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454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41.
桂林新一代天气雷达通过一年试用后,发现发射机排气系统的设计原理,在桂林使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2.
西藏甲玛矿床南坑矿段蚀变、矿化及含矿斑岩年代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邹兵  林彬  郑文宝  宋扬  唐攀  张泽斌  高昕 《岩石学报》2019,35(3):953-967
西藏甲玛矿床南坑矿段新取得重大找矿突破。铜、铅、锌均已超过大型规模,但其矿化结构、蚀变特征与主矿体有明显差异,成岩成矿作用时限尚不明确。勘查成果表明,南坑矿段矿体以矽卡岩型为主,呈不规则"厚板状"产于推滑覆构造体系中。矿石类型以块状铜铅锌矿石为主,具有厚度大、品位富等特征。本文以南坑矿段的典型矿化蚀变特征研究为基础,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获得含矿斑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 8Ma,与主矿体岩浆活动时限(17. 0~13. 9Ma)一致,说明二者属于同一岩浆作用的产物。同时,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南坑矿段含矿斑岩的~(176)Hf/~(177)Hf比值较高,为0. 282803~0. 282902,ε_(Hf)(t)值均为正值,主要集中在1. 4~4. 9,平均值为3. 6,表明其岩浆源区可能存在幔源组分的加入,是碰撞后伸展背景下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此外,南坑矿段明显受滑覆构造控制,区域推覆构造形成的红塔复背斜轴部高位岩块失稳向北滑覆,形成铜山滑覆体,岩浆热液沿滑覆构造交代角岩和大理岩形成厚大的富铜铅锌矿体。因此,岩浆活动时限和矿床地质特征,均揭示甲玛矿区南坑矿段与主矿段属于中新世同一岩浆作用的产物,但南坑矿段的成岩成矿作用受滑覆构造控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43.
小尖山盆地发育断裂、火山构造及热液蚀变,已发现铀矿化、铀异常,是满洲里地区重要的火山岩型铀成矿远景区。依据区域重力资料,结合遥感、 CSAMT测量及地质勘查成果,明确盆地早期以NE向断裂构造为主,晚期NW向发育,属火山断陷盆地,具有阶梯状断陷特征。铀矿化与高岭石化、钾长石化及硅化关系密切,局部垂向上显示分带特性,且铀钼共生。成矿作用受NE、 NW向断裂构造控制,与区域成矿规律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44.
在俄罗斯远东分布大面积的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玄武安山岩和玄武质粗面安山岩。该火山岩的SiO_2=55. 42%~57. 34%,Al_2O_3=14. 61%~15. 01%,MgO=4. 92%~5. 78%,Fe_2O_3=8. 58%~8. 89%,Mg#[=100 Mg/(Mg+Fe~(2+))]=53. 1~56. 3,CaO=5. 82%~6. 62%,(Na_2O+K_2O)=5. 15%~6. 45%,属亚碱性系列,并具有高镁安山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结合前人的定年结果 (17. 1~20. 6 Ma)和所产出的构造位置,可以将其定义为新生代陆内高镁安山岩。岩相学与岩石化学揭示这些高镁安山岩没有经历明显的岩浆演化过程,化学组成接近原始岩浆。俄罗斯远东地区出露的新生代高镁安山岩,是新生代陆内岩浆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45.
杨殿忠  夏斌 《地质论评》2004,50(2):218-222
本文利用采自吐鲁番-哈密盆地西南部的样品,有针对性地做了一系列有机质抽提及分离实验,即①利用氯仿抽提岩石中有机质实验;②利用CS2-NmP(二硫化碳-N-甲基-2吡咯烷酮)抽提岩石中有机质实验;③腐殖质提取及分离实验。以上有机质抽提物及分离物分别做铀含量测试。通过实验发现,按以上实验顺序.岩石有机质提取物或分离物中铀含量依次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腐殖质中分离出的黄腐酸(Fulvic acids)中铀含量最高,说明在吐哈盆地西南部砂岩铀矿的形成过程中有机质(主要是腐殖质和沥青质)的吸附作用起到部分作用.起最主要作用的是黄腐酸,而且与铀酰离子是以络合(或螯合)形式进行迁移。通过实验和分析,作者认为腐殖质(Humic substances)的络合作用和吸附作用在铀的迁移过程中是紧密相联的,而不是互相孤立的两种作用。在铀的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中,黄腐酸(Fulvic acids)和腐殖酸(Humic acids)分别起到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946.
介绍了太行山南段西安里岩体角闪辉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资料, 以便对该类岩石的成因给予制约.西安里岩体主要由一套含橄榄石角闪辉长岩-角闪闪长岩-闪长岩构成.角闪辉长岩中的锆石自形程度较高, 内部结构均匀, 呈条痕状吸收, Th/U值介于1.44~2.85之间, 表现出岩浆成因特征, 其206Pb/238U年龄介于135~127 Ma之间, 15个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1±1 Ma, 即角闪辉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 锆石的εHf(t)值介于-23.5~-19.2之间.角闪辉长岩中SiO2=50.27%~50.89%, Mg#=0.76~0.78, Na2O/K2O=2.18~2.37, 富含过渡族元素Sc (19.2~20.3)×10-6、Cr (939~1 050)×10-6、Co (54.6~58.2)×10-6、Ni (645~718)×10-6.同时角闪辉长岩相对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 如Cs、Ba、Sr)和轻稀土元素(LREEs)、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 如Nb、Ta、Zr、Hf)和重稀土元素(HREEs).结合角闪辉长岩中纯橄岩包体和橄榄石捕虏晶的矿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认为西安里角闪辉长岩是拆沉的陆壳物质熔融的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反应的产物.   相似文献   
947.
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基材初期强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振尧  许文年  王乐华 《岩土力学》2011,32(6):1719-1724
生态护坡基材初期强度对基材在边坡的自身稳定和物种发芽有重要影响。以植被混凝土基材为研究对象,以其2 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初期强度的代表值,对生态护坡基材初期强度特征进行研究。以水泥掺量 、有机质掺量 和水灰比 为影响因素,分别设计单因素影响试验、正交试验。试验数据分析表明,水泥掺量、有机质掺量和水灰比3因素均对植被混凝土初期强度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 > > ; 在0.50~0.55之间时植被混凝土基材初期强度最大。在水灰比及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以 、 为自变量,建立了植被混凝土基材初期强度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验证试验表明该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植被混凝土基材的初期强度。在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应用过程中,根据基材初期强度模型估计基材最小水泥掺量和最大有机质掺量,既可保证工程实施初期基材的自身稳定性,又有利于边坡后期植被的恢复和持久生长  相似文献   
948.
鲁西莱芜晚中生代高镁闪长岩中含丰富的超镁铁质捕虏体,主要为纯橄岩(>80%),少量方辉橄榄岩(<5%)和橄榄辉石岩(<15%)。测定了代表性捕虏体的亲铁、亲铜元素含量,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计算了捕虏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方辉橄榄岩遭受了不同程度富Si熔体的交代,全岩富含Cr、Co、Ni和IPGE,高IPGE/PPGE值,是地幔深度部分熔融的残留。纯橄岩由铬铁矿和高Mg橄榄石组成,全岩富含Cr、Co、Ni,贫IPGE,低IPGE/PPGE值,可能为一种镁铁质熔体的堆晶岩。纯橄岩中橄榄石成分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范围,局部镁橄榄石(Fo)成分高达94,可能是堆晶中橄榄石与足够的铬铁矿反应的结果,原始熔体可能为玻镁安山质岩浆。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都显示高fO2值,FMQ+1.4~+2.4,与研究区早古生代相对还原的陆下岩石圈地幔(fO2低于C-CO2缓冲反应)形成鲜明对比。数据表明,中生代扬子大陆和华北克拉通碰撞之前,特提斯大洋板块和扬子大陆边缘相继俯冲到华北克拉通东缘之下,导致当时岩石圈地幔的fO2陡升。  相似文献   
949.
分形理论是分析和研究自然界中具有“自相似性”、“自仿射性”不规则形体的重要手段。分形维是描述这种分形体的定量参数,反映了系统的复杂性与本质特征。利用相空间重建理论与G-P算法对大地电磁场的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表明大地电磁场时间序列相空间的吸引子是存在的,大地电磁场虽然看似随机的天然信号,事实上它是具有内在确定性的随机信号。实例分析表明,大地电磁场时间序列关联维数与地下介质特征密切相关,能定性地反映介质的电性分布与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50.
大跨度黄土隧道CRD法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跨度隧道通常采用的交叉中壁(CRD)法的工法特点,以V级围岩条件下的某大跨度黄土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对CRD工法中各个分部的开挖形状、开挖顺序以及支护形式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传统CRD法的开挖顺序调整为CRD1-CRD3-CRD2-CRD4时,隧道各步位移及初期支护内力均较原CRD法要小;当采用直线型临时支护代替曲线型临时支护时,隧道初期支护内力会有一定幅度增大,但变化幅度小于10%。优化后的CRD法可以减少工序,加快大跨度黄土隧道的施工进度,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