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51.
Fish communities in a (third-order) intertidal creek in Dongtan marsh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were investigated seasonally for one year. A total of 1 996 fish specimens (10 967.8 g) comprising 26 species and 15 families were collected. Abundances of fish communities in the intertidal salt marsh creek were primarily dominated by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19.8%), Collichthys lucidus (18.6%), 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 (18.2%), Liza haematocheilus (17.9%), and secondarily by Mugilogobius abei (8.5%), L. carinatus (7.2%), Odontamblyopus lacepedii (4.3%), and Acanthogobius ommaturus (3.9%); another 18 species were present only occasionally. Non-MDS ordination and SIMP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two fish communities in the intertidal salt marsh creek. In spring, the communities were dominated by B. pectinirostris, P. magnuspinnatus, C. lucidus and M. abei; in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by L. haematocheilus, L. carinatus, A. ommaturus and O. lacepedii. Some species showed strong habitat selection; L. carinatus and P. magnuspinnatus we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creek, while B. pectinirostris, M. abei and O. lacepedii inhabited the middle and lower creek.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salt mars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are an important nursery and feeding habitat for many fishes and should be protected.  相似文献   
52.
1109号超强台风“梅花”预报误差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2011年第9号超强台风"梅花"的预报服务,中央气象台在其路径、强度和降雨预报方面均出现了一定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预报服务的被动。本文利用常规及非常规气象资料、业务数值预报模式、NCEP再分析资料(1°×1°)以及国家气象中心海气耦合模式对"梅花"的预报偏差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1)"梅花"路径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乐观地估计了日本附近副热带高压向黄海的西进,而西风槽和双台风对"梅花"北上具有重要影响,"梅花"东侧的1110号台风"苗柏"东北行则对副热带高压南落具有一定指示意义;(2)当数值预报存在较大分歧时,如何更好地发挥集合/集成预报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的关键;(3)"梅花"强度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仅片面考虑了海温的影响,而忽视了干空气卷入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4)"梅花"降雨预报的偏差除了受"梅花"路径和强度预报的偏差影响外,还与业务预报中对"梅花"干台风特征的估计不足以及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弱有关。  相似文献   
53.
54.
中国西南地区发育大规模富碱斑岩带,通常具有重金属高背景值的特征,岩石风化是重金属的重要来源,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性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云南水热条件充足、成土作用强烈的条件下,为了查清富碱斑岩成土过程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特征以及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选择滇中姚安富碱斑岩岩石风化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ICP-MS/OES)、原子荧光光谱法(AFS)、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容量法等方法测定岩石和土壤样品中As、Cd、Cr、Cu、Hg、Ni、Pb、Zn、Al2O3、TFe2O3、CaO、Na2O、K2O、MgO、SiO2、有机碳等主微量元素含量和pH值,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和质量迁移系数研究风化剖面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迁移富集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富碱斑岩风化成土过程中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揭示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机制及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1)富碱斑岩各风化层元素分布特征继承了基岩...  相似文献   
55.
据上海市地震局地震台网测定,昨天晨4点25分42秒,在东经121.5°度,北纬32.4°度的南黄海海域,发生里氏4.7级地震.本市虹口、杨浦、吴凇、宝山、崇明等十多个区、县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据地震局领导同志介绍,上海在短时期内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据地震局综合各方面资料后判断,自  相似文献   
56.
台湾海峡东部海域海樽类被囊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对1997至1999年3个航次在台湾海峡东部海域(23°30'~25°30′N,118°30′~121°00′E)采集的大型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首次专文报道了该海域浮游海樽类(Thaliacea)被囊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中夏季的种类最多(11种),数量最大,平均丰度达7445×10-3个 m3,优势种是东方双尾纽鳃樽(Thaliademocraticaorientalis)、软拟海樽(Doliolettagegenbauri)和韦氏纽鳃樽(Weeliacy lindrica),而冬季的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少,仅小齿海樽(Doliolumdenticulatum)的出现率较高.文章讨论了海樽类分布与水温、盐度及浮游植物丰度的关系,并与邻近海域海樽类的分布状况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7.
读了《仗义执言,为了心中那杆平衡的天平》通讯和周明厅长的批示后,做为一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我感受颇深。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今天我粗浅的谈论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从介绍国内数字电路读图方法的入手,着重介绍了它的现状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9.
为了探讨涡旋初始化对T639L60模式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影响程度,以1002号台风康森为个例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涡旋初始化中采用新的初始涡旋形成技术,能减小TC路径预报误差;从初始涡旋形成方案中通过改变七级风半径、涡旋外围尺度半径大小参数和有无进行涡旋强度调整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得到TC路径的预报对TC涡旋外围半径和TC强度较敏感,其路径会因涡旋外围半径大小和其强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0.
江苏小庙洪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11年春季的生态调查资料,报道了江苏小庙洪自然潮间带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小庙洪牡蛎礁内分布有3种牡蛎(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近江牡蛎C.ariakensis和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其中分布于潮间带区的造礁活体牡蛎为熊本牡蛎,其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99±363)ind/m2和(12361±1645)g/m2。在该牡蛎礁内记录到定居性大型底栖动物(不包括3种牡蛎)共计43科66种,礁体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达到(2830±182)ind/m2和(499.59±35.41)g/m2,显著高于邻近的软相潮间带泥(沙)质滩涂[密度(102±29)ind/m2;生物量(53.10±22.80)g/m2]和潮下带泥滩[密度(140±60)ind/m2;生物量(43.23±22.37)g/m2](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