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72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541.
PACMANUS 热液区Si-Fe-Mn 氧化物的显微结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显微镜、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对2008年"KX08-973"航次中国首次在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用拖网取得的少量Si-Fe-Mn氧化物海底热液产物样品进行显微结构特征研究。研究表明,显微镜下,样品呈隐晶质结构;扫描电镜下可见已石化的硅藻;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Fe和Mn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呈现出Si-Mn质层被Si-Fe质层包裹的特征,反应了Si-Fe-Mn氧化物的形成具有多期多阶段性特征。样品是富Si,Fe和Mn的低温热液流体直接沉淀产物。本研究结果对该区热液氧化物的进一步研究,如Si-Mn质层和Si-Fe质层中Si与Mn和Fe的化合方式、微生物在热液氧化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42.
543.
总可捕量(Total Allowable Catch,TAC)制度是海洋渔业产出控制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是与投入控制管理措施的耦合,对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具有推进作用。韩国成功地导入并摸索出独自的TAC制度,其对象鱼种由1999年的5个品种演进并增至2009年的11个品种,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已取得显著性成效。韩国在渔业科学数据收集、奠定TAC制度法律基础、培育和发展渔民协会组织、探讨TAC制度基本架构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及其经验和做法,对中国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4.
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借助可视化软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0—2021年蒙古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发文数量由1980年的2篇增长至2021年的96篇,其变化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式增长-快速增长过程;2000年后英文文献占主导,作者单位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与美国的合作最多。(2)2000年之前对土地沙漠化过程的关注度最高,之后土地沙漠化成因成为研究热点,近10 a沙漠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成为主题。2000年之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沙地地区,21世纪后扩展到以农牧交错带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2011—2021年聚焦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3)1980—2000年关注土地沙漠化概念、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进入21世纪后转变为土地沙漠化环境效应研究,2017—2021年则聚焦于沙漠化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修复研究,也是主要的研究趋势之一。今后的研究力求辐射蒙古高原整体,实现多源数据的高度融合,提高所获信息的精确度,以促进蒙古高原沙漠化土地生态功能的提升及中国北方生态屏障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45.
江苏近海海域是具有数十年历史的鸟类学研究地区,对于海洋性鸟类繁殖、保护以及江苏省鸟类名录的修订具有重要地位。本研究首次系统调查、整理了近40年间江苏近海海域鸟类多样性,分析了鸟类多样性的群落结构及与风电、养殖的关系特征。通过对连云港、盐城和南通近海海域以及少数离岸岛屿4个季度的野外调查,共计发现鸟类69种2 393只,隶属于11目27科。其中,雀形目和鸻形目是近海海域鸟类的重要组成类群,鹱形目、鲣鸟目和潜鸟目在江苏近海海域稳定存在。本研究将江苏近海海域记录鸟类丰富至182种。2020年调查发现的鸟类物种占总记录鸟种数的37.91%,首次记录到的鸟种有27种。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风电建设与鸟类多样性在距离尺度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筏式养殖与鸟类多样性在距离尺度上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江苏近海海域鸟类对风电场具有明显的规避倾向,而对筏式养殖区域具有明显的依赖倾向。针对当前江苏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较低、人为干扰严峻的背景下,本文研提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建议,为近海海域空间优化和保护地体系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