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5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31.
地球电、磁力对成矿作用控制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忠实  邓军  彭晓雷 《吉林地质》2002,21(1):1-7,14
基于地球内核旋转产生地球电场和磁场的同时可使深部物质上涌,地球环境电磁场应与成矿作用间存在某种联系,故笔者设想地球电、磁力可能对成矿作用有一定的控制性,地球深部电场力和浅部磁场力能使导电矿物和磁性矿物发生分离或聚集,是地壳深部巨量太质预富集的重要形成过程,该过程与地壳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必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根据金和黄铁矿等本身所通过的电流来描述它们周围的磁场,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含金流体的性质,铁矿性矿物巨量富集与磁引力的关系。抗磁性有色多金属矿物巨量富集与磁斥力关系的讨论等,都表明地球电、磁力对成矿作用控制的可能联系,这种可能联系对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的解释上充分显示出地球磁力,板块构造和环太平洋成矿带三者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2.
成矿系统研究及其资源、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地质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它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成矿系统理论要点是:①成矿是一个由发生、持续到终结的开放的复杂动力系统;②成矿作用产物包括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它们共同构成矿化网络;③成矿系统研究的是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全过程;④成矿系统的研究,必须与成矿背景环境的研究一体化,并按构造动力体制进行分类。成矿系统研究的三重意义在于:①推动成矿学的深入发展,并有利于矿床学与地球科学其它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②在找矿预测中建立战略观点和整体思路,促进区域找矿和资源潜力评估工作;③研究成矿系统中有害组分的污染程度,为矿区环境质量评估和环保工作提供科学资料。论文指出以系统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使资源和环境服务的成矿系统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3.
基于地球内核旋转产生地球电场和磁场的同时可使深部物质上涌,地球环境电磁场应与成矿作用间存在某种联系,故笔者设想地球电、磁力可能对成矿作用有一定的控制性。地球深部电场力和浅部磁场力能使导电矿物和磁性矿物发生分离或聚集,是地壳深部巨量矿质预富集的重要形成过程,该过程与地壳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必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根据金和黄铁矿等本身所通过的电流来描述它们周围的磁场、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含金流体的性质,铁磁性矿物巨量富集与磁引力的关系,抗磁性有色多金属矿物巨量富集与磁斥力关系的讨论等,都表明地球电、磁力对成矿作用控制的可能联系。这种可能联系对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的解释上充分显示出地球磁力、板块构造和环太平洋成矿带三者间的内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4.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台地淹没事件使二叠纪时期的一些孤立台地被淹没而消亡,其后,研究区在三叠纪经历了从滇黔桂盆地到南盘江盆地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上,从连陆台地到浊积盆地以及发育在浊积盆地中的孤立碳酸盐台地,相分异特别明显,特别是南宁和靖西一带孤立台地上早三叠世的鲕粒滩以及连陆台地边缘的礁滩相灰岩更是引人注目。尽管不同相带的三级沉积层序相序组构千差万变并且它们的形成时限也不尽相同,但是由其所表征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则具有大致的同步性,从而在早中三叠世地层中可以识别出6个三级沉积层序;以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即可以建立南盘江盆地早中三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早、中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应的古地理特征,代表了统一的南盘江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晚三叠世的古地理特征,反映了南盘江盆地的消亡过程。  相似文献   
135.
微板块拼合之后 ,板内盖层部分常因强烈变形而重新形成为若干次级地质单元 ,后者多发育不规则的边界形态和特殊的构造组合。为认识其形成机理 ,进一步了解板内变形的某些特殊现象乃至普适规律 ,对铜陵矿集区进行了以景观重塑为目的的变形模拟。结果发现 ,即使原本相对规则和均一的构造单元 ,在周围地区的夹持和围限下 ,也有可能因经历复杂的“挤压—剪切—旋转—拖带”式递进变形 ,而在两个对峙的角顶部位发育一种特殊的“拖带”凹陷 ,并最终形成不规则的地质边界。前者可视作板内变形特有的区域尺度流变构造 ,而后者则是板内变形条件下的一种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36.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地壳浅部成矿流体活动的构造控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查明铜陵矿集区在燕山期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构造的导流-一控矿作用,作者完成了3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别模拟了中-深层次断裂系统、浅表部褶皱.断裂系统与中部褶皱系统的应力性质与应变景观;依次分析了不同方向、不同部位和不同层次控矿断裂及褶皱的导流作用,讨论了特定构造部位多种构造形迹复合而成的三维控流系统对流体运输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区域地壳浅部的中-深层次,褶皱作用较弱,主要由盖层岩系断裂系统及基底断裂共同组成导流断裂系统,为成矿流体的浅部运输提供了通道;在中-浅层次,褶皱作用较强。褶皱及其相伴生的断裂系统为流体提供了就位空间。  相似文献   
137.
地理信息系统(GIS)因为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为区域地质调查的信息管理提供了一个新颖、高效的工具,其数据的组织、建立和编辑处理都为最终形成多信息的数字化地图(多专题图件)及进行空间信息的检索提供了强大的引擎。  相似文献   
138.
矿床储量规模分布的分形模型及其分维的数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床储量规模预测在矿产勘查和评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其预测的最主要手段是建立矿床储量规模分布的数学模型.根据矿床储量的统计自相似性,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建立了矿床储量规模的分形模型.同时,通过模型及其分维值的数理分析,得出不同分维值的地学解释,讨论了分维的线性与非线性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法.  相似文献   
139.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多种能源矿产分布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有机—无机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的盆地之一。有机矿产包括煤、油气、煤层气等,分布于盆地内部,无机矿产以铀矿为主,处于盆—山转换部位。盆地边缘的造山活动控制了内部基底变形,基底变形又制约了盖层构造格局的演化,而后者决定了盆内有机矿产的源、运、储过程,如烃源岩展布、煤级分布等。造山活动和盆地演化共同制约着砂岩型铀矿的产出,油气在水平挤压和上覆地层压实作用下自内而外、自下而上输运,而于周缘造山带形成的含铀中低温无机成矿热液,在重力作用下,沿渗透率较大的透水层自上而下向盆地内部输运,还原性油气与氧化性含铀热液在盆—山过渡处相遇,导致无机流体的关键性物理化学参数的转变,使铀元素沉淀富集。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成矿(藏)作用的发生具备各自成矿要素,且无机成矿和有机成藏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地质过程之间存在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0.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资源和生产基地,主要工业储量赋存于与中生代交代重熔或深熔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剪切带“玲珑-焦家式”热液矿床中。次为产于变质岩中斜切岩层的与石英矿脉有关的“盘马式”金矿床,其所占胶东工业储量比重很小,并且现有矿山的深部和外围资源前景很不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