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406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将Argo浮标资料与卫星遥感再分析数据相结合,调用基于抛物方程算法的RAM(Range-dependent Acoustic Model)模型,研究了2012年第14号台风“天秤”对不完整深海声道(3 000 m)和完整深海声道(5 500 m)两种水深条件下声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台风对海水的影响局限于表层水体,具体为混合层加厚,混合层内温度梯度接近于零,声速在混合层内正梯度分布;混合层下方一定深度的水体增温,相应的声速也增大。声源在混合层内时,主要对海表层的声传播产生影响,两种水深条件下均出现表面波导声传播模式以及泄漏模式。声源在混合层以下时,不完整深海声道条件下台风使得会聚区向着声源方向靠近;完整深海声道条件下台风对会聚区的位置影响不明显,但声波的翻转深度增加近500 m。  相似文献   
892.
水边线的精确提取对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海域的使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雷州半岛东北部为研究区域,利用2017年资源三号(ZY-3)卫星数据为数据源,基于不同海岸地貌特征为划分依据,运用阈值分割法、神经元网络分类法和面向对象法对多光谱数据的人工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红树林海岸进行水边线提取。通过目视解译提取融合图像的海岸线为基线,将提取的水边线与基线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人工岸线,神经元网络分类法最优,均方根误差为6.4m;对于砂质岸线,阈值分割法最优,均方根误差为5.4m;对于淤泥质及红树林岸线,面向对象法最优,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3.3m和15.2m。该研究对于不同岸线的提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93.
罗勇  付红云 《测绘通报》2020,(6):141-144
地震目录是地震行业产出的最为基础的地震科学研究资料,为了进一步挖掘地震数据信息,让地震目录数据的空间、时间信息更好地被利用,本文根据地震目录数据的特点,设计了一套前后端分离,采用高德地图开放平台API、Echarts、Plotly、JpGrid开源框架的地震目录综合展示系统,系统以B/S架构展示了地震目录的原始数据及由地震目录加工生成的震中位置、三维可视化、动态M-T图、动态频次图,为科研人员及公众提供了一个地震目录数据的查询、浏览平台,为地震数据服务社会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894.
钢悬链线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 简称SCR)是一种优质的深水开发设备,近几年广泛用于深海环境下油气资源的开采。在浮式平台的周期性升沉运动和海浪海流的载荷作用下,立管的触底区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疲劳破坏问题。为保证深海立管的高效与安全运行,清管作业是一项必要的维护手段。目前对于清管载荷作用下钢悬链线立管的位移变化规律研究比较匮乏。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和缩比试验准则,设计并开展有关清管载荷作用下钢悬链线立管的位移变化规律的缩比模型试验研究,从清管载荷的大小和作用位置等角度分别研究立管的X向与Y向的位移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清管器在立管的触底段中运行并逐渐靠近触底点的过程中,清管器所在立管处的X向与Y向的位移会产生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改变清管载荷的大小时,对于立管的同一位置来说,清管载荷的变化会导致立管的X向位移产生较Y向位移更加显著的变化;在清管器通过立管某一位置的前后过程中,X向位移变化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Y向位移仅在清管器通过该处时会有明显的减小。  相似文献   
895.
湖南衡阳盆地沉积相及构造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训  付德荣 《地球学报》1986,8(2):13-36
本文通过湖南衡阳盆地主要地层剖面(主要是白垩系)沉积特征的描述,探讨了盆地内沉积相在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并由此来认识盆地内沉积建造的演变过程及由其所反映的盆地构造演化方向。同时,本文还探讨了盆地在燕山阶段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喜马拉雅阶段时期盆地形成以后因挤压而受到改造,形成了一系列逆掩断层和推覆体。盆地今天的面貌是这一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896.
海洋动物金属硫蛋白的提取与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MTs)是一类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的金属结合蛋白。由于水生生物体的MTs能被金属诱导,而且诱导程度与水环境重金属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间接反映出水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因此,海洋动物体内的MTs已被认为是海水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标志物。近20 a来,为了将MTs应用于海洋污染的生物监测,国内外学者先后研究了多种分析技术及相应的提取方法。本文对目前已报道的海洋动物MTs提取与检测技术进行了评述,并根据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97.
南海中尺度涡旋形成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数值模拟、定量统计等方法在分析涡旋时空关系上尚存在一定局限性。采用了粗糙集理论,在不添加任何先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南海中尺度涡旋时空关系的表达,并以2003年11月至2009年6月遥感反演图像中提取的涡旋数据为例,分别以海区、产生时间、涡旋类型为决策属性,抽取南海中尺度涡旋的时空关系规则。通过对时空关系规则的分析,分别从时间、空间以及类型上描述了南海中尺度涡旋的具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暖涡多发生于南海东南部以及中部,多发生于冬季,强度涡度都较低,中心区域温度较高,多发生于水深较浅的区域,并且移动距离较小。冷涡则多发生于南海西南部以及南海东北部,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强度涡度都较高,中心温度偏低,多发生于水深较大区域,移动距离也较大。  相似文献   
898.
滇西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滇西地区已用高精度拉柯斯特重力仪进行了 2 8期相对重力测量和多次绝对重力测量。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了重力场动态变化计算 ,系统地讨论了空间和时间基准的确定、格值影响的计算和点位移动的归算等问题。针对丽江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给出了滇西测网判定重力变化的限值。  相似文献   
899.
面波层析成像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获取地壳与上地幔地震波速度与各向异性结构的地球物理方法.本论文综述了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的简要历史,阐述了多种常用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双台法、双平面波法、程函方程法、Helmholtz方程法、背景噪声成像法与直接面波层析成像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双台法的理论与实际使用简单,但该方法要求震源与两个台站需近似位于同一大圆弧路径,在台站较少且记录时间较短的区域,获取的相速度水平分辨率偏低.双平面波法能一定程度克服地震波多路径传播与散射对频散的影响,但其对面波波形数据要求较为严格,且通常适用于区域地震台网.程函方程法和Helmholtz方程法可直接从地震记录同时获取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计算方便快速,无需经过正演与反演过程,但这两种方法要求台站分布密度要高,不适用于台站间距大且分布稀疏的区域.与程函方程法相比,Helmholtz方程法不仅考虑了波形的相位,还利用了其振幅,能获取更准确的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信息.背景噪声成像法的优点是无需震源就可获取高分辨率地壳尺度的成像结果,但通常缺乏长周期面波的信息,难以约束岩石圈深部与软流圈结构.直接面波层析成像法能直接从台站间...  相似文献   
900.
地理环境因素对伊洛河流域森林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丁圣彦  梁国付 《地理研究》2007,26(5):906-915
地理环境因素是引起区域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自1983年以来伊洛河流域洛宁县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森林景观类型总面积呈增加趋势,从1983年的960.34km2增加到1999年的1175.00km2。景观空间动态变化上,森林景观类型转化为非森林景观类型部分主要位于海拔500~1000m的低山区,海拔大于1000m的地区森林景观类型变化较小,而非森林景观类型转化为森林景观类型主要集中在海拔高度小于500m的塬陵区和川涧区。通过建立森林景观类型动态变化与相应高程、坡度、距离居民点中心的远近和与森林边缘距离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与上述地理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森林景观类型动态变化与上述地理环境因素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