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Landsat 8 OLI影像已成为重要的数据源,但受云及云影的影响较大,降低了数据的可用性,因此,快速识别云及云影,为后续的数据恢复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通过构建云指数(CI)、归一化暗像元指数(NDPI)和比值阴影指数(RSI),采用阈值法和方位角搜索法,以两景Landsat 8 OLI影像(一景试验影像,另一景验证影像)为例进行云及云影检测。每类随机选取200个样点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CI可快速区分OLI影像中的云区与非云区,厚云样本点正确识别率达到99%;NDPI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的比值阴影指数RSI放大了水体、云影与其他阴影间的差异,更便于区分;方位搜索合理设置搜索方位角和搜索距离,简化了云影与云的相对关系模型,可准确区分水体与云影,两者的正确识别率都超过93%,弥补了阈值法的局限性。本方法可行快捷,为OLI影像的后续应用提供了基础,可有效提高其利用精度。  相似文献   
92.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磷的沉积通量及空间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水文状况、水质状况、生态类型均显著不同的三个太湖典型湖区, 利用^210Pb定年测定了近百年来沉积物及磷的沉积通量.结果发现, 三个湖区磷的沉积通量及其变化规律相差很大.发生蓝藻水华暴发的梅梁湾近百年来沉积物和磷的沉积通量都比较小, 只是在近十几年来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太湖上游的夹浦沉积物沉积速率近百年来持续增加, 只有表层有所下降, 但表层12cm沉积物中磷的沉积通量却显著下降; 处于太湖下游草型化的胥口湾湖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沉积物沉积通量呈增加趋势, 之后呈下降趋势, 磷的沉积通量则呈振荡下降趋势.研究表明, 太湖沉积物中磷的累积通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93.
莱州湾东岸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岸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3个大型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地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作用因素研究计划(HDP)中,由HDP与IGBP分别以人类活动和地球环境为中心并相互结合,从系统性变化和累积性变化的观点,通过个人、地区、国家和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而进行。物质与能量流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而过渡带(即界面)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有效地区。海岸带是最重要的过渡带。查明海岸带各地球子系统间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对各子系统的描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海岸带的新概念,以陆海相互作用为其基本特征。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提出的关于“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计划,在近几年中成为海岸带研究的热点以及全球变化中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94.
间接ELISA技术在病原性鳗弧菌SMP1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出血症的病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SMP1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测定了抗血清的工作浓度和对抗原的特异性,建立了在大菱鲆肝肾组织中检测SMP1的间接ELISA方法。SMP1人工感染大菱鲆,用建立的间接ELISA对大菱鲆肾脏和肝脏进行检测,结果肾脏的阳性检出率为87.7%,肝脏的阳性检出率为90%。该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快速准确地鉴定由SMP1引起的大菱鲆疾病。  相似文献   
95.
7月10日晚7时许,刚从矿山上巡查归来,还没来得及吃饭的陕县宫前国土资源中心所监察员小任的手机又响了.他不由一阵紧张,心里暗想,十有八九又是一起宅基地水路、通道引纷求援电话,看来今晚的安生觉又不能睡了!  相似文献   
96.
97.
管道穿越山区河流河段的埋深设计是工程安全与经济造价的重要问题。当前河床冲刷计算方法众多,而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较少。本文以常用的一般冲刷、局部冲刷经验公式及非恒定数值模拟技术为基础,分析了某管道穿越河段冲刷特性。结果表明:非恒定流数值模拟方法能较全面反映穿越区域最大冲刷深度的演化过程,规范建议的一般冲刷64-1修正式与局部冲刷65-2式计算的最大冲刷程度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吻合,而局部冲刷65-1式冲刷稍偏小,堤坝局部冲刷式计算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98.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基础生产者, 其群落结构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河流输入是人类活动影响大亚湾水体环境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淡水输入改变了水体温度、盐度、浊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 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文章调查研究了2015年河流输入最强的夏季丰水期大亚湾的水体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分析了在较强河流输入影响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发现, 夏季大亚湾淡澳河的输入使湾顶淡澳河口区域形成层化的低盐、高温、低透明度、高营养盐的水体, 湾中部表层水体则受一定强度河流羽流影响, 而湾口和湾中部底层水体主要受外海水影响。淡澳河淡水输入是夏季大亚湾外源性氮、磷营养盐的主要来源, 而硅酸盐除河流输入外, 外海水也输入较多的营养盐使得底层水体硅酸盐浓度较高。夏季大亚湾水体营养比例失衡较严重, 溶解无机磷是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硅藻是大亚湾夏季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 调查发现3种优势种[极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minim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 rotula)]均为硅藻。通过聚类分析, 可将大亚湾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分为3种类型, 分别为: 浮游植物丰度较大的极小海链藻藻华暴发的群落, 位于淡澳河口, 受河流输入影响明显; 中肋骨条藻占据优势的群落, 分布在受一定强度的河流及其羽流影响的湾顶和湾中部区域; 浮游植物丰度较低的群落, 无明显优势种, 主要分布在湾口海水影响区域。淡澳河口的水体环境有利于小型链状硅藻极小海链藻的快速繁殖并暴发了藻华, 藻华发生时的海水环境条件为: 温度30~31°C, 盐度17‰~31‰, 水体透明度0.45~1.2m。硅藻对不同营养盐利用的差异以及随后的生物碎屑和颗粒沉降过程导致藻华发生区域Si∶N值略降低, N∶P值显著升高。河流输入影响下, 单一物种大量生长使得浮游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分布极不均匀, 从而导致淡澳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降低, 种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从淡澳河口向湾口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9.
2011年10月对灌河口及其入海河段中潮带进行了11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种,均为软体动物。潮间带优势种为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总平均丰度为92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0.9 g/m2;入海河段优势种为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ea sinensis),总平均丰度为180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52.5 g/m2。与邻近海域相比,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H’等都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污染物敌敌畏、OCPs、SVOCs和重金属镉、汞、锌和总铬的浓度对生物量、丰度和H’有着显著或较大影响。研究表明,灌河沿岸4个化学工业园的排污及沿岸码头建设等对该海域产生了较大的人为扰动,已不适宜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需进行跟踪调查监测及时制定该海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相似文献   
100.
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情况,于2009年5、8、10和12月分4个航次在辽东湾西部海域15个站位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并用2种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8种,其中多毛类81种,甲壳类70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4种,其他动物4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 943.28ind/m2,年平均生物量(去灰分干重,AFDW)为2.95g/m2。Brey模型估算研究海域年平均次级生产力(AFDW)为3.82g/(m2·a),P/B值为1.30;Brey模型估算研究海域年平均次级生产力(AFDW)为4.17g/(m2·a),P/B值为1.41。结果表明,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呈由西部近岸区域向东部远岸区域逐级递增的趋势,通过与其他海域次级生产力比较,发现辽东湾西部次级生产力高于东海和长江口而低于渤海和厦门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