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01.
橡胶砂作为一种廉价环保的土工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关于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弯曲–伸缩元法对橡胶砂进行了剪切波和压缩波联合测试,分别采用离散频率扫描法和初达波法确定了剪切波和压缩波的传播时间,进而得到其弹性动力学参数:初始剪切模量、侧限模量和泊松比,分析了橡胶含量和围压对橡胶砂弹性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围压下,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加,橡胶砂初始剪切模量和侧限模量逐渐减小,初始泊松比逐渐增大;在同样橡胶含量下,随着围压的增大,橡胶砂初始剪切模量和侧限模量逐渐增大,初始泊松比逐渐减小。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种因素耦合效应的分析以及相关力学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2.
为正确认识下寒武统页岩微观尺度破裂特征及声发射信号演化规律,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含石英充填的页岩进行非均匀性表征,采用岩石真实破裂分析系统RFPA2D-DIP建立数值模型,模拟页岩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的破坏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微观尺度结构下,页岩破裂模式大致可归纳为3种形式,分别为倒V形(0、2 MPa)、V形(6 MPa)和倒Z形(10 MPa)。由于石英矿物颗粒分布不规律且具有非均匀性,导致应力分布对页岩微观结构产生显著差异。单轴时,累计声发射(简称AE)表现为“平缓-线性-平缓-稳定”模式;围压为2 MPa时,累计AE表现为“平缓-非线性-激增-平缓-稳定”模式;围压为6、10 MPa时,累计AE表现为“平缓-非线性-稳定”模式。页岩的破裂模式和微观结构破坏规律为页岩气的压裂开采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3.
苏惠  曾认宇  甘德斌  严杰 《现代地质》2023,(6):1580-1596
阿拉善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西南部,其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及板块归属一直存在争议。北大山杂岩作为阿拉善地块少有出露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记录了前寒武纪岩浆-变质事件,为上述问题的制约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窗口。本文对北大山地区次井子花岗斑岩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具有较高的SiO2 (73.85%~75.41%)、Al2O3 (13.40%~14.19%)和K2O(3.83%~4.80%)值,较低的Na2O(2.10%~3.31%)和Fe2O3T (0.93%~1.33%)值。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δEu=0.15~0.29),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岩浆锆石U-Pb年龄揭示岩体形成于(2035.6±8.4) Ma,锆石εHf(t)值(0.48~7.04)均为正值且变化范围较大,Hf...  相似文献   
104.
春秋两季鄱阳湖浮游动物的编目、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鉴定了1999年春、秋两季,在鄱阳湖区8个断面24个采样站采得的水样.共观察到各类浮游动物共150种.其中轮虫动物物种最为丰富,为96种,占总种数的64.0%,且单位体积的数量亦呈明显优势,说明轮虫动物是该湖区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其次为原生动物.24个采样站中,原生动物、轮虫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这四类浮游动物个体数量分布的差异极大,其中第10、12、13和23号站中的个体数量较高,超过100ind/L最大数量出现在13号站,个体数量高达1101.60ind/L鄱阳湖浮游动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尤属轮虫的变动最大.本次调查中轮虫和枝角类的数量春季大于秋季,而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则秋季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105.
火山形变监测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在InSAR数据开源获取、数据处理技术快速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国内外火山形变监测与火山源参数反演相关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基于InSAR技术的火山形变监测和参数反演研究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首先,介绍InSAR的基本原理以及主流多时相InSAR技术,分析其在火山监测过程中的主要误差源;其次,总结常用的火山地表形变参数反演解析模型和数值模型;然后,结合国内外火山研究案例,分析InSAR和火山地球物理模型在岩浆转移、喷发、脱气与热液作用等火山构造动力学机制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最后,介绍中国火山形变监测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InSAR火山形变监测的挑战和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106.
上海和北京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模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段德忠  杜德斌  刘承良 《地理学报》2015,70(12):1911-1925
基于城市邮编区划空间数据库,从创新产出的视角建构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1991-2014年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创新空间结构的空间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① 邮政区划为研究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生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基于随机边缘点连线以及泰森多边形法构建的城市邮编空间数据库评价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结果较为理想,因此具有推广价值;② 25年间,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创新空间结构生长体现出了诸多的共性特征:随着参与创新的城市空间单元逐年增加,区域创新产出虽总体差距在缩小,但空间集聚趋势在加剧;③ 25年间,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创新空间结构生长也体现出了共性上的差异性,其中上海市创新空间结构在创新资源郊区化转移的趋势下,呈现出由单核驱动向多核共振演进,以交通干道为空间扩散廊道的辐射效应凸显,相应的,其创新产出空间关联效应也显现出了市中心空心化现象;而北京市创新空间结构始终为市中心单核主导型,并在创新资源不断向中心集聚趋势下,其创新产出空间关联效应呈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演化特征;④ 上海市和北京市创新空间结构与其所在的区域创新空间结构(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表明城内尺度科技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的均衡与非均衡规律与其所处的区域创新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7.
对于卫星激光测距来说, 白天测距是当今卫星激光测距领域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北京卫星观测站是在千赫兹激光测距的基础上实现的白天激光测距。本文介绍了北京卫星观测站白天激光测距系统实现方法, 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北京人卫激光观测站在白天卫星激光接收系统性能提高的基础上观测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8.
针对土地利用图斑综合过程中,现行方法多对同一地类采用同一指标,而未考虑区域差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分区域设置面状图斑上图指标的方法,以北京市朝阳区、昌平区和密云县为例,分别采用统一和分区域设置面状图斑选取指标的方法,对三个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1:50000到1:100000的制图综合。结果表明:分区域设置面状图斑选取指标,在保持制图综合前后各地类面积相对均衡方面可行,且在保持各地类在不同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关系方面,明显优于统一设置面状图斑面积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9.
将无网格局部Petrov-Galerkin算法用于大地电磁二维正演。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从大地电磁二维边值问题出发,利用子域法详细推导了与之对应的局部Petrov-Galerkin弱式方程,并用高斯积分法将其离散化。论述了无网格局部Petrov-Galerkin法较无单元Galerkin法及有限元法的优缺点,最后通过二维模型的计算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0.
介绍了房山人卫站近期对人卫激光测距仪发散角系统改造和完善过程中所开展的一些工作。首先针对实际工作中不同高度的观测卫星,按照光学原理设计了一套由成像系统、传动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组成的自动调整发散角的装置,通过调控力矩电机的电压,经联轴件带动丝杠旋转,使滑块前后移动,从而改变成像系统,使激光束的发散角产生变化。其次为了验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对本套装置进行了相关的实验。从实际的观测情况可以看出,改造后的发散角调整系统在提高整机观测能力方面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