桩底和顶处剪力弯矩较大;上部结构质量越大,桩身的剪力与弯矩越大;上部结构的刚度越大,桩身的剪力与弯矩越小;随着上部结构质量的增大和刚度的减小,反弯点逐渐向桩顶移动。桩顶发生最大位移时所对应的桩身挠度随着上部结构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随着上部结构刚度的增大而减小。土层分界面处,桩身内力发生突变。此外,在脉冲荷载输入下,桩身反弯点位置与输入荷载的周期有关。计算结果为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