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有色金属作为新能源电池的关键基础材料,其产业发展与电池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欧盟新《电池法》的颁布在以法令形式倒逼欧盟电池产业低碳发展的同时,提高了中国新能源电池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槛,也对产业链上游的有色金属相关产品和工程建设提出特殊要求。本文介绍了欧盟新《电池法》的内容和出台背景,针对法案中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原材料循环利用的有关内容对有色金属工业及标准体系的影响,结合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现有标准体系的构成,提出了加快建立碳足迹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完善回收循环利用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标准国际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2.
综合现代观测、历史代用资料和气候模式模拟,本文综述了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变特征,以及AMOC对区域和半球尺度地表气温(SAT)的影响.代用资料重建结果表明, AMOC从19世纪末开始减弱, 20世纪整体减弱,但信度较低.直接观测结果显示, 2004~2016年间AMOC减弱,但无法区分出其年代际变化和长期趋势.气候模式预测可知,若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 AMOC未来将会减弱,但在2100年前不会出现突然的崩溃. AMOC的热力作用表现为,强AMOC导致北大西洋海表面热通量释放和经向热输送增强,造成半球尺度SAT增加,千年尺度的气候冷(暖)期对应AMOC减弱(增强).强AMOC的经向热输送能够影响北极增暖,并通过北极海冰和AMOC之间的互反馈作用影响区域SAT异常和极端温度.在动力方面,强AMOC调制源自北大西洋沿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传播的罗斯贝波活动,引起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环流异常变率增加,对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极端冷、暖事件发生频率均有显著影响.此外, AMOC也可以通过对行星尺度环流的动力调整影响区域和全球地表气温异常.多年代际AMOC变率与大西洋多...  相似文献   
53.
晚白垩世阿曼造山运动影响了被动陆缘和主动陆缘两种沉积体系,控制了周缘鲁卜哈利和阿曼盆地的油气富集。为明确阿曼造山构造全过程与周缘地区沉积-成藏条件的作用关系,通过构建区域地质-地震剖面,细化阿曼山构造演化阶段和时空差异,梳理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耦合特征;基于岩心、薄片、微米CT和地球化学、地震资料,总结了阿曼造山运动对白垩系关键地质要素和多类型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阿曼山所处的阿拉伯板块东北缘在白垩纪至古近纪经历了被动陆缘晚期、洋壳仰冲、前陆造山三个演化阶段,垂向构造体系经历了断垒向压扭或逆冲断层的演化,空间应变具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弱的特征。阿曼前陆盆-山体系主要影响了Lekhwair隆起带周缘的前渊-斜坡及隆后单元的构造-沉积过程,白垩系垂向上记录了被动陆缘稳定沉降、主动大陆边缘挠曲剥蚀和稳定沉降等三期沉积建造。晚白垩世挤压应力控制了两阿(阿联酋、阿曼)优质储层进一步改造和礁滩、断块、岩溶及不整合等多类型圈闭的定型。研究工作系统梳理了阿曼造山运动控制下的白垩系沉积-成藏特征,为多类型岩性圈闭机理研究和精细勘探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4.
对宁南山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区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在详细分析该区人口现状、各年份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开发宁南山区和解决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实施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抓好生态移民工作、开发人力资本、加快地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及转变和提高人们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55.
信江流域洪涝指数及其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叔鸣  熊蜀斐  张超美  王欢 《气象》1998,24(11):7-11
采用逐日资料,把定性的降雨集中期在时间上和雨量上进行了量化,形成普遍适用的算式,并提出了雨量集中期的集中度的算式,进而建立了把雨量集中期、集中度与洪涝程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单站洪涝指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流域雨量集中期、集中度及信江流域洪涝指数。最后,对信江流域洪涝指数作了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56.
柘林库区降水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锯铜鼓、修水、武宁1961~1990年20~20时逐日降水量资料,按面积加权平均得到松林库区逐日平均降水量,统计分析了柘林库区降水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57.
利用中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观测数据插值得到的1961~2018年逐日网格降水资料,综合运用回归分析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华南多年暴雨和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华南暴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8年,华南全年暴雨日数和暴雨雨量大值区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沿海一带及海南省和广西北部,夏季暴雨日数和暴雨雨量最大,其次是春季。在广西北部至广西、湖南、广东三省交界处、广东南部、福建和海南省,全年暴雨日数、雨量和强度的增加趋势最显著,夏季的区域平均值增长速率最大,其次是秋季。华南区域性暴雨日数和过程数呈单峰型分布,一年中均可出现,最大值出现在6月。区域性暴雨日数和过程数多年平均值为28 d a^(-1)和16.5 a^(-1),上升速率分别为0.15 d a^(-1)和0.097 a^(-1),四季中夏季的上升速率最快,最慢的是秋季。平均单次过程持续日数和最大单次过程持续日数在冬季均以0.015 d a^(-1)的速率显著上升,在春季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华南暴雨和区域性暴雨各要素在全年和四季的波动变化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准3 a、准14 a和准18 a的周期变化,2000年后,全年暴雨和区域性暴雨各要素准18 a的长周期和准3 a的短周期振荡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58.
矿产资源开发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对矿山的未来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笔者选取环境污染、地质灾害和资源利用等3个评价指标作为一级变量层,构建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及矿渣占地等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11个二级评价因子,建立了抚顺东露天矿地质环境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11个二级评价因子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根据矩阵特征向量值的大小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验证权重是否合理。根据矿区的现状、辽宁省内环境指标平均值及相关国家标准,将矿山环境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建立抚顺东露天矿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模型。评价结果表明:抚顺东露天矿优秀区域约6.2×106m2,占总面积的67%;环境良好区约2.86×105m2,占总面积的3%;环境中等区约2.713×106m2,占总面积的30%;总体上矿山地质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59.
2020年6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国有重点企业开展对标提升行动作出部署安排.《通知》明确提出,到2022年,国有重点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文化更加先进,管理制度、管理流程更加完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更加有效,管理基础不断夯实,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基本形...  相似文献   
60.
哀牢山南段长安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类型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李士辉  张静  邓军  王欢  刘江涛  赵凯 《岩石学报》2011,27(12):3777-3786
长安金矿床是三江造山带哀牢山成矿带南段大型矿床之一,就位于甘河断裂的脆性破碎带内.其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的特点,气相成分以H2O、CO2为主,主成矿期流体中CO2含量可达21.162mo1%~32.832mo1%;液相成分以Cl-、K+、Na+为主.成矿流体的δ13CCo2值为-3.427‰~8.749‰,显示海相碳酸盐源特征并与岩浆活动有关;δD值为-111‰~ -78.383‰,δ18O值介于10.527‰~13.565‰,δ34S值集中分布在+1‰~+3‰之间,综合表明长安金矿流体具有岩浆热液的性质,同时,源自海相碳酸盐地层的变质水也参与了成矿作用.在哀牢山南段的金平地区,受新生代大规模富碱性岩浆沿断裂上侵的影响,含金的岩浆气液在运动过程中混合浅部流体并活化、萃取矿区地层及有关地质体中的金元素,使其转入溶液形成含金的成矿流体;当成矿流体运移到浅部有利构造或岩性部位时,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促使Au等成矿物质快速沉淀、富集形成微细浸染状矿化.综合研究认为,长安金矿床兼具造山型和卡林型金矿床的典型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可被厘定为类卡林型金矿床,为卡林型与造山型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