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确定秦岭地区准确的均衡异常与垂向构造应力对认识该地区深部构造特征、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精度重力数据是获取均衡异常与垂向构造应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高精度重力/GPS联测数据,得到秦岭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与布格重力异常,反演均衡异常与垂向构造应力。研究结果表明,均衡面深度在40~49 km之间,莫霍面深度范围为39~48 km,垂向构造应力大小在-28~24 MPa之间。秦岭北侧的渭河盆地处于不均衡状态;四川盆地北部的均衡异常与垂向构造应力几乎为零,地壳处于均衡状态;在秦岭出现局部的负均衡异常,表明存在一定的地壳运动。  相似文献   
152.
通过分析管线数据编辑的特点,结合管线数据本身的结构特征,给出了一种解决同一要素集内管线数据点线联动的方法,并由此引申出了基于要素集的管线数据编辑方法。  相似文献   
153.
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近42年来,黑河上游年流量呈增多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丰枯转换颇为平衡;降水量是影响黑河上游流量的最主要因子,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与夏季流量的增加关系密切,而夏季流量的增加最终影响到了年流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特别是秋季气温的升高导致了高山冰雪消融量的增大,进而使非汛期流量增加,同时加大流域蒸发量特别是夏季蒸发量,增加了地表水资源的消耗,并对降水增加造成的年径流量增加起到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54.
基于丽江台OSG超导重力仪在2021年漾濞M_(S)6.4和玛多M_(S)7.4地震前后的连续观测数据,使用调和分析提取重力残差时间序列与同震重力变化信号,利用球形地球地震位错理论计算2次地震在丽江台引起的同震重力变化。结果表明,漾濞和玛多地震同震重力变化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观测值分别约为-4.37 nm/s^(2)和28.57 nm/s^(2),对应的理论值分别为-0.19 nm/s^(2)和0.24 nm/s^(2)。探讨地下水对重力变化的影响,发现其重力效应与地震的理论同震重力变化处于同一量级。对比丽江地区同时段GPS观测的30 s采样数据与超导重力观测数据,发现2次地震前后的同震位移突变幅度远小于重力变化幅度,表明超导重力仪受到地震脉冲信号的影响,导致其重力变化观测值在2个地震发生期间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5.
以川滇甘陕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2 388条强震记录为基础资料,对每一条水平向强震记录采用差分进化算法确定了动力放大系数β_(max)。在考虑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基础上,分别统计不同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的动力放大系数β_(max),并研究了它们对动力放大系数β_(max)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川滇甘陕地区放大系数谱平台值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变化规律显著;随震中距没有明显变化;根据统计结果,本文建议川滇甘陕这一地区的Ⅰ类场地动力放大系数β_(max)取2.5,Ⅱ类场地取2.7,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合理确定动力放大系数β_(max)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6.
华北地区中东部涵盖北京、天津以及即将建设的雄安新区等大型城市,区内发育了张渤地震带等多条大型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较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6级以上地震.本文利用Fan小波的布格重力异常一致性方法研究该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和均衡调整初始加载比分布,同时基于均衡调整方法计算该区垂向构造应力分布,并将以上结果与历史地震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岩石圈挠曲分析表明,华北地区中东部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为10~65 km,分布特征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均衡调整初始加载比为0.5~0.8,表明现今的岩石圈挠曲状态主要由莫霍面加载形成.该区地壳承载的垂向构造应力约为-20~20 MPa,中西部地区垂向构造应力向上,东北和西南地区向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华北地区中东部的地震活动性随着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和均衡调整初始加载比的增加而减弱,垂向构造应力零值区域地震活动性较弱.雄安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大约为15 km,均衡调整初始加载比为0.5~0.6,垂向构造应力为15~20 MPa,岩石圈参数对应的地震活动性较强,相关结果对于新区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