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389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17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东安金矿区细粒正长花岗岩是小兴安岭燕山早期与吉黑东部斑岩型-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有关的花岗岩带组成岩体之一.为了解区域燕山早期岩浆演化和大规模钼多金属热液的成矿作用,进一步提升东安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程度,对该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讨论了岩石成因、岩浆源区和构造背景.获得细粒正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184±2 Ma,MSWD=1.2,为早侏罗世.岩石富硅和钾(K2O/Na2O值为1.46~1.81),低钙、镁和Mg#(Mg#=12.79~23.52),A/CNK=1.05~1.14,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系列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不相容元素(Th、U),亏损高场强不相容元素(Nb、Ti等),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轻微负Eu异常(Eu/Eu*=0.76~0.92).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Harker图解、Ce-SiO2和(K2O+Na2O)/CaO-(Zr+Nb+Ce+Y)判别图解确定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锆石的176Hf /177Hf值为0.282 588~0.282 775,εHf(t)值为-2.35~+3.9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973~1 386 Ma,岩浆源区应主要为起源于亏损地幔的中新元古代新增生陆壳的部分熔融,有硅铝质地壳物质的加入.研究表明,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大陆弧后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幔源岩浆底侵为地壳熔融提供了热动力.燕山早期伸展体制下大陆岩浆弧环境的中-浅成、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小侵入体是吉黑东部斑岩型-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找矿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2.
以吉林省辽源市煤炭矿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POT5卫星影像纠正、融合、解译等处理,快速、便捷地查清矿区的地质环境问题:矿区固体废物堆放、尾矿库分布情况;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山体开裂、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煤田自燃等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由矿产开发引发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侵占土地、植被破坏的情况;矿区水体、植被、土壤污染状况等。通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实践,总结出了SPOT5卫星影像最优波段组合、融合方法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地物判读标志,从而使SPOT5卫星影像在遥感环境地质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
青岛西海岸新区区位条件、科技人才、海洋资源、生态与政策环境等优势明显,海岛数量多、资源丰富,为海岛旅游创设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海岛旅游仍处在传统观光型阶段,文章在介绍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岛旅游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海岛存在基础资料不完善、开发方式粗放单一、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并给出要向休闲、娱乐、度假型生态旅游转型升级,重点在于注重规划、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34.
2015年3~10月,在崇明岛东滩湿地设置7块采样地,以不同水盐条件下生长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材料,应用便携式光合系统分析仪(Li-6400),对芦苇的光响应特征进行实地测定,探讨芦苇光合过程对干旱和盐胁迫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1各月采样日的水位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420,p0.01),适当增加土壤水位,有利于降低土壤电导率,从而缓解植物盐胁迫伤害;28月21日的芦苇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与水位显著正相关(n=42,p0.01),而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42,p0.01);胞间CO2浓度与水位和土壤电导率不相关。当水位高于-50 cm,净光合速率随着水位下降而降低,非气孔因素可能是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当水位低于-50 cm时,土壤电导率高于10 m S/cm,叶片蒸腾速率快速降低,水分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芦苇叶片以较低的净光合速率来适应干旱胁迫和盐胁迫;芦苇叶片通过降低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等光合生理特征来适应干旱胁迫和盐胁迫;芦苇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对土壤水盐因子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以作为土壤水盐胁迫程度的反应指标。因此,在芦苇快速生长阶段,合理调控水位,对芦苇光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The attempt to obtain long-term observed data around some sea areas we concern is usually very hard or even impossible in practical offsho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situations. 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linear mean-square estimation method, a new way to extend short-term data to long-term ones is developed. The long-term data about concerning sea areas can be constructed via a series of long-term data obtained from neighbor oceanographic stations, through relevance analysis of different data series. It is effective to cover the insufficiency of time series prediction method’s overdependence upon the length of data serie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 of variable numbers adopted i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he storm surge data collected from three oceanographic stations located in Shandong Peninsula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number-selection effect of reference oceanographic stations (adjacent to the concerning sea area)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ea sites which are selected for reference and for engineering projects construction respectively. By comparing the N-year return-period values which are calculated from observed raw data and processed data which are extended from finite data series by means of the linear mean-square estimation method, on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is method can give considerably good estimation in practical ocean engineering, in spite of different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s about raw and processed data.  相似文献   
36.
为了查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边界断裂的关系,及其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构造演化过程.在综合野外填图、构造观察、代表性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构造结两条边界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对比,讨论了两条断裂的多期次、多阶段的变形特征,还探讨了在东构造结地区自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以来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东构造结两条边界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非常相似,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同时代、同期次特点,共同经历从碰撞、持续俯冲-折返、直到后期垮塌-隆升等一系列重要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37.
马扎拉Au-Sb矿床和沙拉岗Sb矿床是藏南金锑成矿带中典型的造山型矿床。马扎拉Au-Sb矿床中矿体以含金辉锑矿石英脉的形式产于下中侏罗统陆热组地层中,主要组成矿物有自然金、辉锑矿、石英和碳酸盐矿物;沙拉岗Sb矿床中矿体主要以辉锑矿石英脉的形式产于下白垩统多久组地层和辉长岩体中,主要组成矿物为辉锑矿、辰砂、锑华、石英和少量碳酸盐矿物。在两个矿床的矿脉石英和辉锑矿中均发现有三类原生和假次生包裹体:水溶液包裹体、CO2-水溶液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马扎拉Au-Sb矿床的成矿温度为160~280℃,沙拉岗Sb矿床的成矿温度为140~240℃。He-Ar同位素分析显示马扎拉Au-Sb矿辉锑矿石英脉矿石中辉锑矿和石英以及赋矿地层中沉积层状硫化物中黄铁矿的流体包裹体均具有低的3He/4He比值,分别为0. 01382~0. 05642Ra和0. 03353~0. 08744Ra,40Ar/36Ar比值具有比较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46. 8~4770. 1和349. 4~2689. 1;沙拉岗Sb矿床中辉锑矿样品的3He/4He比值为0. 02385~0. 11488Ra,40Ar/36Ar比值变化小,为300. 6~537. 5。与藏南Au-Sb成矿带中造山型Au矿床成矿流体中含一定量的幔源挥发份相对比,马扎拉AuSb矿床和沙拉岗Sb矿床成矿流体中均无幔源流体的参与,马扎拉Au-Sb矿床成矿流体为壳源变质流体与改造型饱和大气水形成的混合流体;沙拉岗Sb矿床成矿流体以改造型饱和大气水为主,并有壳源变质流体的加入。  相似文献   
38.
浅表古老花岗中浅埋隧道常处于拉张应力状态而拱顶下沉,波及地表产生地面塌陷,影响工程稳定及人员安全。以集宁隧道为例,采用工程地质调查、室内力学试验、围岩稳定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从太古代集宁片麻状花岗岩风化壳分带、岩体结构控制和岩体质量分级方面研究围岩变形破坏特征。花岗岩中-微风化特性、大部分隧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节理裂隙夹泥,变形破坏以多组节理切割下块体掉落和塌方为主要形式。在花岗岩古风化壳与上第三系泥岩交界处出现差异变形和不均匀沉降。浅埋隧道段塌方发展到地表形成4个长轴与隧道轴线一致的椭圆形塌陷坑。现场应力监测结果显示顶拱接触压力小于自重应力,侧压力更小,对顶拱稳定不利。为保证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安全,在此区段采取针对块体稳定和塌方的加强支护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9.
本文简要总结了西藏措勤盆地相关区域的地层学研究进展。近年来,笔者及研究团队对措勤盆地及邻区进行了多次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古生物鉴定和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在结合前人在相关地区取得的地层学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厘定了该地区上二叠统—侏罗系的地层序列。措勤盆地的上二叠统是以文布当桑组为代表的灰岩和以木纠错组为代表的白云岩。三叠系存在着广海陆棚相和碳酸盐岩台地两种地层序列:前者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三叠统嘎仁错组、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卡尼阶珠龙组、上三叠统诺利阶江让组、上三叠统瑞替阶至下侏罗统敌布错组;后者自下而上划分为木纠错组、待建的中三叠统、上三叠统诺利阶麦隆岗组和上三叠统瑞替阶至下侏罗统的确哈拉组。下侏罗统与上三叠统瑞替阶难以区分开。中侏罗统的岩性为深海-半深海相泥岩夹有基性-超基性岩。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目前尚未发现提唐阶的化石,因此推测下白垩统多尼组和吐卡日组之间有沉积间断。措勤盆地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和晚侏罗世牛津期—基默里奇期都处于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冈底斯地区在中三叠世和中侏罗世发生了2期构造伸展事件,在晚三叠世诺利期末期和晚侏罗世基默里奇期晚期发生了两次构造抬升事件。构造伸展和挤压抬升造成了海平面的反复升降变化,导致了深水和浅水沉积相的垂向叠置,为油气成藏创造了良好的沉积建造组合条件。上二叠统—侏罗系地层序列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该加大地层古生物学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40.
由于净初级生产力较低,且自然扰动强烈,荒漠生态系统往往被认为是一巨大碳源。然而,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发现,荒漠地区的土壤能够吸收大量大气CO2,但该过程因为不能从机理上得到充分地解释而饱受争议。通过深入讨论该反常的碳过程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认为荒漠土壤吸收大气CO2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热力机制、地表湍流和压力梯度改变驱动气体运动机制可能是该过程发生的重要驱动机制。但就目前而言,因无直接证据表明在自然状态下,荒漠地区土壤吸收的碳会普遍且快速运移至地下水体中或矿化封存于土壤中,所以尚不能断言荒漠地区土壤是一个碳汇。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关注荒漠地区土壤液相碳的运移问题,尤其关注其气相转化和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