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EOF模型分析北京周边气溶胶影响域气候变化显著性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79~2000年TOMS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华北地区气象站日照时数、雾日数、低云量等资料以及EOF模型综合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冬季北京及周边城市群落的气溶胶分布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效应问题,重点探讨了北京周边区域气候EOF模型特征向量变化显著区与气溶胶影响效应的相关联系.分析多年平均冬季TOMS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区域分布,发现北京及其南部周边地区“马蹄型”大地形谷地内存在南北向带状大范围相对稳定的气溶胶浓度高值区空间分布;冬季气溶胶光学厚度在北京与周边地区存在高相关影响区,在此气溶胶相互影响显著区,冬季气溶胶光学厚度与雾日数、低云量呈年际变化“同位相”特征,表明特定区域大气环流背景下,北京及周边地区气溶胶变化对该地区低云量、雾日数的年际变化存在影响效应.进一步通过EOF模型特征分析,揭示出华北地区冬季日照时数减少、低云量和雾日数增多气候变化区及其长期演变趋势,尤其EOF模型第一特征向量中日照时数、雾日数及低云量变化显著区与其20世纪80~90年代偏差显著区近似重合,且这些变化特征显著区域均与北京周边南北向带状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及其高相关区呈对应关系;日照时数、雾日数、低云量EOF模型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与区域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年际变化呈“同位相”特征,且均呈长期演变上升趋势.EOF模型分析描述出北京南部周边地区冬季日照时数减少、低云量和雾日数增多的区域气候变化主体特征,揭示出区域气溶胶影响效应,即多年平均冬季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以及日照时数、低云量和雾日数EOF模型第一特征向量变化显著区均位于北京南部周边城市群落区域,上述相关分布特征揭示出北京南部周边城市群落影响域存在气溶胶气候效应区域性增强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2.
北京秋季地面O3的一维模式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一维光化学模式,基本模拟出静稳天气条件下2001年9月9日北京几个主要大气污染物种:O3、NO、NO2、CO以及SO2的日变化特点,并解释了影响O3及NO、NO2、CO和SO2日变化的控制因子作用。初步分析认为,地面O3对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的变化很敏感。NMHC的增加或减少,将会造成O3的明显改变。造成9月9日夜间20:00~23:00一次污染物NO、CO和SO2浓度急剧升高的原因是由于夜间大气层结稳定情况下,大气的垂直扩散减弱,污染物在底层积累造成的。由于实际大气中,影响O3生成和损耗的机制很复杂,同时大气的平流输送是影响O3及其他污染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用一维模式虽然能够揭示出影响O3变化的几个因子的作用,但要深入分析O3产生和消耗机制,还需要用三维模式。  相似文献   
43.
概述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简称气科院) 近30年来有关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成果。该院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研究项目, 做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成果:在青藏高原发现“臭氧低谷”, 这一重大发现列为当年中国10大科技成果之一; 首次把环境、生态、气候几个重要领域进行综合研究, 发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状态, 最终对区域气候造成影响; 对北京市大气污染机理和调控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三维立体观测基础上, 提出了点-面结合与统计-动力综合分析, 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分析方法及模式新技术等, 获取了解决大气环境领域关键技术难点的创新成果; 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大陆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即瓦里关本底台, 开创了我国全球大气本底业务观测等。几十年来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几乎涵盖了当前大气化学所有重要领域及其前沿学科, 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臭氧和反应性气体、气溶胶、酸雨、模式的发展及应用、空气质量预报技术和环境评价等。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是和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监测站网建设密不可分的, 广大科研人员参加了诸如大气本底站网、酸雨站网、臭氧站网、沙尘暴站网等业务站网的建设, 与此同时也构建了大气化学科研平台。  相似文献   
44.
为研究中国大气中非甲烷烃(NMHCs)区域性本底浓度与变化特征,采用吸附富集—热脱附—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临安(30°25′N,119°44′E,海拔132.0 m)和上甸子(40°19′N,117°07′E,海拔286.5 m)大气本底站大气中NMHCs的组成与浓度。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先后按季度分4次观测与取样,共获145个有效样品。检测出C2-C10的NMHCs组分52个,其中包括26个烷烃、17个烯烃和9个芳香烃化合物。在临安和上甸子大气中非甲烷烃总烃(TNMHC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8.5±126.0)×10-9C,(278.7±185.5)×10-9C。两站烷、烯、芳香烃在TNMHCs中所占的比例相近,分别约为21%—33%,7%—19%,54%—70%。受源、汇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NMHCs浓度存在明显地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但变化趋势两地略有不同。TNMHCs平均浓度的峰值都出现在10月,谷值分别出现在1,7月。气象要素以风向和风速的影响最为明显。TNMHCs高浓度大多与上风向存在较强污染源有关。另外发现,临安TNMHCs浓度比10 a前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5.
本项目主要就如何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精确监测大气层水汽总量、如何将不同方法结合监测高原水汽总量、大气水汽资料的应用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在水汽源诊断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6.
中美大气化学联合考察实验结果的初步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临安区域本底站观测资料分析结果得出,中国中纬度地区秋、冬季O3及其前体物NOx等浓度偏高,可以对农作物和地表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观测结果表明:近地层大气O3浓度主要决定于地面总辐射量控制下的光化学反应过程;O3的生成受到前体物NOx的控制,但O3与NOx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从PEM-WESTA和B的实验及1995年的观测资料表明,O3的生成效率随着NOx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尽管O3的生成速率秋季比冬季的大,但由于秋季较高的NOx抑制了过氧基的生成,因此冬季O3的累积量几乎可以和秋季相比拟.在临安观测的NMHC和NOx的比值比国外同纬度地区测值要大.这说明在临安本底站O3的光化学生成中,NMHC不是控制物种.从而提示我们,在这些季节临安O3光化学产物能够被NOx浓度所控制.中美大气化学联合考察(PEM-WEST-B)实验期间,台湾省的卡盯站SO2的平均浓度为0.29ppb,O3的平均浓度为42.2ppb,可以认为此值为低纬度海岛的本底值.1994年PEM-WEST-B实验期间临安站的观测资料和台湾省的卡盯站资料相比,临安站SO2的浓度约为卡盯站SO2浓度的50倍左右,从而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大气本底的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47.
龙凤山大气近地层O3浓度变化及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首次在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测得的地面O3浓度及其变化的资料表明,中国东北农村地面大气O3浓度总体水平不很高,但在少数特殊的天气条件下,时均浓度可超过国家二级标准。O3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其月平均浓度1995年1月最低(27.5ppb),1994年11月最高(43.2ppb)。O3日变化幅度夏季的晴天最大(28ppb),冬季的阴天最小(8ppb)。气象要素(尤其是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等)和NOx与地面O3浓度有较密切的关系。用多变量分析法探讨了地面O3各指标随气象因子和NOx共同变化的规律,并拟合了寒冷和温暖期里与地面O3日最高浓度、日最低浓度及日变化幅度有关的方程。  相似文献   
48.
地表非均匀性对区域平均水分通量参数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网格尺度地表非均匀性对于网格区平均通量具有重要影响。若将网格区视为均一地表,并不能真实描述地-气通量交换过程,且可造成很大误差。文中从理论上证明,区域平均水分通量的变化率可分解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区域水分通量的算术平均变化率;第二部分为非均匀性所引起的水分通量变化率扰动,它与区域内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变差系数有关。数值试验表明,地表土壤水分的水平空间变差系数集中反映了区域内土壤水分分布的非均匀程度,不同土壤对同样的非均匀程度其敏感性是不同的。变差系数愈大,非均匀性愈强,在相同的土壤水分平均值下,不同土壤类型对地表非均匀程度的敏感性并不相同。例如沙土和粘土受非均匀性的影响就可相差数十倍。  相似文献   
49.
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稳定同位素变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根据北半球IAEA/WM0监测网12个具有长序列站点的资料,分析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中δ^18O的时空变化特征,被选出的12个取样站都存在显的降水量效应,δ^18O/降水量变化率的大小与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反比关系,降水量效应不仅与产生降水的强对流现象相联系,而且与降水量的季节分布有关,在年尺度下,12个站中的11个站具有一定程度的温度效应,相对而言,位于中低纬度取样站的平均δ^18O/平均温度变化率大于中高纬度,与单站相比,合计的δ^18O和温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要显得多,说明δ^18O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大尺度气象条件的制约且反映大尺度空间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分析表明,12个站合计的年加权平均δ^18O和合计的年平均温度的逐年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0.
条件采样法测量大气垂直通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吸收)主要微量成分的基本特征和近地层大气中气体传输的机制,发展了各类测量方法以满足现场观测的需要。条件采样法是近十几年来基于涡动相关法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微气象学方法,它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较多的应用。文章着重于条件采样法的介绍,同时对其他几种垂直通量测量方法;涡度相关法、箱法,梯度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介绍,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