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599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59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7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0年   2篇
  193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51.
红豆山铜矿床是南澜沧江带新发现的矿床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和系统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发现该矿床蚀变类型主要以钾长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且在空间上呈现一定规律,各蚀变带具有明显的叠加现象。依据区内岩石蚀变矿物组合等特点,自断裂带→上盘围岩,共出现4个典型蚀变带,依次为碎裂岩化带→长英岩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带→弱长英岩化安山岩带。矿(化)体主要分布在长英岩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和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带。由斑岩脉中心至边缘发育钾化带→硅化带→青磐岩化带→绢云母化带,斑岩旁侧围岩中发育放射状石英—方解石—黄铜矿脉。  相似文献   
152.
城市地质工作贯穿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围绕各城市规划建设、运行、转型升级、选址布局、防灾减灾、美化环境等所亟需的自然资源与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结合甘肃省情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提出甘肃省城市地质工作在未来8年里的总体战略构想,开展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城市地质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对城市开发建设、地质资源绿色利用、地方重大工程建设、城市生态安全体系构建,提供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53.
格网编码与经纬度间的转换效率是影响格网应用的关键因素。现有转换算法难以满足海量空间大数据的实时计算与分析需求,效率有待提升。为此,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DQG格网编码与经纬度高效转换算法:首先,引入二进制DQG格网编码代替四进制编码;然后,根据DQG格元的分布特征推导出格元行号和经度差的关系,以此改进格元列号的计算过程;最后,使用查找表进行Morton码的编码和解码,以提高转换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DQG格网编码与经纬度转换算法的平均效率分别是四进制DQG、单层二维SDZ算法的20.15倍和4.58倍,基本满足海量格网数据的实时转换与计算需求,为海量空间大数据的高效计算与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4.
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其健康状况的监测与评估在我国北方农田林网管理中尤为重要。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51团为研究区,使用复合翼无人机CW-20搭载Micro MCA12 Snap多光谱相机获取农田防护林的多光谱影像,经辐射校正、裁剪等预处理,通过优选有效特征和模型比较,提出农田防护林提取的有效方法。首先,基于原始12波段,依据相关性系数矩阵和最佳指数因子(Optimum Index Factor,OIF)选取最优3波段和植被指数特征进行组合,构建8种农田防护林提取方案;然后,通过建立语义分割Deeplabv3+模型进行精度评价,得到最优3波段组合6(波长710 nm)、8(波长800 nm)、 11(波长900 nm)波段为最佳特征组合;最后,以最优3波段为基础,将Deeplabv3+模型与U-Net、ENVINet5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eeplabv3+模型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光谱中潜在的信息,相比其他模型,能够较好地处理正负样本不均衡问题,获得最高MIoU值85.54%,比U-Net、ENVINet5的MIoU值则分别高出21.21%、27.19%。该研究结果可为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的语义分割在农田防护林提取及健康状况监测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5.
对2020年7月22日山东半岛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开展观测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此次局地降水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背景和中尺度降雨的诊断。WRF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短时降水强度大且局地性强,在时空上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降水发生在北抬副热带高压与华北低涡底部之间的西南气流中,强低涡与低空急流是影响此次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西南急流为本次暴雨过程极端水汽的主要输送载体;在弱高空辐散场下,从地表延伸至500 hPa高空的深厚低涡是造成本次暴雨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时空演变特征与中尺度云团变化一致,与暴雨的发生直接相关。低涡、低空急流和副高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低涡加强发展,低涡南部有暖湿气流入流,北部有干冷气流流入,比湿梯度基本呈现为自南向北递减分布,是典型的伴有低空急流的中尺度低涡流场分布;低涡辐合及其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风速带的共同作用,导致强垂直运动发展并维持,是造成本次山东半岛极端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6.
为提高大气温度测量的准确度,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地面气温观测系统并推导了相应的辐射误差修正方程。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该测温系统进行结构优化设计以及辐射误差量化计算。然后,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拟合可针对多变量变化的辐射误差修正方程。最后,以076B型强制通风测温仪器的测量值作为温度基准,验证该测温系统的测温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地面气温观测系统的测量值与基准温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031 ℃和0.041 ℃。  相似文献   
157.
湖北省夏季不同阶段强降水及其大气低频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莺  任永建  杜良敏 《气象》2017,43(1):77-83
利用1961-2014年湖北省68站逐日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流资料,对比分析了湖北省夏季梅雨期和盛夏期低频强降水事件的基本特征、大气环流形势和低频信号传播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省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准双周低频周期。(2)相较于盛夏期,梅雨期低频强降水事件次数多,强度强。(3)梅雨期和盛夏期低频强降水事件发生期间的环流形势有着显著的差异。梅雨期,对流层中层东亚沿岸为南北向的波列分布,低层受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共同影响,水汽条件好,东亚存在鞍型场,流场变形,利于形成中尺度气旋系统;盛夏期,对流层中层为欧亚波列分布,低层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弱,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输送的影响,日本海以西地区有一异常气旋,其西侧的偏北气流与暖湿气流在30°N附近交汇维持。(4)在强降水事件发生前后,对流层低层的低频正涡度传播特征有较大差异,在梅雨期表现为驻波特征,盛夏期传播更为明显,表现为向西、向南向北传播。  相似文献   
158.
建筑是体现与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将一定的社会文化、准则、习俗固化于其形态之中。平遥票号作为晋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内部空间组构特征体现了一定时期、地域的文化逻辑及生产、生活方式。空间句法作为一种分析空间与其所承载社会逻辑之关系的理论,为深入分析建筑空间形态与组构、功能、内在的文化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及句法软件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票号建筑空间分析后发现:平遥票号是晋商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空间的文化逻辑主要通过空间整合度和视觉差异来体现,社会文化也正是通过空间的组构特征来传达;由不同性质建筑改造来的票号反映出不同的空间等级和社会文化,具体体现在整体布局、空间等级、院落布局、对外联系及功能布局等方面。这些发现为理解建筑形式与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传统建筑票号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文化遗产地遗产解说系统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9.
西方人文地理学文献中的“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动人口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对1998年以来国际人文地理学期刊所刊载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归纳出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关"家"研究的两个层面:一是家的两重性,即作为物质与想象的家,包括跨界移民和家的重构、特定家屋空间和家的互动、家庭物质文化和家的内在联系;二是家、身份与权力,包括家和身份、家和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国内地理学对"家"的研究现状,认为国内需借鉴西方已有成果。西方文献的立足点和研究的起点基本上是个体的家,而在中国,个人隐藏于家中,家成为个人身份外在化的符号,家内的人与物都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家本位意识必然导致对个体的忽视。因而,未来在国内开展的研究应格外重视不同尺度上家的涵义,并以此为起点和立足点开展相应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0.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四大沙地地区可持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娜  赵媛媛  丁国栋  崔晓  彭玏 《干旱区地理》2018,41(6):1310-1320
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生产性生态足迹模型,评估并对比了我国四大沙地地区2000年和2015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盈余状态,以揭示区域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2000-2015年,四大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毛乌素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最高,达20.85%,增长量为79.21 hm2·人-1;人均生态足迹主要以化石能源足迹和草地足迹为主;2000-2015年四大沙地地区生态赤字程度在不断增强,毛乌素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赤字变化量最大,达79.51 hm2·人-1,造成赤字程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区化石能源的大量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前四大沙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以自然资源大量生产和消耗为代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仍存在挑战,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