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0篇 |
免费 | 167篇 |
国内免费 | 1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篇 |
大气科学 | 88篇 |
地球物理 | 173篇 |
地质学 | 417篇 |
海洋学 | 74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73篇 |
自然地理 | 1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与自然系统产生的影响已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关注。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大,社会与生态系统似乎变得日趋脆弱。人们关心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天气与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更希望了解未来的21世纪,人类居住的地球会出现什么样的气候情景。根据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观测记录、研究成果以及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的评估与预测展望,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概括。首先阐明20世纪地区性气候变化的事实;并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科学技术报告中关于20世纪全球气候变化进行的总结性评估以及对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作为阐述过去与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依据。同时,还介绍了一些科学家对IPCC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结论所持的不同观点或质疑。还就气候变化对社会与自然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02.
基于四川盆地及周边的245个宽频带台站2010年9月-2014年9月期间的远震记录,提取双台路径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反演得到四川盆地20~120 s的高分辨率瑞利面波相速度及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在丰富区域地球物理基础数据的同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地壳上地幔变形耦合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短周期(20~30 s)的相速度分布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相吻合,作为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边界——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对上述三个地块上地壳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松潘-甘孜地块,特别是川滇地块中下地壳普遍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表明中下地壳相对软弱;而四川盆地的中下地壳整体呈现相对高速,表明四川盆地具有相对坚硬的中下地壳.研究区域东南角接近北扬子地块与南扬子地块的缝合部位,呈现高速异常.四川盆地南部和东南邻区不同周期均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且快波方向较为一致,反映这些地区不同深度变形耦合较好.四川盆地西部、北部及东北部邻区,不同周期的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变化较大,不同深度变形耦合较差.这些特征与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物质流动被扬子地块的高速地壳阻挡的宏观认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103.
本文建立了一个中纬电离层E层理论模式. 该模式从NO+,O2+,O+和N2+这四种主要离子的连续性方程出发,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中纬电离层E层电子和各种离子密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情况. 计算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出E层电子密度峰值(NmE)或E层临界频率(foE)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随太阳活动的变化趋势. 将模式的计算结果与武汉地区测高仪的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模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纬电离层E层的实际形态. 针对以往电离层E层理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几种重要因素,包括二次离化源,λ<150?谱段的辐射通量,吸收截面以及NO分布对于模式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 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 km)。 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交界, 极震区烈度为Ⅷ度, 震中位于北纬34.7°, 东经103.9°, 误差在10 km以内。 该地区构造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 其中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 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 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 综合分析认为, 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的前缘分支断裂是甘肃岷县1837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05.
如何使用少量的地形特征复原地形地貌一直为地学领域的难题。本文使用开源数据集提取地形特征要素,使用地形特征要素作为约束条件构建了用于生成DEM的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ondi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CGAN),设计了基于开源DEM、开源DEM与遥感影像组合、以及5m高精度DEM提取地形特征要素生成DEM的对比实验,并对结果进行视觉效果、相关性分析以及地形因子的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1)在视觉效果上,3种不同方式生成的DEM在视觉效果上均十分逼近原始5 m DEM,都远好于传统插值方法生成DEM,基于开源12.5m DEM提取要素和1m遥感影像的重建效果最接近于原始5 m DEM;(2)在相关性上,三种不同方式生成的DEM与原始5m DEM相关性均能达到0.75以上,组合开源数据提取要素重建DEM与原始5 m DEM相关性可达到0.85以上;(3)在地形因子方面,基于开源12.5 m DEM和1 m遥感影像提取要素重建DEM的坡度和坡向的分布趋势与原始5 m DEM最为一致。本文为高精度DEM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高精度DEM难以获取... 相似文献
106.
107.
三轴压缩下粗晶花岗闪长岩声发射三维分布及其分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介绍稻田花岗岩(Inada granite,即粗晶花岗闪长岩)在三轴压缩变形条件下,声发射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的实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声发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自相似结构,其分维维数为2.1—2.3,明显低于大岛花岗岩(Oshima granite,即细晶花岗闪长岩)在相似变形条件下的结果,后者为2.7左右。粗晶花岗岩声发射分布还具多分形特征,其拐点为岩石平均颗粒粒度R_o(=5mm),在大于R_o的尺度内的分维D_l和小于R_c尺度的分维D_s各自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关系。作者指出,D_s,D_l的大小表示各自尺度内应力场非均匀变化 相似文献
108.
水汽是一种比CO2温室效应更强的温室气体,在平流层中为光化学反应提供氢氧自由基,凝结成冰晶后还能为臭氧的消耗提供非均相化学反应界面,从而加速臭氧的消耗,因而对气候有重要影响.深对流云对水汽的垂直输送是平流层水汽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研究深对流云向平流层的水汽输送可以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参考.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深对流云向平流层的水汽垂直输送问题的研究进展,包括水汽垂直输送到平流层的证据、穿透性深对流云的识别方法、水汽被深对流云垂直输送到平流层的机理以及穿透性深对流云对平流层湿度作用的影响因子4个方面,并进行了小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9.
按照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技术思路,讨论了b值、年均发生率和地表空间分布函数等的确定方法,最后以多参数方案组合成“逻辑树”对攀西地区重新进行了地震烈度区划。以“逻辑树”方法进行地震烈度区划不失为目前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0.
煤层自燃是中国北方煤田中普遍存在的灾害现象,它不但烧掉了大量的煤炭资源,而且还污染了环境。实践证明,利用遥感影像判别火区位置、圈定火区范围和对火区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为灭火工程提供信息,是一项经济和社会意义很大的工作。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地区、不同波段、不同时相、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其影像特征(含与煤层自燃有关的热异常影像特征)都有较大的差异,因而从图像上分析和提取地物的热红外辐射特征时,需要考虑遥感图像类型、成像时间、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岩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讨论了地表辐射温度与上述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