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104篇
地球物理   236篇
地质学   218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46篇
  1978年   27篇
  1977年   32篇
  1976年   48篇
  1975年   28篇
  1974年   15篇
  1966年   9篇
  1965年   9篇
  1960年   8篇
  1959年   17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我们梅县丙村公社人和大队,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实行科学种田。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大队气象组,与公社气象哨一起,开展大寒露地育秧的农业气象试验。经过1970年以来5年的试验,证明大寒前后不仅可以培育壮秧,防止烂秧,而且“大寒秧”一般都能高产。到1974年,我们大队“大寒秧”的种植面积已达到早稻面积的40%,使全大队早稻平均亩产达到801斤,实现了一季跨《纲要》。 为什么要育大寒秧? 多年来,在早稻育秧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矛盾,一个是季节矛盾,一个是天气矛盾。过去,人和大队早稻习惯晚播,多数在惊蛰前后播种,这时气温已稳定通过12℃,很少出现烂秧。但是,由于播种较晚,成熟较迟,常常使晚稻抽穗期遇到寒露风危害,  相似文献   
72.
文化大革命以来,北京郊区广大干部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开展“农业学大(?)”运动,1972年秋进行小麦移栽试验,有两块地共2.46亩亩产超过千斤,第二年又有十块地共66.9亩亩产超过千斤,1975年全郊区移栽麦发展到8万  相似文献   
73.
一、雨后会不会出现霾、浮尘等现象? 有人认为雨后出现的视程障碍现象,都属雾类现象。理由是雨后空中杂质多已吸附于水滴,降落到地面,不可能形成霾、浮尘等现象。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是雨滴能否将尘埃全部清  相似文献   
74.
我所地处黑龙江省佳木斯北,松花江北岸冲积平原上,46°53′N,130°18′E,海拔在76—83米之间。在水稻栽培20年的历史中,曾先后出现5次低温冷害,如1964、1969、1971、1972、1976年等,几乎每3—5年出现一次,冷害年份约占25%左右,冷害年水稻亩产比正常年份减产30—45%,不仅当年减产严重,还影响稻种质量和数量,给次年水稻生产亦带来很大被动。  相似文献   
75.
1.堡状高积云能直接变为积雨云吗? 大家都知道,堡状高积云与积雨云有较密切的关系。因为它的出现表示大气中空不稳定,有局部对流,当低层大气也变得极不稳定时,中、低空不稳定气层结合起来,厚度加大,对流云体易于发展壮大而演变为积雨云,所以它往往是雷雨的前兆。但一般说来,堡状高积云很少直接变为积雨云,因为它只是  相似文献   
76.
讯号突失,是探空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解决回答器在对流层顶附近的突失问题,我们在回答器尚未改进设计的情况下,着重抓了镁电池的科学使用。 台站现用的镁电池,必须有一个激化过程,才能达到6.5—7.0伏的电压高峰(这种镁电池保持高峰状态一般可达100分钟左右)。如果不等电池激化充分,匆忙装配放球,就会使电池电压偏低,甚至因低温而升不到5.5—6.0伏,更易  相似文献   
77.
本文用流体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环流的三维结构和成因,主要结果为: 无转动因素时,高原加热作用能引起流体在低层径向地朝高原辐合,在高原上层放射状向周围辐散.高层辐散流体的一部分在高原内部开始下沉,形成高原上空的对流环,在有转动的实验中也观察到.辐散流体中还出现波动. 高原内部经常出现两个对流上升中心,中心附近的温度有较大脉动,两个对流上升区之间有时为下沉运动,构成高原内部独特的对流环. 通过高原中部的南北垂直剖面上,可观察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对流环,流体在高原中部上升,在南北高原范围内下沉.在高原外部为高原加热引起的下沉运动. 实验表明,包括基本东西风和高原以外热源的环境背景条件,对高原流场有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为解决夏季青藏高原环流的三维结构提供了依据,文中列举了一些说明的现象。  相似文献   
78.
干热风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1976年10月在河南新乡市召开了本年度小麦干热风科研协作经验交流会,北方十省(市)有关单位的代表在会上交流并讨论小麦干热风危害指标,发生规律和防御措施等问题,现将上述诸方面工作的进展状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9.
数学地质     
第四讲 趋势分析 一、什么叫趋势分析 地质工作者,经常把观测到的地质现象划分成区域性的与局部性的两种。如构造学中有区域构造与局部构造,岩石学中有区域变质与局部变质,物化探中有区域背景与局部异常等等。当然,区域与局部的概念,完全是依研究对象在空间上分布的范围大小而相对地人为划分的。  相似文献   
80.
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西南地区(指云南、四川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南北构造带即南北地震带的南段,是地壳运动剧烈、构造形态复杂、地震活动十分频繁的地区。它西临印度洋板块的俯冲带,东濒古老稳定的四川地台和黔桂古陆,岩层遭到十分强烈的挤压,形成了一系列平行于印度洋板块的巨型褶皱带、深大断裂带及弧形山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