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三维数字城市模型数据量巨大,渲染负担重,为了实现三维可视化的实时性交互,如何对它们进行高效的组织管理是当前的一个难题。本文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分层分块组织策略,并在研究OSG数据动态分页调度技术后,分析了该算法存在的缺陷,提出合理的三维海量模型数据调度策略,实现了对海量三维模型库的高效动态调度与分层管理。  相似文献   
22.
庙儿沟为白龙江中游右岸河段的一条沟谷,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泥石流。在查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庙儿沟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包括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冲击力。这一结论为评价该泥石流对该地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及财产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建议右岸前期施工场地和右岸上游备料场沿江设置挡墙,且场地要注意少占行洪断面,防止泥石流沉积淤塞河道。  相似文献   
23.
陕西省地震局研制的一套软件解决了地震前兆数字化和大华北资料共享后的大量数据在分析预报中的快速应用问题。内容有“九五”、“十五”、模拟和大华北资料的下载、处理、保存、计算、统计和制图等功能。采取了简化操作、成批处理、自动成图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分析速度,与Mapsis互相兼容,取长补短,能在20分钟内完成地震趋势会商前的准备工作,在震情分析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城市基础地质数据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性数据。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质空间数据库,描述GeoDatabase空间数据模型和ArcSDE技术,在分析城市地质管理内容的基础上,以沈阳市的工程勘察数据为例,探讨GeoDatabase的城市地质空间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并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存储和管理;进而通过实例应用证明此数据库在应用系统开发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5.
首先讨论了在直角坐标系和地理坐标系下阵列功能的算法原理,详细介绍了基于Delphi和MapX的地理坐标系下阵列功能的设计和算法实现过程。此功能扩展了MapInfo的数字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字化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26.
27.
科举制度下选拔出的人才称为科举人才,其在社会阶级的纵向流动、思想文化传播、地方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科举人才的分布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的综合教育水平和文化繁荣程度。利用《宋登科记考》中的数据,以宋朝各位皇帝在位期间的各州府科举人才数量构建的时间序列为基础,结合归一化处理、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其差异性和聚集性,探索宋代科举人才的分布和区域演变特征,并结合史实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宋朝各州府在科举人才数量上极不平衡,南宋时期比北宋时期更不平衡;②北方科举人才在宋太祖之后处于劣势,宋真宗时期科举人才表现为东南区域聚集的趋势,这一趋势延续至南宋末期,佐证了文化重心南移完成于宋真宗时期的说法;③北宋西部科举人才数量高值聚集区范围远远小于东南高值聚集区,而南宋西部没有形成高值聚集区;④宋朝在北方边疆地区形成的科举人才数量低值聚集区,与宋朝发生战争密集的地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8.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学作品本身或文人个体特征进行,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历史的发展是大量个体共同驱动的结果,文化地理中众多文人的行为潜在影响着古代文化分布和变迁。本文提出基于文人群体运动行为的位置关联和聚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唐宋时期文人的移动足迹数据来论证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变迁。文化地理领域中的3次文化中心转移的观点,是基于3次历史事件驱动的定性推理分析,缺乏有效的古代文化方面的数据支撑。本文力图从数据科学、信息科学和GIS分析角度来审视这一结论。从人文领域已经出版的学术研究著作中采集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作家的11万条足迹数据,利用GIS的位置关联技术形成足迹图,构建了文人迁徙网络图;并采用空间化的PageRank算法计算出唐宋时期各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直观地呈现出了不同时期文人聚集的中心城市,重塑唐宋文化中心变迁。同时,从定量、地理位置变化和时序角度剖析了中国不同时期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的分布和变化。为论证中国文化中心的南北变迁,对唐宋时期的城市文化吸引力聚合,以20年间隔来科学计算出南北文化中心的对比和演变,科学表现文化中心的南北随时间的变化,论证了中国文化中心3次南移的后2次,发现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的时间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29.
基于紧密堆积理论的低密度固井水泥浆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理的颗粒级配是提高固井水泥环内部密实度、早期力学强度和界面胶结能力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从几种典型的连续颗粒级配的紧密堆积理论中优选出DFE进行固井水泥浆体系设计,并通过大量实验首次确定了适宜G级油井水泥基深水固井水泥浆体系设计的n值最优范围:0.33~0.40。结合激光粒度分析仪实测结果,在粒径≤3.38 μm、3.38~70.70 μm、≥70.70 μm三个范围内依次采用纳米CaCO3(nano CaCO3,以下简称“NC”)、G级油井水泥和漂珠,并按DFE(n=0.33~0.40)体积分布曲线进行混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密度为1.50 g/cm3的低成本低温早强三元固相级配水泥浆体系,并与漂珠二元固相水泥浆体系和NC二元固相水泥浆体系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三元体系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二界面胶结强度相比于漂珠二元体系和NC二元体系分别提高了7%~21.1%、13.4%~51.9%和41.4%~122.2%。三元体系的固井水泥石在垂向上的最大密度差为0.022 g/cm3。基于DFE设计的三元体系具有良好的流变性、稳定性和力学性能。DFE对于多元固井水泥浆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保证低密度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提高固井水泥石的早期强度和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30.
河南省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河南省60个测站1965-2006 的年、季日照时数资料,分析河南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并对气候突变进行滑动t检验,结果显示:河南省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由南向北递增,日照时数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1981年为日照时数发生突变的开始年,空气污染是日照时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