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0篇
  免费   1093篇
  国内免费   3437篇
测绘学   401篇
大气科学   1650篇
地球物理   2240篇
地质学   5227篇
海洋学   733篇
天文学   311篇
综合类   676篇
自然地理   1032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428篇
  2004年   433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364篇
  2001年   427篇
  2000年   439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53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355篇
  1992年   301篇
  1991年   389篇
  1990年   363篇
  1989年   395篇
  1988年   437篇
  1987年   365篇
  1986年   258篇
  1985年   351篇
  1984年   286篇
  1983年   211篇
  1982年   167篇
  1981年   121篇
  1980年   176篇
  1964年   93篇
  1960年   52篇
  1959年   110篇
  1958年   121篇
  1957年   1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31.
132.
133.
大西洋扇贝贝壳生长年轮的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只活的大洋扇贝Placopecten magellanicus分别于1983和1985年采自加拿大诺瓦·斯科舍省布朗斯浅滩,其氧同位素记录展示出一种年度性的循环,并与由环境海水的实测温度和同位素组成所预计的贝壳同位素组成十分接近。外生长线的位置与这些循环中δ~(18)O的最大值吻合,这说明外生长线于底层海水温度最低时(春季)形成。据测定的δ~(18)O的结果证明,外生长线是年度性形成的,这与生物学证据一致。  相似文献   
134.
135.
澳大利亚是个大陆岛,界于南纬11°—43°,东西长5000公里,面积约770万平方公里(包括塔斯马尼亚岛等)。她与南极大陆隔以3000公里的海域。在澳大利亚和亚洲大陆之间有一列岛屿,其中新几内亚位于与澳大利亚相同的大陆架上,在第四纪时通常是相连的。  相似文献   
136.
本文用在加拿大诺瓦·斯科舍省芬克湾采集到的两只活体偏顶蛤(Modiolus)贝壳上的氧同位素组成重建了过去十年间的底层海水温度记录,它也可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来确定贝壳上外生长线的沉积时间。由于对贝壳进行了密集采样(可多至每个贝壳沉积年份取15个样品),贝壳上的δ~(16)O变化反映了芬克湾底层海水的季节性变化。两只贝壳所得的温度剖面符合得很好,说明它们基本上是与真实的环境温度相对应的。本研究证明在海胆疾病爆发时底层海水的温度并没有异常升高,这说明疾病传播的关键因素是带病的生物体,而不是温度。同位素技术也说明了在贝壳外表面上可见的外生长线是年轮性的,它们是在每年冬季最低水温时沉积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7.
一个与转移作用有关的盆地的演化:Ardea盆地(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地区)C.Faccenna等地层Ardea盆地是拉齐奥边缘最深的盆地之一。充填了1600m中新-更新统沉积。这套沉积物覆盖在一套中新统以泥灰质-砂泥质为主的复理石异地构造层上,复理石上覆...  相似文献   
138.
康德—拉普拉斯的“原始星云说”是风靡世界的地球起源理论,该理论主张地球是从“原始星云”转化而来的。笔者对此理论明确提出质疑。阐述了南海化学元素的多样性及其来源,以及在星云中发生的合成元素的核过程,据此指出,地球全部海洋化学元素是在星体演化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核反应的综合产物,而绝非简单地从康德—拉普拉斯的“原始星云”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另一颗恒星或超新星聚变爆发形成的次生星云创造了地球。  相似文献   
139.
140.
Observations of fluid mud were made in the lower North Passage of the Yangtze Estuary in February 2000, on 10 -11 August 2000, on 30 - 31 August 2000 (after two strong typhoons), on 21 - 24 August 2000 (neap tide) and on 3 -6 September 2000 (mean tide) respectively. In situ data show that the fluid mud in this area consists of fine cohesive sediment (median size 7.23 μm). The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fluid mud varied during the neap-spring and flood-ebb tidal cycl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fluid mud phenomena in this area may be categorised in a three-fold manner as slack water, storm and saltwedge features. The thickness of the fluid mud layer of slack water during the neap tide ranged from 0.2 to 0.96 m, whereas during the mean tide, the thickness ranged from 0.17 to 0.73 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fluid mud layer was larger during slack water than at the flood peak. Shoals cover an area of 800 km^2 with a water depth smaller than 5 m. Erosion of these extensive intertidal mudflats due to storm action provides an abundant sediment source. This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this estuary when the tidal level is lower than 5 m. The lower North Passage is a typical zone of saltwater wedging, so the saltwedge fluid mud has the most extensive spatial range in the estu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