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气象卫星用于近海污染监测及赤潮预报方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和沿海养殖业的发展,我国近海污染逐年加重,赤潮发生频次增加,因此,监测近海污染和赤潮发生预报方法研究势在必行。本文用NOAA/AVHRR数据,分析近海水域污染状况,并探索赤潮发生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42.
冠层间隙率和叶片聚集度指数对植被拦截光和冠层辐射传输过程有重要影响。叶片往往以树冠的形式聚集在森林中,而树冠在诸多森林冠层几何光学模型中有重要作用。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树冠的形状(例如圆柱、圆锥、椭球、圆锥+圆柱等)特征对冠层间隙率和叶片聚集度的影响。然而,树冠的结构特征除了包括形状特征外,还包括尺寸特征。事实上,树冠的尺寸特征是植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且比树冠形状特征具有更明显的地理空间特征。本文首先修改了前人常用的用于描述树冠分布的泊松分布模型,其次,利用超几何模型更为真实地、定量地描述树冠之间的排斥效应和树冠的分布情况;最后,以椭球树冠为例,设定了从"瘦高"型到"矮胖"型等7种尺寸的树冠,分别通过固定树冠半径和树冠体积两种途径探讨了树冠尺寸特征对冠层间隙率和叶片聚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固定树冠半径,还是固定树冠体积,树冠尺寸特征对冠层间隙率和叶片聚集度指数的影响,均比树冠形状特征对间隙率和叶片聚集度指数的影响明显;(2)树冠的尺寸对冠层间隙率和叶片聚集度的影响非常显著,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树冠在观测方向的投影面积越大,冠层间隙率越小,叶片聚集指数度越大,冠层内叶片越趋于泊松分布。  相似文献   
43.
结合树龄信息的遥感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制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地上生物量(AGB,Aboveground Biomass)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ETM^+遥感影像,首先建立了实测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与实测生物量数据的回归关系,基于遥感叶面积指数图像得到初步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图;同时在短波植被指数(SWVI,Short Wave Vegetation Index)与实测树龄之间建立了回归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树龄空间分布图。然后通过将植被指数(VI,Vegetation Index),LAI,树龄等变量针对不同的树种类型进行逐步回归,得到了较好的回归模型,并结合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估算了贵州省黎平县的地上生物量,绘制了其空间分布图。统计结果显示:总体森林生态系统的AGB与LAI和RSR(Reduced Simple Ratio)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R^2=0.895);杉木林的AGB与LA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R^2=0.93);针叶树种的LAI与年龄是AGB较好的估算因子(R^2=0.937);阔叶林的AGB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R^2=0.792);混交林的AGB与LAI和SR(Simple Ratio)有较强的相关性(R^2=0.931)。结果表明,将树龄和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的信息加入到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建立中,是一种改善利用多光谱遥感估算精度的较好的方法。结合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的高分辨率的树龄空间分布图,可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的论据。  相似文献   
44.
基于HJ卫星IRS遥感数据的农作物秸秆火点提取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玲  田庆久  包颖 《地理科学》2011,31(6):661-667
根据农作物收割前后的HJ-1B 卫星红外相机(IRS)遥感数据特征,提出农作物秸秆焚烧火点提取模式:利用IRS波段3(3.78 μm)与波段4(11.36 μm)结合两种经典火点探测算法首先提取出所有类型的地面火点;再利用收割前后的IRS波段2(1.72 μm)与波段1(0.9 μm)建立农作物秸秆地判定依据,从而从所有类型的地面火点中识别出秸秆火点。结合10月6日、10月21日的HJ-1B IRS影像,对10月21日江苏省农作物收割时期的秸秆火点进行提取实验,并与对应的MODIS探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2为0.685,验证了研究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5.
 新疆哈密三种典型蚀变矿物的HyMap高光谱遥感信息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机载的可见光、近红外及短波红外成像光谱(HyMap)数据,对新疆哈密地区岩矿信息识别方法进行研究。基于方解石、 绿泥石和绢云母3种常见蚀变矿物的光谱特征,在遥感数据定标和反射率图像转换的基础上,应用光谱角度模型(SAM)分类法进行自 动匹配识别和信息提取。通过掩膜技术进行方解石、绿泥石和绢云母矿物填图,并结合实验室光谱数据库光谱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6.
海岸带浅海水深高光谱遥感反演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晶晶  田庆久 《地理科学》2007,27(6):843-848
近红外波段(760~900 nm)反射率对水深最为敏感,通过波段比值方法可以提高与水深的相关性,而711nm处反射率一阶微分值与水深的相关系数高达-0.87。对于近岸混浊度高的样本,单波段和比值模型反演效果不好,平均相对误差均高于30%;而光谱微分模型的精度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为17%。研究结果证明:水体反射率的一阶微分可以有效地削弱水质变化给水深反演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47.
敦煌地区大气水汽和气溶胶对获取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中的水汽和气溶胶含量是影响热红外波段数据的主要因素。针对敦煌地区,本文首先利用LOWTRAN-7辐射传输模型对1992年9月25日敦煌市西戈壁的一幅Landsat-5TM6波段的热红外图像数据进行了大气订正,获取了地表辐射温度。进而利用LOWTRAN-7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该地区大气水汽和气溶胶含量的变化对TM6波段地面温度获取结果的影响,给出了对于热红外图像进行大气订正的主要判据。另外,文中还对热红外波段地面比辐射率的影响也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48.
多光谱遥感分类与影像空间分辨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适宜空间分辨率影像上进行地物分类能够获得更高的精度。随着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提高,纹理特征被广泛用于遥感分类,但由于不同地类空间尺度不同,纹理对不同地物分类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本文基于高分一号2 m全色和8 m多光谱影像融合后的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数据构建反射率空间序列,选用3种分类方法对序列分类,并分别计算2 m融合数据及8 m多光谱影像的纹理特征,选择特征波段与相应多光谱波段组合用以分类研究,最后计算混淆矩阵评价分类精度。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多光谱分类的最佳空间分辨率为5 m,与其他研究中利用全色波段分类的结论一致,这说明最佳空间分辨率的选择不受光谱信息影响;对多光谱分类精度随空间分辨率变化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分类精度在20~30 m分辨率范围区间内快速降低,这为多光谱遥感分类数据空间分辨率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对光谱与纹理特征结合后不同地类分类精度的变化分析显示,加入纹理特征后,冬小麦、人工建筑、有林地和水体的分类精度在2 m分辨率下分别提高了1.49%、1.51%、4.94%、1.54%,8 m分辨率下分别提高了2.95%、10.95%、5.91%、5.14%,说明引入纹理特征有利于提高分类精度,但其对不同地物类型、不同分辨率影像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9.
IRS - P6卫星LISS3图像数据质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辐射精度、清晰度、信息量、信噪比、几何精度、地面分辨率6个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对LISS3与TM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ISS3图像在地面分辨率和信噪比方面有显著提高,几何精度(均方根误差为0.28)小于1/2个像元,在绿(0.52~0.59μm)、红(0.62~0.68μm)和近红外(0.77~0.86μm)波段其辐射精度、清晰度、信息量均高于TM图像,在短波红外波段(1.55~1.70μm)相应指标略低于TM图像。分析LISS3在短波红外波段图像质量指标降低的原因,提出增加LISS3第5波段宽度、新增波长2.2~2.5μm的短波红外波段以改进LISS3传感器的波段参数。  相似文献   
50.
本文首先总结并分析了岩矿常见光谱特征的波长位置及其产生原因。然后基于主成分分析技术对哈密42条岩石实验室光谱进行了定量分析。前两个主成分共包含了96.7%的信息量,代表了原始信息。第一主成分反映了岩石总体反射率大小,称为反照率因子;第二主成分反映了光谱曲线斜率变化,称为形状因子。使用这两个主成分可以区分该区主要岩类,达到了数据压缩和分类的目的。第三和第四主成分尽管所占信息很少,但反映了岩石蚀变信息。为了突出蚀变岩石光谱吸收特征,进而又对经过连续统去除后的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在新生成的第三和第四主成分图上,4种矿石被清晰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