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130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21.
622.
623.
罗布泊卤水经室内恒温(30℃和52℃)蒸发结晶析出石盐,其内含有丰富的液相包裹体。测试这些石盐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发现仅有少量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石盐结晶卤水温度一致,大多数均一温度明显偏离结晶温度,大多数高出卤水温度约20℃~90℃,少数低于卤水温度约6℃~30℃,罗布泊盐湖自然沉积的石盐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也存在类似情况,除少部分数据与当地卤水温度相近,大多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石盐包裹体均一温度可能受制于多个因数影响。因此,用石盐包裹体均一温度恢复沉积时期古水温或流体介质温度时,不能简单应用,需要综合分析才能从中提取可靠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624.
共和盆地龙羊峡库区1987-1999年间土地覆被变化过程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利用多时相多光谱遥感数据,针对研究区环境特点及已有研究程度,综合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基于地理知识的多尺度空间分层聚类的部分监督分类方法和主成分方法,分析了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库区1987—1999年间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库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总趋势是土地退化、覆盖度降低,此期间各盖度草场面积共减少500.82 km2,年均减少41.73 km2,其中高盖度草场退化最为严重,13 a间来面积减少361.25 km2,年均减少30.10 km2;土地沙漠化发展速度很快,13 a间沙地面积增加了219.81 km2,年均增加18.32 km2。②库区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高盖度草场退化为中盖度草场的面积为70.29 km2,沙漠化面积为60.96 km2;中盖度草场退化为低盖度草场的面积为34.31 km2,沙漠化面积为80.75 km2;低盖度草场退化为沙地的面积为76.50 km2。③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在地域空间上具有较大差异性,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最为显著、强烈的区域为黄河西岸的塔拉滩,草场总面积减少215.43 km2,占全区草场退化量的43%;水浇地面积增加32.50 km2,是全区内水浇地面积增幅最大的区域,占全区水浇地增加量的51%;沙地面积扩大158.41 km2,年均增长率为13.2%。河卡滩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是全区最小的,有些类型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分析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自然因素,但从局部区域来看,人为因素在环境变化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625.
罗布泊盐湖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在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出现大量钙芒硝沉积。采用冷粘法制取罗布泊钙芒硝岩包裹体薄片,观察和测试钙芒硝等盐矿物包裹体特征与均一温度等,结果显示,样品单一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以低温、中温和高温3个或2个区段的形式出现。低温区段,平均温度41.0~62.5℃;中温区段,平均温度68.7~88.0℃;高温区段,平均温度85.4~186.0℃。低温区段平均温度代表盐湖大部分古卤水温度,中温区段温度代表盐湖底部卤水温度;高温区段温度,可能因古湖水变浅,盐类矿物暴露地表被阳光暴晒加热,或盐矿物在制片过程中受力破裂等引起。研究确定罗布泊钙芒硝析出的古卤水温度多在40~75℃之间变化,部分超过75℃。据此推算,更新世晚期罗布泊夏季古气温平均多在20~35℃之间,最高可能达58℃左右,属于干热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626.
文章在对罗布泊现代卤水化学组成相图分析基础上,开展室内卤水加入“富钙”水的蒸发结晶实验,获得水钙芒硝。研究认为,水钙芒硝脱水转变为钙芒硝是罗布泊钙芒硝的形成机制之一;结合罗布泊盐类矿物组合特征,提出了钙芒硝的结晶化学反应式。  相似文献   
627.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景观通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简称MCR),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模块,以文化景观为源(source),土地利用、道路分布为模型参考阻力面,建立了文化景观可达性模型。根据可达性分级结果,结合野外调查,得出影响文化景观保护现状的主要因素,从而为管理部门制定保护措施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628.
黄土高原勺状沟壑特征及发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沟谷是黄土高原物质交换最频繁,形态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在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类沟谷塑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独特地貌景观。在黄土高原沟壑系统中,广泛分布着一类特殊的黄土勺状沟壑,目前对其成因、发育过程与机理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等的认知明显不足。本文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DEM数据作为数据源,在大量野外调查和专家知识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黄土勺状沟壑的概念,指出黄土勺状沟壑是独立发育于黄土坡面上的永久性沟谷。其次,从沟壑形态、汇流关系、侵蚀过程、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了黄土勺状沟壑区别于其他已有沟壑的特点。进而,从发育形态、发育规模、发育部位等角度对黄土勺状沟壑进行了分类,深化了对勺状沟壑的认识。再次,基于空代时理论,定量分析了黄土勺状沟壑发育过程的形态演变特征,进一步探讨了黄土勺状沟壑发育过程,论证了黄土勺状沟壑是黄土切沟的初期阶段。最后,在系统梳理总结勺状沟壑的特征及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勺状沟壑的发育过程设想,指出勺状沟壑的形成离不开黄土陷穴和暗穴的生成和发育,勺状沟壑的进一步发育伴随着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过程。勺沟尾部变细甚至消失,不能发育成更大规模的切沟,与地下暗穴、黄土渗透率、降雨条件以及地表覆盖有关。本文成果期望为进一步完善黄土沟谷地貌发育和侵蚀过程与机理等认识做出贡献,同时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9.
提出一种结合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和小波变换(WT)的地震信号去噪新方法CEEMDAN-WT。首先利用CEEMDAN将地震信号自适应地分解为若干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和余量;然后计算各分量与原始信号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对处在不同相关系数阈值区间内的分量分别作小波滤波、维持原状及直接剔除等处理,并进行线性重构;最后构建样本熵变化量、互信息、信噪比等指标体系,定量评估去噪效果。模拟实验与实测数据(青海玛多地震)计算结果表明,与EMD、EEMD等方法相比,CEEMDAN-WT方法能有效抑制随机噪声的影响,提高信噪比,并且地震信号的精细化重构效果较好,信号有效成分得到较大保留。  相似文献   
630.
地面沉降尤其是不均匀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运营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该文利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及小波变换提取京津高铁北京段沿线的不均匀沉降信息,得到以下结论:1)北京平原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昌平、顺义、朝阳及通州,最大地面沉降速度-30.64mm/a,其中朝阳区和通州区的不均匀沉降最为严重;2)京津高铁北京段存在3个主要的不均匀沉降段,其长度分别为18.84km、11.06km、3.6km,不均匀沉降段占该线路总长度的62.97%。研究表明,PS-InSAR方法可以获取区域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趋势,小波变换可以有效去除数据噪声,从而利于铁路沿线不均匀沉降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