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9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459篇
测绘学   231篇
大气科学   306篇
地球物理   270篇
地质学   929篇
海洋学   162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20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8篇
  1960年   6篇
  1958年   7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地层证据——对大别造山带汇聚历史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别造山带的汇聚演化历史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来自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显生宙以来的地层记录以及北淮阳地区的地层记录可能为两个陆块的汇聚模式提供制约。通过对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显生宙以来岩相古地理进行比较,其中3个阶段相似, 2个阶段差别很大。以浊积岩发育作为俯冲阶段的标志,磨拉石建造出现作为闭合的标志,显生宙以来,大别造山带曾经历了两次俯冲和两次汇聚,俯冲时间分别是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和早三叠世,汇聚的时间分别为中 晚泥盆世和中三叠世,早期的汇聚具有软碰撞特征,以上认知得到了北淮阳地区地层、古生物和沉积记录的支持,同时也与大别山造山带榴辉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基本吻合。高压 超高压变质岩在晚三叠世处于快速折返阶段,早侏罗世以前到达地表,其平均折返隆升速率为39~66mm/a。  相似文献   
992.
地面磁测数据正常场改正现行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任 《地质与勘探》2011,47(4):679-685
地面磁测数据正常场改正是地面磁测工作资料整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正常场改正的好与坏、对与错,改正的程度如何,都直接关系到磁异常的形态,以至于磁测工作的解释结果。本文通过讨论国际地磁参考场的求法、地面磁测工作正常场的改正意义,比较了国际地磁参考场与地磁图的精度,对现行的地面磁测数据正常改正的方法探讨后,通过工作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993.
贵州瓮福磷矿区灯影期成磷新层位及叠层石磷块岩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瑞东  毛铁  毛家仁  任海利  高军波 《地质论评》2013,59(6):59061045-59061046
  相似文献   
994.
田涛  任战利  吴晓青  陈玉林 《地质科学》2013,48(4):1258-1270
非洲G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而发育形成的典型被动裂谷盆地,其南部凹陷带为盆地主要油源区。为进一步明确G盆地油气勘探方向,需开展盆地南部凹陷热演化史及油气成藏方面的研究。油层测温表明,南部凹陷现今平均地温梯度为3.9 ℃/100 m,属于中温型地温场。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恢复了G盆地凹陷带古地温演化史,研究表明G盆地凹陷白垩纪古地温梯度为2.4~3.77 ℃/100 m,古地温梯度低于现今地温梯度。古地温恢复及热史模拟表明最高地温是在现今达到的,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现今地温场控制。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表明G盆地南部凹陷存在两次流体作用事件,分别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96.0~87.0 Ma)及第四纪(3.0~0 Ma)。下白垩统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晚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995.
贵港龙山金矿田受近 SN向的断裂构造控制,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属于中低温构造蚀变热液型金矿床。以平天山岩体为中心,源于深部的含矿热液,在燕山晚期岩浆岩侵入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的气化-热液成矿作用,构成一套成矿发展阶段的成矿系列,在不同的构造、岩性部位,形成的一套不同类型金矿床组合,具有多阶段多期次成矿富集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6.
以产建新区塞392油藏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油藏前期地质研究及油藏开发动态资料,从油藏研究(储层物性、沉积特征、砂体展布)、产能建设(井网井距、超前注水、储层改造)、油田开发(递减状况、压力状况、见效状况)等方面入手,剖析产建新区油藏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本质,总结影响产建新区高效开发的主控因素,提出产建新区开发合理技术,确保油藏高效开发,得出产建新区油藏高效开发的基本模式,为该区产能建设和油田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7.
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ICP-MS检测技术,对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潮间带3个沉积柱中重金属Hg、V、Cr、Mn、Co、Ni、Cu、Zn、Cd、Pb、Fe的含量与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柱中各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泉州湾洛阳江潮间带柱状沉积物中主要受污染元素为Cu、Zn、Cd、Hg,以人类活动输入为主;V、Mn、Co、Ni、Fe主要受地球化学背景值影响,以自然来源为主。并利用V和Fe作为参考元素,将数据进行标准化,以目标元素和V对应Fe的变化趋势做了归一化分析并作散点图,得出的结论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区分沉积物重金属的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相似文献   
998.
珠江冲淡水季节变化及动力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006-2007年4个航次的CTD资料,分析珠江冲淡水的扩展形态和垂向结构,结果表明:表层冲淡水仅在夏季同时向粤西和粤东扩展,其余季节以西向扩展为主,而底层冲淡水全年向西扩展;冲淡水的主体部分大致位于10 m水深之上,但最大厚度在秋季可以超过20 m水深。通过结合同期风、海流、潮汐资料分析发现径流和风是控制冲淡水扩展范围和垂向结构的关键因子,夏季珠江冲淡水的范围最广,其次是春季,冬季最窄;夏季西南季风有利于其向东及向外海扩展,东北季风驱使珠江冲淡水向西扩展并制约冲淡水向外海扩散;粤西的水位梯度全年都驱动沿岸流向西流,而粤东的水位梯度仅在夏季有利于珠江冲淡水东向扩散,相应的粤东沿岸流在夏季指向东北,其余季节均指向西南。  相似文献   
999.
凡纳滨对虾家系淡水耐受性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亲本来自不同遗传背景的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进行了淡水应激试验和淡化培育试验,分别测定了其淡水应激存活率和淡化培育过程中的各项生长性状指标,并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家系淡水耐受性与其淡化培育过程中生长性状的关系。结果显示:1)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淡水应激存活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由高到低为TF-1(68%)DG-1(58%)HX-2(56%)SD-1(50.5%)TF-2(38%)=DG-2(38%)DF-1(35%)SD-2(34%)DF-2(33%)HX-1(27%);2)淡化培育过程中,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之间的淡化培育存活率由高到低为TF-1(51%)SD-1(44%)DG-1(40%)TF-2(36%)HX-2(29%)SD-2(25%)DG-2(20%)DF-2(17%)DF-1(16%)HX-1(13%),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体重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体长增长率10个家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不同家系的饵料系数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获得的家系TF-1的淡水应激存活率(68%)、淡化培育存活率(51%)、体重增长率(17.54mg·d–1)、特定生长率(6.68)和体长增长率(0.53mm·d–1)都高于其他家系,饵料系数(0.82)与其他家系相比则最低;4)淡水应激存活率与淡化培育存活率及体长增长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8,p0.01),与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0.5|r|0.8,p0.05)。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淡水应激存活率反映了虾苗的耐淡能力,可作为选择淡化培育用虾苗的一个重要指标;家系TF-1为进一步选育出耐淡能力更强和生长更快的新品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代县汇鑫金矿的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等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金矿体主要赋存于北西西向断裂中,矿石由含金、银、硫化物石英脉和蚀变构造岩组成,矿床成因类型为与(燕山期)火山—次火山岩(滩上杂岩体)有关的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