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470篇
地质学   584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8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8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19篇
  1957年   14篇
  1955年   6篇
  1954年   8篇
  193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To investigate the life cycle of marine sulfate aerosols, chemic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aerosolswere measured during five cruises in the Pacific Ocean. Dimethyl sulfide concentrations in seawater and in the air were also measured. The geographic variation of sulfate-aerosol concentrations was studied in relation to biogenic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transport with air trajectories, and 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in the atmosphere.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were found near Asian and American ports, indicating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is the major sulfate aerosols source. Higher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upwelling regions than in the oligotrophic areas. Along the coastal regions, both mass and number concentrations of sulfate aerosols depended on wind direction and wind speed, and land-breeze and sea-breeze oscillations; no clear diurnal variation was detected. In pelagic areas, along the equator, the concentrations of small sulfate particles showed a maximum in the afternoon and the m  相似文献   
942.
在关于地壳构造和发展的另一篇论文里(参看“自然”()1951年9月号21—32页),我们引用了关于地壳各种运动的程序以及关于这些运动的配合的最重要的资料。在同一篇文章里,我们又说明了地壳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本文里我们想论及地壳运动的可能原因,以及那些发生于深及数百、数千公里地方的过  相似文献   
943.
正Mafic dykes preserv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mantle melting regimes in the early Earth history.Despite the fact that a large volume of geochronological data for mafic dykes was recently received,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相似文献   
944.
正Virtual absence of igneous complexes with ages between1.8 Ga and 0.8 Ga in southern part of the Siberian Craton allowed to Galdkochub et al.(2010)to formulate a hypothesis of long magmatic quiescence.Most reliable  相似文献   
945.
变泥质岩递进部分熔融作用的构造物理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内华达岩基中,晚中生代花岗岩的侵位导致表壳岩广泛的变质及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杂岩体。对伊萨贝拉湖南羊圈混合岩杂岩体构造的野外观测和应变测量表明:①变泥质混合岩和鹅卵石砾岩记录了类似强度的应变;②变泥质岩发生了递进部分熔融,表现为离羊圈花岗闪长岩岩体的距离越远,部分熔融程度越低;③随部分熔融程度的变化,变泥质岩的应变承载构造也逐渐从混合岩带的弱相承载构造(IWL)往强相承载构造(LBF)过渡;④在同岩浆构造作用中,浅色体的流变学性质与鹅卵石砾岩中泥质组分相当,为应变的主要承载体。该结果表明:在高级变质岩区中,部分熔融程度是否足够高及熔体能否形成互相链接的网络,是高级变质岩的流变学强度发生突降、深部岩石发生侧向流动的前提。  相似文献   
946.
本文概述了斯洛文尼亚北部区域Macesnik滑坡的发育历史及其防治措施。1989年,Macesnik滑坡诱发于Sol’cava村的上部区域,随后滑坡体体积不断扩大。2005年,Macesnik滑坡己对多处民房和农场以及panoramic公路造成了严重威胁,滑坡体到Savinja河和Solcava村的距离仅为1000米。该滑坡体长约2500米,宽100多米,总体积200多万立方米。滑坡体深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平均深度10~15米,坡脚区域由于被露出地面岩石阻挡,其深度达到30米。不稳定的滑坡块体由含水的强风化石炭纪物质组成。目前的活动滑坡处于宽350米、厚50米和总体积约为800~1000万立方米的古滑坡范m内。自2000年起,利用36个钻孔对Macesnik滑坡进行了勘查,其中,有28个钻孔安装了可用作压力计的测斜管:利用20个横剖面对表面位移进行大地测量监测,开展这些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滑坡的成因和机理。所以,应该合理地规划滑坡防治工程,减缓滑坡运动,降低滑坡运动造成的危害。由于滑坡运动强烈(最大速度50厘米/天,平均速度25厘米/天),所以,制定滑坡防治工程方案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2001年以后,在防治工程的第一阶段,幕本上完成了滑坡周边区域的地表排水工程(如地表排水明渠),并定期维护。在防治工程的最后阶段,制定了计划,建立了把地下排水工程(如深排水沟)和抑制工程(如混凝土垂直竖井)相结合的方案,混凝土竖井起排泄滑坡积水的深水井的作用和阻止滑动面向表面滑动的销钉作用。根据滑坡体的长度及其纵向几何形状,可以把Macesnik滑坡分成若干段,并且应该按次序实施滑坡的逐步防治工程。2003年秋季,在Macesnik滑坡最上部800米长的区域开凿了3个平行的排水深渠(长250米,深8~12米),有效地证明了上述方法。由于2004年滑坡运动速度减缓,便在滑坡区域开始建造两个宽5米、深22米的钢筋混凝土竖外,并于2005年初完工。在斯洛文尼亚,这种支护工程(区分道路工程)用于滑坡防治尚属首次。监测结果表明,滑坡位移速度己被完全降至每天1厘米以下。滑坡防治措施还包括进一步加同Macesnik滑坡中部区域的混凝土竖井和支护横穿滑坡的公路。在滑坡坡脚区域计划实施支护工程,防止滑坡休进一步移动,同时,在对Macesni滑坡采取国家重大规划期间,能够确定这种支护工程的类型。  相似文献   
947.
在全球自然灾害现象普遍增多的背景下,城市化区域内自然灾害的数量也在增加。通过分析发现,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俄岁斯的许多城市遭到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本文研究探讨自然风险存在条件下城市建设的发展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48.
基于2012年12月—2013年11月上海徐家汇气象铁塔风和湍流观测资料及铁塔周边500m半径范围(平均建筑高度为39.5 m)下垫面信息,分别利用温度方差方法、风速标准差方法、涡度相关法和形态学方法计算典型特大城市下垫面零平面位移和动力学粗糙度。结果表明,温度脉动方差法计算的零平面位移与建筑物高度分布存在差异,但在58~208°方向与建筑顶面积系数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0.73),计算公式的经验参数、稳定度阈值和风速对计算结果影响较为显著;涡度相关方法和风速标准差方法计算的动力学粗糙度随风向分布趋势相似(相关系数0.94),并与零平面位移呈负相关关系。形态学方法与动力学方法之间数值和随风向的变化趋势均存在差异,风温观测仪器源区和形态学方法分析区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49.
在比印度-欧亚碰撞区更广阔的范围最好地察看了青藏高原的地质学演化。在碰撞之后的50Ma,西藏的中部和西部的地壳缩短,而巨大的岩石层块体从碰撞区域向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沟俯冲回转区移动。快速的太平洋海沟迁移的停止(大约15~20Ma前),与该高原远处块体挤出的变慢相一致,而且可能是由于西藏东部快速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变厚导致的。后来出现的深部地壳快速向东流动可能是和西藏东部下面由地震成像的地壳通道有关。这些事件标志着向符合西藏内部形变的现代结构系统的转变。  相似文献   
950.
给出了由近震和远震数据确定的海南地幔柱上地幔高分辨率层析成像结果。远震到时数据是由海南岛和雷州半岛9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波形中精确提取的。我们的结果显示,在海南热点下方从地表到250km深度,地壳中存在高达-5%而在地幔仅-2%的明显低速异常。海南地幔柱被成像为西北-东南向倾斜的、直径约80km的连续低速柱状异常体。由于较密集数据覆盖和精细模型参数化,我们的结果相对于先前的局部和全球层析成像研究有了明显的改进。海南地幔柱的这种倾斜可以用数值模拟的结果来解释。地幔柱在上地幔中的倾斜可能与海洋板块的俯冲有关,特别是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有关。但最可能的是,这种倾斜是地幔柱在下地幔扭曲后靠浮力上浮至上地幔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