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东天山造山带右行剪切变形及构造演化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王瑜  李锦轶  李文铅 《新疆地质》2002,20(4):315-319
对新疆东天山觉罗格地区克孜尔塔格岩体(舌状岩体)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及热年代学研究,为确定该区右行走滑作用及NS向挤压作用结束的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天山造山带,NS向挤压作用结束于276Ma,右行走滑发生于276Ma至240-239Ma间,主要集中于276-253.9Ma。  相似文献   
32.
利用K—Ar年代学方法,对山西左云地区第三纪火山岩剖面进行了初步精细定年。经多次试验证明,采用60~80目粒级样品的测量重现性最好,对同一样品进行4~5次测量,误差可控制在3%以内。与地磁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显示,利用K—Ar法与地磁学共同研究第三纪地磁极性事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3.
滇西地区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原则和构造亲缘关系,将滇西及邻区划分为8个一级构造单元I印度板块、Ⅱ冈底斯中间板块、Ⅲ拉萨地块、Ⅳ顷甸板块、Ⅴ滇顷泰板块Ⅵ印度板块、Ⅶ杨子板块、Ⅷ松潘一甘孜活动带。并且对其主要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4.
西藏南部地区南北向构造的形成及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代晚期(5~4Ma)以来,西藏南部地区发生了整体快速抬升,同时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近南北走向的断陷谷、北东及北西走向的走滑断层。在藏南地区仍在活动的构造中,南北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南北走向的张裂、北东和北西走向的挤压—走滑断层是该区的主要活动构造类型。这些构造的形成体现了南北向深层挤压作用所导致的中浅层次的沿挤压应力方向的张裂、北东及北西走向的剪切—挤压型的共轭线性构造。  相似文献   
35.
王立明  胡毅  张涛  王瑜  许江 《海洋学报》2014,36(10):56-60
北大西洋Mohns洋中脊是很重要的扩张带。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重点之一就是获取Mohns洋中脊的磁力数据。通过获得的磁力和以往的重力与地震资料,研究洋中脊的扩张、地壳构造特征及厚度。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上重要的地质过程、海底扩张和壳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6.
基于数据长程相关性,利用相对变化趋势,构建气温相对变化趋势的概率密度函数及超越概率,研究并计算了1951~2017年中国气温相对变化趋势基于一定置信水平下属于自然变率范畴的置信限,判别相对变化趋势是否由非自然因素引起(增温是否显著),探讨不同地区非自然因素引起的温度变化的阈值、相应的转折时间段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160站温度资料中有10%的站点趋势显著性被传统线性回归方法高估了,这些站点主要位于西北、西南和东部沿海地区。(2)从全国温度趋势的空间分布来看,除新疆中西部地区呈现降温趋势之外,其他地区均为增温趋势,其中东北、内蒙及晋北地区非自然趋势大,增温显著。(3)从不同年代际增温显著区域的空间演变来看,华北、东北地区率先增温显著,之后逐渐向南向西扩展,1966~2001年时段中国大部分区域表现为非自然增温显著;1971~2006年时段,东北地区以及内蒙东北部增温显著区域开始逐渐减少,同时中国西南地区增温显著区域开始逐渐增多;1976~2011年增温显著区域最大;1981~2016年,增温显著站点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及两大流域之间和中国南方地区。综上,中国非自然因素引起的增温显著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折。本研究为中国气温变化的归因及其预测研究,为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向短期气候预测的转化及联系提供新视角、新途径。  相似文献   
37.
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全面查清了全省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特征,可为资源环境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本文利用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结合GIS和RS技术,对浙江省苕溪流域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苕溪流域平均NPP约为576.83 g C/m~2,全年固碳释氧总价值45.26亿元。  相似文献   
38.
周丽云  王瑜 《地质通报》2012,31(4):541-548
在片麻岩地区识别后期侵位的岩浆的流动特征,识别岩浆流动形成的岩浆岩、变质作用形成的片麻岩、韧性变形条件下形成的糜棱岩三者的差异和进行野外、室内不同环境下的判别,是现代岩石学、构造地质学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通过对华北北缘大光顶岩体的塑性流动特征、相关的后期叠加韧性变形特征和区域变质片麻岩特征的比较,结合国内外对于岩浆塑性变形(magmatic flow)与韧性变形(solid-state flow)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在强变质岩石中如何分析和识别出岩浆的流动,这些岩浆的流动并不是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也不是高温环境下韧性变形作用形成的,而是形成于岩浆侵位后期的冷却结晶作用。对于如何识别和分析岩浆流动提出了野外和室内的标志。  相似文献   
39.
王瑜  滕艳  段金平 《城市地质》2012,7(3):55-55
4月26日,由北京地质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协办的"院士讲地灾"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震专家邓乃恭主持,北京市地勘局局长魏连伟、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田文到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40.
"昆仑-黄河运动"是发生在早、中更新世之交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它使青藏高原现代构造地貌格局基本定型。以往对昆仑-黄河运动时限的研究,主要由黄河干流发育的阶地、昆仑山垭口地区羌塘组与望昆冰碛层等古地磁、ESR、TL等分析测试得出,缺少其他年代学约束。在塔里木盆地,昆仑-黄河运动表现为西域砾岩与乌苏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南缘西域砾岩顶部的普鲁上层火山岩4个样品的全岩~(40)Ar/~(39)Ar定年,获得~(40)Ar/~(39)Ar坪年龄为1.03±0.05 Ma~1.20±0.05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1±0.1 Ma(n=4,MSWD=2.3)。这是首次应用~(40)Ar/~(39)Ar定年方法,获得昆仑-黄河运动的时代下限为1.1±0.1 Ma,与前人确定的昆仑-黄河运动时代下限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为我国西部新构造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