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4篇
  免费   857篇
  国内免费   1020篇
测绘学   658篇
大气科学   423篇
地球物理   744篇
地质学   1965篇
海洋学   412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327篇
自然地理   40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249篇
  2021年   260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8 毫秒
991.
We used illite and chlorite crystallinities, index minerals, mineral assemblages, polytype and domain size of white mica,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is (EMPA), b0 geobarometer and chlorite geothermometer to quantify the diagenetic and metamorphic overprint on the Triassic flysch formations in the Songpan-Garzê orogen along profile Zoigê-Lushan, northwest Sichuan. Two anchizones, two epizones, one diagenetic zone and a transition belt in-between them are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obtained data. lllite crystallinity correlates strongly with the best mean domain size of mica and moderately with chlorite crystallinity. 2M1 white mica polytype are observed within the epizone whilst 2M1 and 1M polytypes occur in the anchizone and diagenetic zone. Epizonal metamorphism reached maximum temperatures of 370℃±21℃ at low-to intermediate pressure conditions. Clay minerals underwent Ostwaid ripening during metamorphism. Rock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reveal contrasting degrees of metamorphic overprint: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epimetamorphlc conditions contrast with diagenetic rocks on the southeast side.  相似文献   
992.
任何平滑拟合方法对实际资料处理时均会产生端部效应,即处理结果在资料(弧)段的两端精度较差,端部效应问题,已成为区域GPS气象网准实时PWV(可降水量)解算的重要问题之一。Bernese数据处理软件在解算对流层天顶延迟方面独树一帜,以中国境内和其周边共5个IGS站2012年某天的数据为解算实例,在简要介绍Bernese解算对流层产品的基础上,采用单一变量的原则,研究分析不同截止高度角和时间分辨率对数据处理结果的端部效应影响和误差量级,并给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993.
NDSI与NDFSI结合的山区林地积雪制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雪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可见光波段的高反射率、低导热率的特性以及大面积的覆盖,成为全球辐射平衡的重要决定因子。在中纬度的干旱和半干旱山区,季节性的冰雪融水是春季河川径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山区积雪分布的变化对融雪期河流径流量的波动具有重要影响。当前的积雪产品在下垫面为山区林地时会低估积雪面积,从而影响了山区水文过程模拟的精度。本文基于Landsat OLI影像,采用归一化差值积雪指数NDSI和归一化差值林地积雪指数NDFSI相结合的方法,对春季融雪期的阿尔泰山区泰加林地进行积雪识别,并采用海拔高度、温度、以及对应的高分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NDSI进行积雪识别时,山区林地的积雪会被大量漏分;对林地像元采用NDFSI阈值法可以区分林地中是否有积雪分布。NDSI和NDFSI相结合的积雪识别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提供森林分布图等辅助数据,可以有效提高山区林地复杂环境下积雪制图的精度。  相似文献   
994.
针对移动互联网现有硬件性能不足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全景地图切片技术。首先将全景图投影到立方体的六个面上,然后分级裁切全景图,形成多级切片金字塔。通过实际应用证明,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全景图的加载显示速度,很好地满足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995.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市情深化的绿道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城市绿道对居住小区的影响指标体系,对都市发展区内的居住小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有力地支撑了武汉市绿道建设和规划对居住小区的影响分析,为未来绿道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本文也是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尝试,使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相似文献   
996.
在介绍相关技术背景的基础上,根据建立虚拟校园模型的特点及业务条件,提出了以Skyline生成的三维地形数据为基础,结合3Dmax创建的校园三维景观模型建立虚拟校园模型的该方案,并成功运用解决方案建立了某学院的虚拟校园模型。  相似文献   
997.
矿物光谱指数是利用比值的方法增强Fe和含OH矿物在可见光、短波红外区间的吸收特征,进而提取蚀变矿物信息的一种方法。由于斑岩型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明显,西藏多龙矿集区中集中了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等铜、金矿床,通过矿物光谱指数的计算提取相关蚀变信息,对该区域的下一步找矿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矿物光谱指数(5+7)/6、(6+9)/8等方法提取了镁、铝两类羟基及铝羟基类下的高岭石等蚀变信息,采用5/4、2/1的方法提取了二价铁、三价铁的蚀变信息。经过与OLI影像采用PCA方法及野外实地勘查采样,证实了利用本文方法所提取的蚀变信息有效。  相似文献   
99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全球1982-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矢量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面积增加了528.768×104 km2,增加速率为7.920×104 km2/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全球耕地面积以20世纪80年代增速最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耕地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70.854×104 km2、107.890×104 km2、186.492×104 km2,增加速率分别为7.236×104 km2/a、2.780×104 km2/a、3.758×104 km2/a;亚洲、欧洲、非洲耕地面积为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23.769×104 km2、4.035×104 km2、86.76×104 km2,减少速率分别为-5.641×104 km2/a、-0.813×104 km2/a、 -0.595×104 km2/a。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增加的耕地主要由草地、林地转化,分别占53.536%、26.148%。新增耕地面积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及中部、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南美洲东南部、美国的中部及阿拉斯加、加拿大中部、俄罗斯西部及芬兰北部、蒙古北部等区域。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为全球耕地增加比例最高区域,增加了80%~90%。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换化为其他用地共计1071.946×104 km2,全球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了草地、林地,分别占比为57.482%、36.000%;全球减少耕地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的苏丹南部、美国中南部、俄罗斯南部及欧洲南部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等国,减少最大的区域为非洲南部,减少了60%。④ 各大洲耕地均表现出向高纬扩张的趋势,全球多数国家表现出新增耕地扩张而原有耕地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9.
北京市不同功能区不透水地表时空变化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乔琨  朱文泉  胡德勇  郝明  陈姗姗  曹诗颂 《地理学报》2017,72(11):2018-2031
目前有关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的相关研究多数是从整体层面开展,忽略了其内部功能区的作用及差异。运用分类回归树(CART)及系列变化检测模型得到北京市1991年、2001年、2011年和2015年四期不透水地表分布,并运用标准差椭圆、洛伦兹曲线、贡献指数及景观格局理论对各功能区不透水地表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1-2015年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的总面积增加了约144.18%,分布的主导方向由早期的东北—西南趋向于当前的正北—正南。各功能区间不透水地表的空间分布异质性逐渐减弱,但贡献指数值存在很大差异:功能拓展区的贡献指数最高,其四年中的最低值(1.79)高于其他功能区四年最高值,是北京市不透水地表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区;功能核心区的蔓延度指数值最高,约为其他功能区的2倍,为不透水地表的优势聚集区;发展新区的贡献值由负值变为正值并成倍增长,成为北京市不透水地表增长的主要源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贡献指数始终为负,并逐年减小。不同类型不透水地表的景观指数和质心偏移均存在差异,高盖度不透水地表的形状指数和斑块密度值最小,分布最为集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北京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控制其空间格局及增长模式,尽量减缓其增长速度及团聚程度。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利用1906-2015年武汉月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资料,重建了过去110年武汉市年平均气温距平序列,分析了其年代际尺度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为:①过去110年武汉市经历了“暖—冷—暖”3个多年代际波动,其中1906-1946年与1994-2015年气候相对温暖,1947-1993年则气候相对寒冷;②在多年代尺度上,武汉市存在多次显著增温和降温过程,其中增温速率最快的30年和50年分别出现在1980-2009年和1960-2009年;最快降温速率则出现在1928-1957年和1925-1974年;③过去110年武汉市年均温发生了3次跃变,其中由冷转暖的跃变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和90年代中后期,而由暖转冷的跃变则出现在40年代;④武汉市年均温变化与全球/北半球和中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幅偏大。此外,全球增暖停滞现象在武汉市最近十几年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