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4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440篇
测绘学   260篇
大气科学   307篇
地球物理   469篇
地质学   874篇
海洋学   375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86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基于Y1井煤系烃源岩样品微量元素分析、煤岩显微组分及热解测试结果,结合小波分析的米氏旋回划分结果,系统研究了崖南凹陷Y1井崖三段煤系烃源岩特征及发育规律。研究表明:①以104和260尺度结合岩芯沉积序列及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将崖三段划分为2个中期和5个短期米氏旋回,垂向上表现为旋回厚度及烃源岩比例向上增大的趋势,中期旋回上部为烃源岩优势发育层位,其中ⅠA2、ⅠA3和ⅠB2为煤系烃源岩发育的优势旋回;②煤系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表现为富镜质组、贫惰质组、贫壳质组+腐泥组,镜质组含量为44%~100%,平均为83%,以基质镜质体及镜屑体为主,烃源岩类型以Ⅲ型(腐殖型)有机质为主,少量为Ⅱ2型(腐泥-腐殖型)有机质,烃源岩以产气为主,其成熟度较低,Ro值平均为1.12%,处于生烃阶段初期;③煤系烃源岩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其中断陷盆地向坳陷盆地的转化时期是成煤的关键构造时期、强烈进积作用使得煤系烃源岩保存不全、区域海平面上升时期是成煤的关键时期、短期旋回小波曲线右偏拐点处为煤系烃源岩相对发育层位。  相似文献   
82.
塔吾尔别克金矿床是西天山吐拉苏断陷盆地中一个重要的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早石炭世二长斑岩及大哈拉军组第五岩性段安山岩、蚀变凝灰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床围岩蚀变作用普遍而强烈。矿石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自然金、赤铁矿和黄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方解石等。成矿过程大致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1石英-黄铁矿阶段;2石英-硫化物脉阶段;3石英-碳酸盐阶段。石英及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类型简单,主要为气液两相水包裹体和纯液相水包裹体。包裹体测试均一温度为100~196℃,流体盐度为0.0%~7.3%(质量分数,NaCl_(eq)),流体密度为0.9~1.0 g/cm~3,计算出成矿压力为5.2~81.9 MPa,对应成矿深度为0.5~7.4 km。塔吾尔别克金矿床成矿流体包裹体显示低温度、低盐度和较低密度的流体特征,表明成矿压力小和深度较浅。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该矿床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83.
贾志刚 《探矿工程》2016,43(2):9-11
金山气田、龙凤山构造、长岭断陷等登娄库组以下深部地层可钻性差,研磨性强,导致钻头磨损严重,使用效率低。在对牙轮钻头、PDC钻头及孕镶金刚石钻头在高研磨性地层中的适应性进行细致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把PDC钻头机械钻速高和孕镶金刚石钻头进尺多的技术优势相结合的研制思路,开展PDC+孕镶复合式钻头设计。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4.
文章提出快速GNSS精密布网技术在无通信信号、无控制点的偏远海岛无人机遥感监测中的应用,并在浙闽交界的七星列岛进行实践,结果表明:采用GNSS精密布网技术融合无人机遥感方法,能够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海岛3D(DLG、DEM、DOM)和实景三维数据,可为偏远海岛监测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地理信息,实现对偏远海岛资源环境和开发利用状况的动态监控。  相似文献   
85.
新疆西准噶尔巴尔鲁克蛇绿岩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分布多条蛇绿岩带,通过对巴尔鲁克蛇绿岩中2个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比较准确的年龄数据512.3±7.2Ma、521.1±2.8Ma。确定了该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晚寒武世;结合混杂岩带内岩石组合特征及其与中—下泥盆统库鲁木迪组为不整合接触,推断该蛇绿混杂岩带与唐巴勒蛇绿岩带及玛依勒蛇绿岩为同一时代、同一构造带产物,就位时代不晚于早泥盆世。  相似文献   
86.
2013年1月29日至3月15日在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进行了OSMAR-S100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与浮标观测海流数据的长周期对比试验,验证了雷达系统在探测海流方面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实测海流与雷达矢量流的复相关分析,选定3 m层的海流为对比代表层.试验期间实测流速为0.0~120.0 cm/s,雷达海流有效探测区内的矢量流流速、流向的观测误差较小,能够满足实时监测海洋表层流的需要,高精度区流速、流向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1 cm/s和24.8°,边缘区的均方根误差为13.3~24.8 cm/s和39.4°~39.6°,与国内外达到业务化运行要求的同类产品实际观测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87.
龙江盆地光华组层型剖面出露完整,沉积连续,含丰富的热河生物群化石,是大兴安岭中段研究热河生物群起源、演化及辐射的重点剖面之一。本文对光华组层型剖面进行了重新精细测制,认为光华组整合于龙江组安山质角砾熔结凝灰岩之上,被甘河组玄武岩局部不整合覆盖,自下而上可识别出下、中、上3个岩性段;对该组所产动植物化石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和鉴定,丰富了大兴安岭中段热河生物群的生物类别,并依据新采集化石和前人资料,尝试建立了叶肢介、介形虫、植物化石、昆虫等组合,探讨了各生物组合特征。根据对光华组剖面中段顶底岩层进行了LA-ICP-MS U-Pb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龙江盆地热河生物生存的时代为125.4±1.4Ma至120.1±1.1Ma,大致跨越500万年,反映龙江盆地热河生物群繁盛于从阿普特期早期至阿普特期中期。结合古生物特点和笔者前期研究成果,认为龙江盆地热河生物群生存的古环境可能是间歇性或季节性的湖泊;古气候应处于温暖湿润的季节性变化的暖温带,并伴有短暂的半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88.
对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早白垩世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伊勒呼里山地区碱长花岗岩主量元素具有富Si、富碱,贫Mg、Ca的特征;微量元素亏损Sr、P、Eu、Ti,富集K、Rb、Th等不相容元素,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为铝质A型花岗岩(A/CNK=0.88~1.21,A/NK=0.94~1.49)。测年结果显示,粗中粒碱长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140.3±1.0Ma,细中粒碱长花岗岩锆石年龄为137.9±0.8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区域研究资料,伊勒呼里山地区碱长花岗岩岩体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岩石圈伸展密切相关,其岩浆源区可能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89.
开阳磷矿西翼矿区距息烽温泉仅4 km。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水化学特征分析了区内地热水的成因,认为区内热储层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隔热盖层为下寒武统碎屑岩,高丰背斜为储热构造,兴隆断层为传热导水构造。区内地热水是在正常地温梯度的背景下,大气降水由中上寒武统至三叠系地层出露区入渗,经安清断层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含水层相连通而发生深循环,在兴隆断层与隔热盖层的联合作用下,高丰背斜将1 800 m深度内的热量储集起来,使灯影组含水层出现异常地温梯度,从而在灯影组白云岩中形成地热水,热储温度可达65℃以上。  相似文献   
90.
数据驱动是大数据分析的特点之一。成矿过程的数值模拟即采用数据驱动方式,在基本的物理化学方程及地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定量的手段,模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从而能够更深入、直观的讨论各种地质要素对成矿系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成矿理论,获得新的认识。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是宁芜火山岩盆地钟姑矿田内的典型矿床。前人研究显示,杨庄铁矿床为典型的充填-接触交代型热液矿床,而姑山铁矿床目前在成因上仍存在争议,存在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等多种观点。为了更好的对比和了解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过程,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剖面,采用力-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与热液矿床密切相关的扩容空间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开展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可能分属不同的成因类型;随着岩体的逐渐冷却,杨庄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会出现明显的扩容空间,可为成矿流体的汇聚及矿质的沉淀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热液矿床的形成;而姑山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只有局部区域出现扩容空间,同时体应变数值较小且形态变化大,并不利于大规模的流体汇聚及矿质的沉淀,姑山铁矿床可能主要为岩浆成因,并受少量热液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