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利用ND1、ITS1序列差异对采自太湖、在形态上被认为是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的三种个体进行鉴定,并与从NCBI中下载到的同属不同种褶纹冠蚌的ND1、ITS1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了基于Kimura2-parameter模型参数得到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NJ树。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有背角无齿蚌种间遗传距离变...  相似文献   
12.
2003年5月将Karl and Tien(1992)提出的Mg(OH)2共沉淀方法应用于东海赤潮高发区水体中磷酸盐的调查。本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测限为0.004μmol/L。将该方法与传统的磷钼兰方法进行对比,常规磷钼兰法高于共沉淀法。说明水体中可能存在大量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的磷化合物,且其不能被Mg(OH)2共沉淀,如1-磷酸核糖。此时,共沉淀法的测定值更接近水体中真实的正磷酸盐含量。共沉淀法可为赤潮爆发过程中低磷阶段的样品分析提供较可靠数据。用共沉淀法提供的测定数据分析赤潮爆发过程中水体中磷酸盐的变化,长江口磷酸盐总的分布趋势是沿岸含量较高,向外海逐渐递减。赤潮爆发过程中,随着赤潮藻类增殖,水体中磷酸盐被大量消耗,表层磷酸盐浓度迅速降低;赤潮消亡阶段,表层水体磷酸盐浓度逐渐回升,而底层由于藻类死亡后逐渐沉降磷酸盐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城市垃圾场的选址,勘察、长观等问题的阐述,说明了城市垃圾场环境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赵颖 《山东气象》1996,16(1):19-22
从基本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方程出发,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兼顾,高低空结合,对低空急流形成的某些物理因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得知,低空急流的形成是反映非地转运动、动力因子及热力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实例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旋转流场中的格子波耳兹曼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尺度的旋转流场中,由于存在哥氏力,使流体的流动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动力学现象.在原格子Boltzmann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哥氏力效应,发展了一个旋转流场中的格子Boltzmann模型.从该模型出发可导出地球流体力学方程,用这一模型对理想边界条件下的北半球大气环流进行了数值计算.数值结果很好地再现了大尺度地转流的流动特征.从理论和数值实验上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选取威远海相页岩(1#)、焦石坝海相页岩(2#)、瑶曲凝灰岩(4#)及瑶曲陆相页岩(5#和6#),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与低场核磁共振(NMR),研究中国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之间的孔隙结构特征的差异化特征。核磁共振冻融法(NMRC)可以精细探测页岩的纳米范围的孔隙结构。该方法可以拓展到结合核磁共振弛豫分析进行微观测量,详细探测不同孔径尺度下页岩的孔隙结构。测试温度梯度变化越小,孔隙分布测量的结果越精细。测试结果表明,从样品5#,2#,6#,1#至样品4#的孔隙率逐个减小。NMRC,LFNMR,压汞法(MIP),气体吸附法(GA)在它们各自的有效测量范围内,孔径分布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因此,将NMRC,LFNMR与GA和MIP等方法组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储层页岩的孔隙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陆相页岩(5#瑶曲页岩)的纳米孔隙更发育,与海相页岩相比也许具有更高的商业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项目地表覆盖分类成果质量检查的特殊性,结合验收检查工程实践提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成果质量检查技术流程与方法,归纳了成果采集精度、分类精度等关键的质量元素的检查要点、具体方法与典型质量问题,可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质量检验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万勇  薛强  陈亿军  张乾  赵颖  刘磊 《岩土力学》2013,34(6):1636-1644
为探讨不同界面形式下有限长与无限长填埋场边坡封顶覆盖系统稳定特性,通过模型试验确定了不同边坡长度下界面分别为土工膜和三维网时封场覆盖系统的破坏模式与失稳坡度。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覆盖系统的许可破坏模式及其速度场,利用极限分析上限法建立了考虑界面强弱特性以及坡长有限与无限形式的覆盖系统稳定性统一分析模型,并利用模型试验结果对该理论进行验证。运用文中提出的理论模型对新型环保的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生态污泥腾发覆盖技术(EST)中防护基材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覆盖层失稳时,滑移面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平行于坡面的直线,下段为位于覆盖层内部近似为与坡面成一定夹角的直线;减小边坡长度能使覆盖系统稳定特性提高,但减小覆盖层厚度对覆盖系统稳定的增减影响与界面强弱形式有关;覆盖系统稳定特性主要由界面抗剪强度控制,增加基材强度并不能大幅度提升覆盖系统稳定特性,且增加界面黏聚力对覆盖系统稳定贡献明显优于增加界面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19.
赵颖  郭恩栋  刘智  高霖 《岩土力学》2014,35(Z2):467-473
为了能够较快速、较准确地估计出穿越活断层城市地铁隧道的抗震薄弱部位,基于拟静力弹塑性有限元方法,以北京地铁7号线工程的区间隧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走滑断层位错作用下地铁隧道的非线性反应。通过在数值计算模型中嵌入合理的损伤塑性本构模型,利用损伤指标研究了走滑断层下衬砌结构的破坏形式,重点分析了结构损伤的开始部位、发展过程以及最终的损伤程度,并建立了能够估计结构损伤范围及破坏最严重位置的统计关系式。结果表明,在走滑断层作用下衬砌结构出现损伤的区域主要发生在活断层附近一定范围内,拱腰部位的损伤最为严重;增加基岩上覆土层厚度能够减轻衬砌结构的破坏程度,当基岩上覆土层厚度大于等于临界覆盖土层厚度时可以不考虑走滑断层断裂对于浅埋隧道的影响。衬砌结构损伤区域长度与震级的大小和土层厚度有关,损伤最严重的位置随土层厚度的变化而改变。研究成果为穿越活断层地铁隧道的抗震设计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地铁隧道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早期人们认为地下结构受周围土体的约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了神户市部分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受损严重,震后修复困难,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才使人们意识到地下结构的抗震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处于活动期的断层在我国分布较广,为避免使结构遭受活断层错动引发的震害,避让措施成为地铁隧道建设选线设计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