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318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91.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强 《地下水》2010,32(4):130-130,146
通过分析静海县的水资源现状、缺水原因及水资源工程利用情况,提出抓好规划的制定和前期工作,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加快防水处理,加强行政和,加强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等六项合理水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692.
从天津CQJ4孔探讨中国东部海侵层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天津CQJ4钻孔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该孔第四系底界(258Ma)位于340m处,中更新世底界, 即B/M界线位于74m处。微体生物分析显示该孔岩芯记录了三个海侵层,分别位于42~120m、164~302m和5655~5800m,与渤海湾西岸其他钻孔对比,这三期海侵对应于“第Ⅰ、Ⅱ、Ⅲ海侵层”。古地磁研究表明布容极性期内该孔记录了4次极性漂移,分别对应于Blake(120~110ka)、Jamaica(215~205ka)、Calabrian Ridge 1(325~315ka)和Calabrian Ridge 2(525~515ka)。结合钻孔岩芯磁性参数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对比,推测这三个海侵层的年龄分别为120~70ka、240~180ka和500ka左右,可以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第Ⅲ、Ⅳ、Ⅴ海侵层”相对应。这一对比方案与目前较普遍接受的沿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三期大海侵的认识,在层位对比上明显冲突,但“晚更新世以来三期大海侵”之说,尚难以解释晚更新世底界与中更新世底界(B/M界线)过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93.
油气成藏^40Ar-^39Ar定年难题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气成藏作用伴生的矿物种类少,主要为碳酸盐矿物,以及少量石英和黄铁矿等,这些矿物均不适合用传统同位素年代学方法进行年龄测定,因此,油气成藏年龄是同位素年代学尚未解决的一大科学难题。^40Ar-^39Ar(K-Ar)法是可能应用于油气成藏年龄测定的首选同位素定年方法。从^40Ar-^39Ar法的优点和实验技术的角度,讨论了油气田样品^40Ar-^39Ar定年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测定对象、测定方法和可行性。有机杂质气体纯化装置的研制成功,为开展油气成藏^40Ar-^39Ar年代学研究,并获得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奠定了实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94.
为探讨中国东部地区变化环境下水循环演变机制,通过水文站网加密观测、构建不同特征试验流域等方法,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和不同城镇化水平下水文要素分布及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小流域内场次极端降雨局部差异较大,主要受到微地形和风向的影响。②鄞江镇试验流域水位涨幅和单位雨量水位涨幅均高于天然画龙溪试验流域,主要受到了流域大小和城镇化率等因素的影响。③城镇用地和耕地土壤水消退过程较快,林地退水过程相对较慢;浅层10cm、20cm和40cm土壤含水率对降雨滞后响应时间分别为0~0.25h、0.25~0.75h和0.5~0.75h,而深层(60cm和80cm)土壤含水率由于受到优势流的影响,响应较为复杂,响应时间变动范围较大。④小流域地下水对降雨的响应存在滞后性,响应时间为6.5~12h。  相似文献   
695.
东秦岭钼矿带蟒岭矿集区南部侏罗系华阳村组底部出露一套粗面英安岩,对其进行LA-ICP-MS锆石定年,测得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50.92±0.70)Ma(95%置信度;MSWD=0.19),表明其形成于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石类似于中国东部燕山期C型埃达克质岩,表现为高硅(w(SiO_2)=59.75%~60.97%)、铝(w(Al2O3)=15.84%~16.01%)、钾(w(K2O)=3.74%~3.89%)、锶(w(Sr)=286×10~(-6)~338×10~(-6)),高Sr/Y比值(20.85~24.53),低镁(w(MgO)=2.37%~2.66%)、镱(w(Yb)=1.30×10~(-6)~1.50×10~(-6))、钇(w(Y)=13.3×10~(-6)~15.4×10~(-6)),重稀土元素明显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REE/HREE=10.27~12.25),具有弱的正Eu异常(1.21~1.37),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Sr、U、K富集,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地壳加厚的构造背景下,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其源区相当于含10%的石榴子石角闪岩相。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晚侏罗世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构造已经发生构造体制的转换,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地壳加厚,加厚的基性下地壳物质发生熔融形成岩浆,并沿构造薄弱带上升,喷发形成该套粗面英安岩,可能代表了燕山运动B幕的岩浆事件。综合研究认为,华阳村组粗面英安岩与调查区内多金属成矿关系作用不大,由于形成了特殊的具有埃达克岩性质的岩石,势必引起下地壳的折沉作用,随着拆沉作用的持续进行,地壳减薄导致周围软流圈地幔上涌,含有Mo、Cu等成矿元素的岩浆沿着构造薄弱地带侵入就位,并在上升过程萃取了围岩中的Pb、Zn、Ag、Au等成矿元素,形成调查区内蟒岭含矿斑岩体、蟒岭西侧含矿小斑岩体以及同期的黄家沟-上铺子一带脉状铅锌银矿体。  相似文献   
696.
不同的桩-土剪切模式对桩-土剪切位移量的大小和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对抗压桩、顶拔桩和负摩擦桩等3种模式的6根钻孔灌注桩的剪切特性进行了现场加载试验与长期监测。通过对不同桩型的桩身应变、桩顶位移和桩周土沉降等试验资料的系统分析,建立了"侧阻-位移"曲线确定各模式桩-土剪切位移量和不同深度的极限侧阻力。根据不同桩-土剪切模式极限侧阻力的发挥特征,分析了桩-土相对运动方向、剪切边界约束条件、剪切位移量、加载速率和剪切历时等5个因素对极限侧阻力发挥的不同影响。讨论了利用现场顶拔桩试验结果对桩负摩阻力增大段的极限负摩阻力进行预测的可行性,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97.
随着黄河下游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黄河水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居民用水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为提高应急供水的保障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本文以利津县浅层地下水资源调查为例,采用现场地质调查、物探、水质分析、水文地质孔钻探与抽水试验等相互结合的试验方法查清了该地区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和具体资源量。并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结合各种取水方法的适用条件,提出了浅层地下水水源地范围和开发利用方案。研究成果为利津县的供水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水资源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98.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福建省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工业化阶段,面对外界各种流体的汇集和离散,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构建福建省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功能和空间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功崛起乃是福建省在今后区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四个维度分析其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2个主中心(厦门市、福州市辖区)、1个次中心(泉州市辖区)、6个地方中心和一批较大生产规模城镇;②闽东南地区城镇整体水平高于闽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城镇沿线发展程度仅次于沿海地区城镇密集带;③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较为适中;④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梯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99.
埃达克质岩与Cu-Au成矿作用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近来的研究发现,埃达克质岩与Au、Cu、Mo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及斑岩矿床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1)我国的斑岩铜矿大多与埃达克质岩有关,如德兴、沙溪、多宝山、乌奴格吐山和新近发现的东疆土屋斑岩铜矿等,有些被划归与富碱侵入岩或A型花岗岩有关的斑岩铜矿,如玉龙,也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2)华北地区的Au矿床大多与埃达克质岩有关,最典型的如胶东和小秦岭;(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Cu、Au、Mo矿床的岩浆岩大多为埃达克质岩。埃达克质岩与成矿作用之所以密切相关,其原因在于它们在地壳深部形成的条件和环境类似,这就为Au、Cu、Mo等的找矿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埃达克质岩浆是玄武质岩石在高压、高温和含水条件下熔融形成的,上述条件有利于Cu、Au、Mo等金属元素溶解进入熔体。关于找矿方向,文中指出3点:(1)埃达克质岩发育的地区可能是矿床聚集的地区;(2)与消减作用有关的埃达克岩更有利于成矿元素的富集,对于中国来说,晚元古宙-古生代的古亚洲洋造山带内消减作用广泛发育,有巨大的找矿前景;(3)找矿工作应围绕埃达克质岩体及周围地质体进行。  相似文献   
700.
据SCI数据库统计,2009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已达12.75万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海外期刊上,这对世界了解中国科技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不少中国国内读者不易看到原版海外杂志,抑或没有足够时间、精力和水平阅读外文科技期刊,使得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许多科研成果不能广泛、及时地被国内读者了解和利用,造成遗憾。本刊不定期开设"中国作者国际地学论文简介"栏目,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了解在国外发表地学论文的中国作者的基本联络信息、研究思路和成果,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这些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